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谱牒知识] 荐:历史上的周瑜简介

[复制链接]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2:2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庐江,秦代置郡,治所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汉代相当今安徽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梅和河南商城等地。
       庐江周姓是由汝南周姓分出来的一支名门望族。两汉时期,庐江周姓累世公卿,成为显贵,至三国吴时,更是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风流人物。
         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曾用一阙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凭吊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词中所提的那位风流倜傥的周郎、周公瑾,便是三国时期庐江周姓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周瑜。
     (一)世出名门乱世家族累公卿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周瑜出生在庐江舒城的一个世家豪族。
          周瑜曾祖父周荣最早见于史册。周荣,字平孙,东汉章帝时举明经,辟入司徒袁安府中,深受袁安器重。当时袁安与外戚窦景、窦宪等政见不一,常向朝廷上表贬斥窦氏。因袁安所上之表皆出于周荣之手,窦氏对周荣恨之入骨,曾以刺杀相威胁,周荣不为所动。后窦氏被除,周荣因此显名于世,由县令擢升为尚书令,出为颍川太守。不久周荣因事下狱,汉和帝感其忠节,遂降为县令,一年后转为山阳太守。后以老病乞归,寿终于家。周荣为官所历郡县,皆有政绩,为百姓称颂。
          周荣有子周兴。周兴少有清誉,精通儒家经典,又极孝友,德行著于乡里。和帝时以其父忠节,委以郎中之职。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尚书陈忠上表荐举,谓周兴“孝友之行,著于闺门;清厉之志,闻于州里。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属文着辞,有可观采。尚书出纳帝命,为王喉舌。臣等既愚暗,而诸郎多文俗吏,鲜有雅才,每为诏文,宣示内外,转相求请,或以不能而专己自由,辞多鄙固。兴抱奇怀能,随辈栖迟,诚可叹惜”。遂拜周兴为尚书郎。
           周兴之子周景,为周瑜的从祖父,字仲飨。年少时即以廉能著称,因明学察举孝廉。桓帝时初辟为大将军梁冀府,稍迁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在汉代,察举制度是选官的重要途径,按照察举制度的规定,每个州郡的守宰都有选拔属地内的贤士,并向中央政府推荐的任务。周景担任豫州刺史时,喜爱结交贤士,不遗余力地向朝廷荐举贤能,唯恐有所缺失。每年岁举完毕以后,周景都要将那些被举之人延请入后堂,与他们开怀畅饮,如此三四次以后 ,才将他们送往京城,而且随行赠送大量财物。当时名士如汝南陈蕃、颍川李膺、荀绲、杜密、沛国朱寓等皆为其所举荐。后来周景迁官进京,担任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宗庙、宫室、城郭、陵邑等事。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大将军梁冀被诛除。周景因曾为梁冀的故吏而受牵连,被免官禁锢。不久,朝廷以周景一向忠正,复拜为尚书令,其间有游侠盗顺帝墓,长期不能破案,周景接手后三日擒获盗贼,因此受到汉桓帝厚赐,迁太仆、卫尉。延熹六年(163),周景被任命为司空,位居宰相之职。当时,宦官专权,奸佞之人充斥官府,周景与太尉杨秉上奏桓帝,弹劾朝中奸臣,自将军、地方牧守以下,五十多位官员被免职,又牵连了大批的宦官,使宠极一时的中常侍侯览、东武阳侯具瑷被罢黜,朝野内外拍手称快。周景任宰相两年,后代替陈蕃为太尉。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周景卒,因曾参与策迎汉灵帝,被追封为安阳乡侯。
         周景卒后,其长子周崇嗣位,官至甘陵相。次子周忠,字嘉谋,是周瑜的从伯父,少历列位,累迁大司农、光禄大夫。周忠子名周晖,先为洛阳令,后去官归乡,与族中兄弟招揽宾客,雄踞于江淮之间,每次出游的从车就达一百余乘,可见家族之盛。汉灵帝驾崩,京师大乱,周晖遂与族中兄弟赴京探望父亲周忠,结果在途中为董卓派兵袭杀。董卓死后,周忠与李俊在曹阳击败其部将李傕的叛乱,接着取代皇甫嵩为太尉,并履行尚书之职,位居宰相。
        建安元年(196),周忠担任卫尉,跟随汉献帝从长安返回洛阳。此后,周忠事迹不详。周景另有一子周尚,官至丹杨太守。
