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人类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

[复制链接]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1:01: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青铜时期:
       青 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因为其氧化物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青铜时代是在三时代系统(Three-age System)中的第二时期,三时代系统是丹麦考古学家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在1836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的特色是青铜的广泛使用,即利用铜与锡、铅、锑或砷的合金制作工具和武器。

            “青铜时代”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类世纪”,指人类存在于地球上的时段。其中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被现代历史学家归类于神话虚构,而“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被视为恰当地阐释了历史。这个时代总体上以在很多地域大量采用青铜为特征,尽管在各地区各时段青铜技术的引入和发展程度并不都相同。人工冶炼锡铜的技术需要集合生产技术。锡必须被开采出来(主要来自锡石),熔化分离,接着加入熔化的铜形成青铜合金。青铜时代是一个大量利用金属和发展贸易网络的时代。

近东青铜时代:
           在古代近东开始于苏美尔文明在前4千年的崛起。有些认为古代近东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实践了精耕细作的全年农业,发展了一套文字书写系统,发明了陶工旋盘,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法典,帝国,社会阶层,奴隶制度,和有组织的战争。这个地区的社会为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物属于甘肃马家窑文化。

            最早提出“青铜器时代”观念的是张光直院士,他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明确指出夏、商、周三代为鼎盛期,而后还有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不过依照杜正胜院士在《古代社会与国家》的看法,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生产工具其实还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只有阶级和社会的转变,因为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是政权的象征。

         根据考古的发现,商朝前期,以郑州的二里岗为中心,辉县的琉璃阁、洛阳的东干沟等殷商时期的遗址属于这个时代;商朝的后期,以安阳的小屯村为中心,郑州公园区的上层、洛阳的泰山庙遗址和墓葬属这个时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遗址以西安市丰镐村地带、宝鸡西周时期的墓葬;春秋时期以洛阳涧滨(涧滨)为中心、上村岭虢墓、新郑郑墓、寿县蔡侯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战国时期,洛阳涧滨为中心,辉县琉璃阁、古围村,长沙和唐山的战国墓地属于这个时代。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也在商朝前期进入了青铜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湖南长沙的炭河里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铜器,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有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分法认为属于奴隶制国家,有争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1:13: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铁器时代至今:
         最先出现铁器使用的是古埃及与苏美,在公元前4000年已出现极少量的使用,但大多是在陨石中得到铁,而非由铁矿中提取。

           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小亚细亚,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越来越多地由陨石矿中提练铁,但大多用在礼仪上。而且当时铁是极昂贵的金属,比金还要昂贵。有些考古证据指出铁在当时是在提练铜时生成的副产品,称为海绵铁,在当时的冶练技术来说是不可进行大量生产的。 最早大量生产铁并将其应用的是西台帝国,其于公元前1400年已掌握了冶铁技术。而到了公元前1200年,铁已在中东各地广泛运用,但在当时并未取代青铜在应用上的主要地位。而各地区进入铁器时代的次序列举如下。非洲(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在公元前1323年,埃及法老图特卡蒙于死后获一把铁制匕首与黄金剑陪葬。而在今天喀土木附近的地方则是在公元前6至5世纪的主要冶铁地方。在西非,罗克族是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民族。而在此后,铁及铜的冶练技术不断向非洲内陆散播,直至在公元200年抵达好望角为止。铁器技术大量散播使得班图族能改善其农耕技术,使得其脱离石器时代并将农业扩张至热带草原上。因为其掌握冶铁技术,所以其在南非具有支配地位,而且是极富有的民族,同时它们亦能制造铁制工具,武器。

         印度也许早在公元前300年,亦可能是在公元前200年,在南印度已有民族能生産高质素钢材。而这些钢材,在阿拉伯语中称为fūlā ,而在欧洲语言中则称为wootz。

            近东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在小亚细亚的西台帝国已掌握了铁的冶练技术。而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中东地区已大致掌握了铁的冶练技术,这是因为海上民族腓尼基在中东的入侵,使得本来是西台帝国机密的冶铁技术在西台被腓尼基所灭后得以传播开去。而在欧洲,则是由古希腊在吸收了西台的冶铁技术后传播开去的。
           中国:中国铁器时代中国在公元前6世纪已出现了生铁制品,而西藏高原地区的冶铁技术亦是由中原传入。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区的军队,装备基本上也以铁制武器为主。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根据早期铁器的金相检验,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可能是同时产生的。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战国冶铁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早期的块炼铁已提高到块炼渗碳钢,白口生铁已发展为展性铸铁。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生铁炒钢(包括熟铁)的新工艺。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到南北朝时杂炼生鍒的灌钢工艺问世。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基本建立。1972年,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附近,即今天的河北的附近,发掘出一把铁镀的青铜战斧,经考究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所制。而在鉴定后,这些铁应是由铁陨石处取得。周代虢季墓中发掘出的玉柄铜芯铁剑是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产品[2]。

          韩国:前三国时代朝鲜半岛的铁器时代则在公元前4世纪开始。

           日本: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战国时期的铁器经由朝鲜传入日本。

          欧洲在瑞典厄兰发现的铁器时代居民所铸造的铜像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欧洲地区出现了铁制工具,大约是由小亚细亚慢慢地西传而来。在尼德兰,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出现铁制工具。而因为罗马带入文字,所以尼德兰的铁器时代大约于公元50年结束。

             东欧公元前1000年左右,东欧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在公元前6世纪,在经由塞尔特人传播下,冶铁技术已传遍东欧。

     中欧在中欧,铁器时代通常被分为

前铁器时代: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450年)与后铁器时代(由公元前450年开始)。而中欧的铁器时代因罗马入侵而结束。

          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在意大利,伊托鲁里亚文明被认为是铁器时代的开创文明。而在公元前265年,罗马征服伊托鲁里亚后,意大利的铁器时代结束。

          英国与爱尔兰在英国,铁器时代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直至罗马入侵,而在非罗马统绐地区则是持续至公元五世纪。

        北斯堪的挪维亚与芬兰有证据显示斯堪的挪维亚(包含芬兰)很早已有铁器存在,但之后的情况不明,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所开采的铁矿含有大量的铁砂,因为有证据显示其含有不量磷,就像 矿碴般。而其他情况仍像神话般,有待考古学上考据。

         德国北部与南斯堪的挪维亚这地区的铁器时代被分为前罗马铁器时代与罗马铁器时代,这是因为民族迁移的结果。德国北部与丹麦铁器时代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反之南斯堪的挪维亚则与斯堪的挪维亚铁器时代十分接近。
         

点评

远古的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时间范围是含混不清且饱受争议的,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不过可以提出一个笼统的全人类的“石器时代”的年代。有些种族由于从未发展出一种冶金科技,在遇到科技更发达的种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8 01:20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1:2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1:13 二,铁器时代至今: 最先出现铁器使用的是古埃及与苏美,在公元前4000年已出现极少量的使用,但大 ...

远古的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时间范围是含混不清且饱受争议的,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不过可以提出一个笼统的全人类的“石器时代”的年代。有些种族由于从未发展出一种冶金科技,在遇到科技更发达的种族之前一直保持在“石器时代”之中。然而,一般地说,石器时代被认为是从大约300万年以前,当第一件人造的工具在非洲出现开始的。

     大多数南方猿人(australopithecines)很可能并不使用石器(尽管石器可能是傍人“罗百氏”〔Paranthropus robustus〕所发明的)但对他们的遗迹的研究仍表明情况与那些考古专家的报告相吻合。石制品非常普遍,通常情况下也是至今仅存的遗留物,因此对石器的研究是借以研究当时情况一种主要的且专门化的形式。这涉及到对石器的测量以决定它们所包含的象征学意义、功用和制造技术。这通常还会牵扯到对石器的原材料的还原,以分析石器确切的制造过程。这也可以通过试制工具复制品的方法利用实验考古学加以检验。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石制箭头旧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

         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猿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大约在上新世(Pliocene epoch)末期的非洲,一支被称为能人(Homo habilis)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制作出了已知最早的石制工具。这些非常简单的工具就是我们所知的石器(choppers)。能人被认为是掌握了奥杜韦文化时期利用薄岩片和石芯(stone flakes and cores)的制造工艺。这种石制工业由它的产生地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Oldupai Gorge)加以命名。这些人类很可能并不打猎,而是以食用腐肉(scavenged meat)和野生植物为生。

       大约在150万年前,一支进化程度更高的人种,直立人(Homo erectus)出现了。直立人学会了掌握火和制造更复杂的石器的技巧,同时活动范围由非洲扩张到的亚洲,如中国的周口店人。