        周景、周忠父子皆位列三公,周瑜的父亲周异是周忠从弟,官至洛阳令。此支庐江周氏家族荣宠贵盛一时,成为当时著名的世家望族。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28 04:36: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据网上资料,结合新伊林人、赵自强和苏三等人研究,以及分子人类学的证据支持,可以判定中国古籍描写姬周‘窜于戎狄之间’实质是周人从古埃及迁徙到关中的历史记载。关于姬周起源,“《诗经.大雅.生民》等材料,大量叙述了后稷发明农业的经过,后稷的‘稷’字从禾从田,与田亩庄稼有关。这说明周人很早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后稷所代表的是周人早期历史阶段。但到了不窋时代,由于夏后氏政衰,周人不得已而‘窜于戎狄之间’,经历了一段游牧生活阶段。一直到古公亶父之时,周人迁居歧山之下的周原,‘乃贬戎狄之俗’,‘复修后稷之业’,从而振兴农业。因此,讨论先周祖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说中的后稷发明农业是其第一阶段,从不窋开始‘窜于戎狄之间’到公刘居豳是第二阶段,从古公亶父迁歧到文王都丰是第三阶段。”《史记.周本纪》也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国语.周语》中也载有:“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1 姬周第一阶段应该不在中国境内姬周的起源问题也就是第一阶段问题。即姬周第一阶段到底在什么地方开始的农耕文明?中国学者一般都是这么解释:夏被商推翻后,姬周从东向西迁徙,开始了“窜于戎狄之间”的游牧流浪生活,后来又返回到故里最终推翻商。实际上这种解释是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也不太符合逻辑。- 从考古上来说: 渭水流域一带不存在早于前1200年的先周遗址百度:姬周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在渭水流域,汉班固在《百虎通.京师》中记载:“周家始封于何?后稷封于邰。”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到:“周后稷始封邰,今扶风是也。”齐思和先生在《西周地理考》中也说:“周民族之为渭水民族,自来无异说。”但是果真如此吗?要考察这个阶段的情况可以先看看先周时代关中地区的姬周考古文化的分布情况。先周考古遗迹中位于古豳地区的长武县冉家乡(位于马莲河与泾河的交汇处)碾子坡是有代表性的。据主持发掘的胡谦盈先生推测:“碾子坡先周早期遗蹲的年代约稍微早于太王(古公亶父)时期,大致与殷墟二期文化相当(公元前1200年前后)。”到目前为止,渭水流域的先周遗迹主要有:武功县境内的郑家坡遗址;扶风县境内的北吕先周墓地;宝鸡市境内的斗鸡台先周墓地;凤翔县境内的西村先周墓地;歧山县境内的贺家村、礼村先周墓地;长安县境内的马王村、张家坡先周遗址。其中从墓葬的习俗来看,“从碾子坡墓地到斗鸡台、北吕、西村先周墓地,再至西周早期,是一脉相承的。”这就自然引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先周在关中最早的遗址碾子坡文化(公亶父前期)只相当于殷墟二期文化,而在在公亶父前期以前,渭水流域、歧邑一带还不见有姬周文化的影子,那么公亶父以前的先周史也就不能从渭水流域寻找了。- 姬周与寺洼文化无关:百度:对于先周的起源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其中以胡谦盈为代表的一种意见认为:姬周文化源于寺洼文化。“目前已知寺洼文化的分布范围如下:东起自泾水上游支流马莲河的一股旁溪合水川,陕甘两省接壤地带的子午岭西側;西达甘肃省兰州市南边的洮河流域;北约位于甘、宁两省的接壤地带;向南则深入陕西省的旬邑县、长武县、千阳县和宝鸡市的渭河南岸,以及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流域及其支流被峪河和岷江等地。”胡谦盈经过分析指出:“(一)姬周文化存在众多浓厚的寺洼文化因素;(二)寺洼文化早于先周文化,但两者的年代基本接近并相互衔接;(三)泾水和汧两河流域是先周文化和寺洼文化的重叠地区,而泾水上游及其支流地区又是古文明记载的周人早期文化之间的某种新文化。因此我们认为周文化是在寺洼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可能是从寺洼文化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的类型。” “胡谦盈先生将寺洼文化的族属认同于戎狄族。然而,姬周族与戎狄族显然属于不同的文化。姬周族窜于戎狄之后,虽受到戎狄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融合于其中。事实上,姬周族是经常遭‘戎狄攻之’。...这说明姬周族是不可能来源于属于戎狄文化的寺洼文化的。”同样的,考古也证明了姬周文化不可能来源于属于戎狄文化的寺洼文化,这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李峰先生指出:“寺洼文化占比例最大的器类是马鞍形口双耳罐,这种罐根本不见于先周文化;寺洼居址中常见一种罐腹鼎,亦不见于先周文化。相反,先周居址的主要器类盆、深腹罐、尊、瓮等也不见于寺洼居址。总之,两者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 周人尊夏的原因:是因为周人在夏为官百度: 我们先来看看周人的尊夏,在《诗经》中多次提到了周和夏禹的关系,例如:信彼南山,维禹甸之。(《信南山》)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文王有声》)奕奕梁山,维禹甸之。(《韩奕》)此外,在周文献《诗经》和《尚书》中,周人常常自称为夏人。例如: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厕于时夏,允王保之。(《诗经.周颂.时迈》)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诗经.周颂.思文》)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有肇造我区夏。