         在欧洲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是100万年前被使用的一种更先进的手斧。阿修尔手斧(Acheulean handaxes)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制造简单的工具以作打猎和采集的用途,以中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为例,据考究,他们使用石器和木棍来猎取野兽,并懂得采集果子来充饥。他们主要居住于山洞中,而在考古时,从其洞穴中发现木炭、灰烬、桡烧石、烧骨等痕迹,显示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并会砍取树木作燃料。总体来说,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基本上都处于这一时期。
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在大约二万年前,最后的冰河时期渐渐过去。人类亦开始改变其生活习惯。因为自然气候变暖,使采集和渔猎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为了在新的环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发明、创造继续出现,而且比旧石器时代时更多。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也就是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区可以找到捕鱼工具、石斧以及像独木舟和桨这些木制物品。这个时代的遗迹并不多,通常都局限在贝冢。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区,可以看到森林地开始被开发的迹象。森林地的急遽开垦是新石器时代的事情,因为农业而需要更多土地空间的关系。而随着农业的出现,中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改变其生活。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7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在中国,这个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几何印文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等文明。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了定居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完结后,人类开始进入铜器时代。台湾新石器时代代表遗址:台北的圆山遗址(圆山文化)、台东的卑南遗址(卑南文化)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1:22: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玉器时代为中国大陆的考古学家所命名的一个时代,为中国所独有,介于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

点评

夏朝: (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03:37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5-8 07: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年和200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浙江浦江博物馆,两次对位于浦江县黄宅镇的上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两次发掘均获得了重大考古突破。经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全新碳十四年代测试,上山遗址出土的大量夹炭陶片距今已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上山遗址由此成为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考古队领队蒋乐平介绍说,在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考古队发现了大量稻壳印痕,胎土中也夹杂着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许多陶片中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扇形硅酸体。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观察结果显示,粒的长度比野生稻短,宽度则比野生稻大,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由于此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稻作遗存出现在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一带,因此传统观点认为这些地带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上山遗址发现距今上万年的栽培稻遗存,不仅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了2000年,同时也证明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在遗址出土的陶器(片)和石器中,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数量少,陶质疏松、火候低,器型十分简单,这说明古上山人对陶器的功能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另外,上山考古发掘出了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小石器及石核石器等。这种打制、磨制石器并存,以打制石器为主的遗存现象,这些与原始的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复合性经济模式相对应,表明上山遗址保留着浓厚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原始特征。

点评

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00:52
注释1.^《汉书·律历志》:“(神农氏)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2.^《资治通鉴外记》记载,“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8 07:54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7:54: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5-8 07:25 2001年和200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浙江浦江博物馆,两次对位于浦江县黄宅镇的上山遗 ...

注释1.^《汉书·律历志》:“(神农氏)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2.^《资治通鉴外记》记载,“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黄帝,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室。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3.^《国语·晋语》(早期历史)

点评

欢兜:(又作欢兜或驩头、鴅兜) [1]、鴅吺 [2],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苗族首领。《山海经》说:“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传说因为与共工、鲧一起作乱,而被舜流放至崇山 [3]。现今的崇山在湖南张家界市 [4],当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00:57
历史地理: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是古代中国和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之必经之地。 据《西河旧事》“其山高大,上生葱”[1]而得名,地理上属亚洲中部,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00:23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0:2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7:54 注释1.^《汉书·律历志》:“(神农氏)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 ...

历史地理: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是古代中国和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之必经之地。             据《西河旧事》“其山高大,上生葱”[1]而得名,地理上属亚洲中部,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边境上。高原最高峰为中国境内的公格尔山(7649米)。帕米尔高原也是亚洲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包括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等五大山脉,号称亚洲屋脊。目前除东部倾斜坡仍为中国所管辖外,大部分属于塔吉克斯坦,只有瓦罕帕米尔属于阿富汗。            历史 :西汉时期,汉朝国力强盛,中原开始大规模对外通商,商人沿丝绸之路往来地中海各国,必须穿越帕米尔高原。这里被认为是历史上中国的西域和中亚的分界岭,有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等交会,汉代又叫葱岭。        在清朝全盛时期,帕米尔高原全境属于中国所管辖,1890年间,由于俄国亟欲指染中国新疆、英国对西藏有野心,因此两国签定英俄协定,由英国取得瓦罕帕米尔,俄国取得北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帕米尔高原始终无法有效统治。但中华民国政府始终将帕米尔高原西边的喷赤河视为是中国的极西点。在19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富汗签订边界条约,正式承认放弃瓦罕帕米尔。1997年塔吉克斯坦独立,在签订边境条约时也承认放弃帕米尔北境,中国极西点向东移至今日位置。2011年1月13日塔吉克国会表决通过,决定归还给中国1000平方公里,即1997年中塔边境条约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弃的领土,但反对党领袖卡比里(Mukhiddin Kabiri)批评说,塔吉克无条件将土地送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正代表塔吉克外交的一大挫败。但塔吉克外交部长札里非(Khamrokon Zarifi)却认为,这是塔吉克的一大胜利,因为中国原本声称拥有的领土范围,多达2万8千平方公里。[2]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已全面解决两国领土争议。他说:“根据两国平等协商结果,依照国际法条文,全面解决两国领土争议。”洪磊表示,在与塔吉克解决领土争议后,未来中、塔双方将可进行更大规模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郦道元:《水经注》

点评

昆仑山: 最早《禹贡》即记有昆仑,《山海经·海内西经》描述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善守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00:32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0:32: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0:23 历史地理: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是古代中国和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之必经之地。 ...

昆仑山:
        最早《禹贡》即记有昆仑,《山海经·海内西经》描述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善守之,百神之所在。”

         《淮南子》认为:“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干宝《搜神记》卷十三云:“昆仑之墟,…… 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王嘉《拾遗记》卷十云:“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有云气,从下望之,如城阙之象。”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蔡元定《发微论》:“凡山皆祖昆仑,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万殊而一本也。”陶公《提脉赋》亦云:“大致察脉起自昆仑”。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称昆仑山为“海上之诸山之祖”、“天下名山僧占多”。

      《古今图书集成》载:“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

地势:

            昆仑山脉西高东低,按地势分西、中、东3段。西段主要山口有乌孜别里山口、明铁盖山口、红其拉甫达坂及康西瓦等,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中段包括克里雅山口和喀拉米兰山口,平均海拔5000~5500米;东段昆仑山垭口是青藏公路必经之道,平均海拔4500~5000米。

山峰:

        *.阿尼玛卿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公格尔山(7719米)*.慕士塔格山(7546米)*.公格尔九别山(7595米)*.木孜塔格山(6973米)*.慕士山(7282米)

河流:
           *.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克里雅河*.尼雅河*.安迪尔河*.车尔臣河*.那仁郭勒河*.乌图美仁河*.格尔木河*.柴达木河

地质:

        昆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间均以深大断裂相隔。属南亚陆间区与中轴大陆区交界的北缘。昆仑山地区以前震旦系为基底;经过古生代海域下沉及华力西运动褶皱上升,构成昆仑中轴和山脉中脊;经过中生代燕山运动构成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

气候:

         昆仑山北坡属暖温带塔里木荒漠和柴达木荒漠,降水量小;随着海拔的增高,暖温带荒漠过渡为高山荒漠,降水量随之增加。

            雪线在海拔5600米至5900米,雪线以上为终年不化的冰川,冰川面积达到3000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国的大冰川区之一,冰川溶水是中国几条主要大河的源头,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和塔里木河。

物产:

            昆仑山区有100多种高等植物,但一般都是低矮的灌木类。野生动物都是高原特有的如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等。
            新疆和田的昆仑山麓出产最高质美玉——和田玉,从古代起就是中原地区玉石主要来源,因此《千字文》提到“玉出昆岗”。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0:52: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5-8 07:25 2001年和200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浙江浦江博物馆,两次对位于浦江县黄宅镇的上山遗 ...

<<山海经>>
             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

[1]。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描述,其中包括了一些海外的远古山川鸟兽,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
              过去认为是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司马迁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清初纪晓岚编《四库全书》,干脆将《山海经》归于志怪小说一类。陈盘从《周礼》疏中找到:“古山海经邹(邹衍)书”之说
[3]。清朝学者毕沅考证其“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于汉,明于晋”。袁珂在《中国神话研究和山海经》一文中说:“《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过多人写成的一部古书,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并表示“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赵晔从其说
[4]。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明朝王崇庆的《山海经释义》、杨慎的《山海经补注》、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清朝吴承志的《山海经地理今释》、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民国以后以袁珂的《山海经校注》最流行,研究《山海经》者必读袁书。[编辑]内容《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山海经》中对于动物的记载,据统计有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0:5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7:54 注释1.^《汉书·律历志》:“(神农氏)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 ...

欢兜:(又作欢兜或驩头、鴅兜)
[1]、鴅吺
[2],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苗族首领。《山海经》说:“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传说因为与共工、鲧一起作乱,而被舜流放至崇山
[3]。现今的崇山在湖南张家界市
[4],当地山上驩兜墓、驩兜屋场、驩兜庙等古遗迹。
注释:
1.^《神异经》南荒经云:“南方有人,人面鸟喙而有翼,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鱼,有翼不足以飞,一名鴅兜。书曰:‘放鴅兜于崇山。’一名驩兜。”
2.^钱仲联集释:“《史记》‘鴅吺’,即‘驩兜’字。古文《尚书》亦以‘驩兜’为‘鴅吺’,尧放之于崇山,靳尚、鴅吺皆在南方,恐其为鬼为祟,故欲沉射之也。”韩愈《远游联句》:“系石沉靳尚,开弓射鴅吺。”
3.^《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公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4.^《直隶澧州志》载:“崇山,峙县西南,上与天门相连。山势嵯峨,顶有村落,其地平旷,可容千人。有八峰,最上巨垄,人传欢兜冢”。
5.^道光《永定县志》载:“古欢兜冢,在县西南崇山绝顶,有巨垄,土人皆以见为不祥。”

点评

鲧: 1](?-唐尧七十年),字熙 [2]。黄帝的后代,颛顼五世孙 [3],大禹之父[4],封崇伯。 [5]《史记集解》和《史记正义》认为鲧亦号梼杌;《左传》:“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01:05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1:05: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0:57 欢兜:(又作欢兜或驩头、鴅兜) [1]、鴅吺 [2],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苗族首领。《山海经》说:“颛顼生驩 ...

鲧:
1](?-唐尧七十年),字熙
[2]。黄帝的后代,颛顼五世孙
[3],大禹之父[4],封崇伯。
[5]《史记集解》和《史记正义》认为鲧亦号梼杌;《左传》:“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指的是鲧的为人。尧在位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尧便派他治水,他用石头、泥巴堵住洪水,结果反使洪水更加泛滥。后来尧把帝位传给舜后,鲧便被帝舜处死,另说为流放,使其死于异乡,由禹继续治水的工作。也有认为鲧为尧所杀,见于《韩非子》之《外储说右上·说三》: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今山东郯城县东北)之郊
[6]。而在神话中,《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7]传说还说鲧造出农具,并驯服了牛。鲧还是城郭的创作者。
[8]屈原在《天问》和《离骚》中都对鲧抱着强烈同情之情︰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画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9]——屈原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史记·夏本纪》

资料来源:
1.^“鲧”在古书《玉篇·鱼部》上说的一种大鱼,屠本畯《闽中海错疏·鳞下》 :“马鲛,青斑色,无鳞有齿,又名章鮌。”。现代标准汉语读音同“滚”。
2.^司马贞著,《史记索隐》
3.^皇甫谧和《世本》都认为鲧是颛顼之子,但《汉书·律历志》记载“《帝系》颛顼五代而生鲧”,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汉书的说法较为可信。
4.^《山海经》、《天问》等书所记“鲧腹生禹”。顾颉刚与童书业合著的《鲧禹的传说》,认为“因为《墨子》说鲧是上帝的元子,被上帝所刑,上帝又曾任命过禹,但墨子是反对‘杀其父而赏其子’的办法的”,所以“怀疑墨子是不以鲧、禹为父子的”;可是又因为“《山海经》和《天问》等记载原始神话的书里已经把鲧、禹说成父子”,认为“或许是墨家的传说特异,或许竟是我们神经过敏,均未可知”(《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89页)。
5.^《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左氏传》曰:‘赵穿侵崇是也。’”
6.^《左传》桓公三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三代祀之。”《史记》记载“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元和郡县志》、《通典》载:“羽山在朐山县。”
7.^《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
8.^《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夏鲧作城。”《礼记·祭法》正义解“鲧”,引《世本》说他“作城郭。”
9.^屈原著,《天问》
10.^屈原著,《离骚》

点评

四岳: 中国上古传说人物,相传为共工后代。 四岳一说是共工的从孙,《国语·周语下》:“ 共之从孙四岳佐之。”因助禹治水有功,赐姓姜,封于吕 [1]。尧曾向四岳咨询谁是好的继承人,“四岳咸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01:10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1:1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1:05 鲧: 1](?-唐尧七十年),字熙 [2]。黄帝的后代,颛顼五世孙

四岳:

         中国上古传说人物,相传为共工后代。
          四岳一说是共工的从孙,《国语·周语下》:“ 共之从孙四岳佐之。”因助禹治水有功,赐姓姜,封于吕
[1]。尧曾向四岳咨询谁是好的继承人,“四岳咸荐虞舜”
[2],尧遂传位给舜。舜年老时又问四岳:“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四岳又推荐大禹,“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
[3]。《史记》认为四岳是指四人,因此四岳回答时都是“咸荐”“皆曰”
[4],表示多人异口同声,孔安国认为四岳指羲和四子
[5]。孔平仲认为四岳为一人
[6]。曹学佺认为四岳是一个人
[7]。王夫之在《尚书稗疏》论述四岳是四人
[8]。夏僎说:“凡此皆以四岳为一人,或谓四人,于经无害,故两存之。”

注释:
1.^《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
2.^《史记·五帝本纪》
3.^《史记·五帝本纪》4.^“四岳咸荐虞舜”(《五帝本纪》)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五帝本纪》)
5.^孔安国《集解》曰:“四岳,即上羲和四子也。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焉。”苏轼在《书传》中说:“孔安国以四岳为羲和四子,而太史公以羲和为司马之先,以四岳为齐太公之祖,则四岳非羲和也,当以史为正。”
6.^孔平仲在《珩璜新论》中说:“吾尝以四岳为一人,通二十二人之数。……《书》内有百揆、四岳,若以为四人,则百揆亦须为百人矣。”袁仁《尚书砭蔡编》:“四岳者,四方诸侯之长。按《左传》许为太岳之后,明矣。佥曰:“鲧哉”。其非一人。可知孔平仲乃谓四岳为一人掌知四方之事,而蔡《传》因之谬矣。”
7.^《书传会衷》:“四岳,官名,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
8.^朱子言:“四岳乃管领十二牧者,故通九官十二牧为二十二人。《周官》言:‘内有百揆四岳。’则百揆是朝廷九官之长,四岳乃十二牧之长。尧:‘咨四岳,巽朕位。’不成尧欲以天下与四人?”其说本于苏氏古史而蔡氏因之。以实求之,四岳实四人而非一也。十二牧分治诸侯而统于一人,则此一人者岂不代持天子之权哉。帝王命官法函三为一之义,而以一统三,则以四统十二,主于一人。则公天下之心,亦于是而可见矣。
9.^夏僎《尚书详解》

点评

三苗: 是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一古民族,也被称为“三苗民”、“有苗”、“有苗氏”、“苗民”,有 “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崇拜蛇图腾。 三苗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01:15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1:15: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1:10 四岳: 中国上古传说人物,相传为共工后代。

三苗:

         是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一古民族,也被称为“三苗民”、“有苗”、“有苗氏”、“苗民”,有 “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崇拜蛇图腾。
         三苗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古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1]。三苗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时,三苗部落就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
[2]。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又有不服,舜于是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传说中三苗是一个较为先进的民族,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就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墨子·兼爱下》载有《禹誓》,即禹征三苗时的誓师之词。禹又与不服的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
[3]。此后,史籍中便鲜见三苗的活动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三苗即现在苗族的祖先,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今日岜沙的苗族人仍然保留有过去三苗人以麻跟头发一起挽髻的传统;但另有一些学者对此持保留意见。
注释:
1.^《战国策·魏策》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
2.^《史记·五帝本纪》:“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3.^《墨子·非攻下》

点评

九黎: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九黎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长江流域,也有人认为上古之时,长江、汉水之地皆是黎境。九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01:23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1:23: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1:15 三苗: 是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一古民族,也被称为“三苗民”、“有苗”、“有苗氏”、 ...

九黎: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九黎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长江流域,也有人认为上古之时,长江、汉水之地皆是黎境。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以蚩尤为首,共八十一个兄弟,都是酋长,蚩尤是大酋长。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后来炎帝与黄帝结盟,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怀来一带)大战,蚩尤以失败告终。
简介:

九黎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
      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们信奉鸟、兽,把它们当作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鸟、兽图腾,而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图案下部分似乎也象鸟、兽,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种图腾。所以良渚人就是羽人或羽民。从各种习俗上看,九黎很可能是来源于南方骆越后裔。译音“黎”“里”“俚”“李”,在壮语中是“青蛙”的称呼。民族和国家从部落发展而来。世界和中国各民族的形成有着许多不同的模式,苗族的形成基本上属于恩格斯所谈到的这一模式。许多历史事实表明,九黎是南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联盟,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它是南方百越民族集团、苗蛮民族集团以及南方部分汉族最早的先民。

       “九黎”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最早的人们共同体之一,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民族集合,并不是作为一个单薄的民族个体存在,为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民族集团。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共八十一个兄弟,都是酋长,蚩尤是大酋长[注 1]。

    他们信奉巫教, 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并能用铜制造兵器。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族有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九黎势力很大,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后羿、帝狻、熙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而以九黎的失败告终。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可能即“黎民”,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是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三大部落联盟集团之一;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是传说中我国远古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苗族世代崇拜的英雄。他活动的年代大致与传说的华夏族首领炎、黄二帝相同,即距今约5000年前。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与黄帝、炎帝为首的两部落集团发生冲突,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战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苗族与九黎:
         苗族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苗族传说和汉文记载中,苗族先民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九黎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风俗通义》说:“颛顼有子曰黎,为苗民。”同时,古代《苗经》及苗民《姓氏歌》都说古代苗民大姓的首领是“纹黎够尤”,即“九黎蚩尤”。苗族长期以来尊蚩尤为其始祖,把他当作祖先和英雄加以崇拜。如今各地苗族都有关于蚩尤的传说,有的地方称为“尤公”;在川南、黔西北等地区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信奉。”

[1]湖南城步的苗族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风俗,装扮“枫神”的人,头上反戴铁三脚,身上倒披蓑衣,脚穿钉鞋,手持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木棒。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的传说有联系。
          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道:“枫树生妹榜,枫树生妹留……榜留和水泡,游方十二天,成双十二夜,怀十二个蛋,生十二个宝。”其中从黄色的蛋里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
1.^《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国语·楚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高诱注,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称之为“蚩尤九黎”或“九黎蚩尤”。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1:3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羿,或羿:
        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擅长射箭[1]的人物。
*.传说中尧时的一位壮士,曾射下多个太阳;
*.夏代部落东夷族有穷氏首领,“羿”通“夷”,夏朝东方一种善射的游牧民族,统称“夷人”,他们有一位首领即“羿”,羿成功杀死夏朝五位君主,篡位夏朝。推翻夏代太康的统治,不久因被自己的手下寒浞所杀。后羿射日,暗喻夷人首领羿射死夏朝数位君主,篡位夏朝,只有夏后少康一人幸免于难,最后唯一幸存的“金乌”---少康成功灭掉夷族叛乱,光复大夏,史称“少康中兴”。
后羿射日 :
          传说尧时,十日并出草木枯死[2][3],又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恶兽四处为害,后羿受尧的命令除去这几种恶兽,又射去九日
[4],为民除害。
[5]《荀子·儒教篇》中说:“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许慎曰:“羿,尧时射官,非有穷后羿也”。

        夏朝对善射的山东半岛一带东夷人首领的称呼。羿射十日,即夷人羿射死夏朝多位君主,欺凌华夏。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传说中,为求永世相守,后羿从西王母处求得两颗不死药,妻子嫦娥乘后羿外出,独自偷吃两颗不死药,觉得身体轻飘飘的,慢慢地飞向了月宫。她为了返回人间,便叫月兔帮她捣药。

后羿:
       (夏朝)后羿概要姓名羿庙号无谥号无政权有穷氏在世约前2110年-约前2019年在位约前2077年-约前2019年父不详母不详年号无有穷氏首领后羿,《左传》称夷羿,善于射箭。据说是在他五岁时,在前去山中时与父母失散,被楚狐父所养并传授给他
[6],而且他的左手臂比右手臂还要长些。
[7]到了二十岁时便离开山中。在途中遇见射箭高手吴贺,并漫游到北方。有次吴贺要求后羿射麻雀的左眼,却射中了右眼,后羿为此念念不忘。
[8]后羿将太康驱逐,之后取代了夏朝号令天下[9],消灭了不服从他的伯封。并收留了伯明氏之子寒浞而重用他。最后寒浞收买并培植党羽和势力,在一次后羿打猎回国时,寒浞发动政变而后羿被杀。寒浞将后羿烹杀,并要后羿的儿子吃。后羿儿子不肯,便被绑到穷门杀害。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0 11:16 , Processed in 0.0289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