(《尚书.康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尚书.君奭》)在《逸周书》中也有所载,例如在《逸周书.度邑解》中载:“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周人为何如此尊夏呢?如果认为周和夏原来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民族,这一点就不能理解了。周人尊夏就是因为:周之先人原来在夏世代为“后稷”,后来虽然随着夏的灭亡,周人也奔于戎狄之间了,但是这个早期的记忆依然存在,这才会出现周人屡屡以夏人自称这种情况。江林昌同意周人在夏世代为官之说,但是他又认为周人尊夏是因为“周夏同族,共出于黄帝。” 这一点是可以商榷的,如果按照黄帝世系来解释周人尊夏的话,那么为什么周人不尊商呢?而按照黄帝世系来讲,周人和夏人的关系远没有周人和商人近。夏人是出于黄帝子昌意一系的,而商和周都是出于黄帝另一子玄嚣一系的。可见,用夏和周的血缘关系来解释周人的尊夏是不可取的。而应该以周世代于夏为官来解释这一点。既然周人在夏禹时代就和夏族在一起,那么推测:周的先人后稷(指姜嫄之子)在夏为掌管农业的官员,而他在夏外的封地应该就是周族最早的起源地。那么后稷的封地在何处呢?- 迁徙过程年代百度: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一般推测,从公元前1600年的夏后氏政衰起,姬周族就开始了艰难的长途跋涉,开始了“窜于戎狄之间”的时代。按照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墟文化分期法,与公叔祖类、公亶父相当的殷王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四代,正处于殷墟文化第二期和第三期的过渡时代,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其年代为公元前1191——前1113年之间。如此算来,周人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奔戎狄之间”,到公元前1113年前后,竟然有近500年的时间是在戎狄之间。- 一些古籍认为姬周人为西夷《孟子·离娄下》第一章:孟子曰: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尚书笺》云:“夏,中国也。始自西夷,及于内地。”《潜夫论.五德志》把夏禹称为“戎禹”。- 姬周第一阶段的封地应该不在中国境内以前也曾怀疑三星堆是不是夏的可能性,但是三星堆文化特征与夏周显然有别。而且三星堆历史阶段正好是周人‘窜于戎狄之间’时期,时间上也难以对应。而戎狄可能主要是指当时占据新疆中亚等地吐火罗人人。周人也不太可能从三星堆转到陕西游牧花了几百年。周人‘窜于戎狄之间’之前,是农耕民族的,文化文明发达,文字(汉字)基本成型,如果姬周第一阶段在中国境内,必定也有大量先周和夏的遗址,但这些在中国本土都无法找到对应。2 姬周是以色列十二部落之一吗?根据苏三观点,姬周是以色列十二部落之一的Dan部落迁徙到东方。百度:  《圣经》雅各叫了他的儿子们来,说:“你们都来聚集,我好把你们日后必遇的事告诉你们。”  “但必判断他的民,作以色列支派之一。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虺,咬伤马蹄,使骑马的坠落于后。耶和华啊,我向来等候你的救恩。” 以色列的儿子“但”的图腾就是“龙”。而我们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以色列的“但家族”建立了中国的周朝,这个结论应该并不出人意外。“周公旦”的“旦”我认为是姓氏,不是名字。不过“但家族”建立中国周朝的根据确实不算多,主要为:第一,周朝的建立者之一名字叫“旦”;第二,以色列“但家族”出现的时间与周人出现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三,“但家族”被赋予实质上的“龙”图腾,今天的中国人普遍被认为是“龙的后人”;第四,“但家族”明显在中东受到排挤,在后面我们将看到但家族几乎是分封中最少的一个家族,可判断为他们家族的主干离开中东而外迁于某个殖民地。有关专家谨慎赞同苏三,如找到充分证据,就能改写历史。(见下图,以色列十二部落封地,Dan的封地最小。)3 姬周文化的源头在古埃及 (见新伊林等人大量证据)4 分子人类学证据 支持姬周从中东开始‘窜于戎狄之间’而迁徙到东方中国的Q系来源及分布都很有特点,表现出了与姬周整部落从中东地区开始,途中‘窜于戎狄之间’,而后到达周原的路径相当地吻合。- Y-Q系的分化地是在中东,在中东几乎可以找到除Q1a1的所有其他Q单倍群类型,Q1a1如果不是从中东而来,又从哪来?而中国的O系则是从东南亚起源并扩散北上而来,与中东难以挂上钩。上面姬周从中东迁徙而来证据成立的话,仅此一条,就可以把O系排除在姬周可能的候选单倍群之内。- 商兴起于4000年前,周兴起于3000年前。在中国大地的4000年以前的石器墓葬,找不到Q的踪迹,但2500年前宁夏彭阳地区墓葬发现Q。Q在中国出现时间范围可以限定在4000-2500年前。正是商周兴起时代。- 华夏族起于西北,盛于华北,向东融合“东夷”,向南融合“南蛮”。在中国除了后来被命名的“西夏”和“宁夏”与夏有关系外,其他地方很难与夏有关。而历史上希腊和中亚等地都有很多“大夏”国家命名。- 华夏族的核心单倍群必然会呈现北方多,南方少的基本格局。而Y-Q系,在西北比例最高,多样性也较高,其次华北,其次华南,与华夏族扩张模式相当吻合,与姬周迁徙模式也完全吻合。- 华夏族对周边影响:秦汉扩张到越南,越南现在有7%的Q。- Q1a1以前被认为仅是汉族所有,后来发现其他少数民族也有Q1a1,但是似乎都有汉族的影子或影响。比如中亚的东干人也发现有Q1a1,但东干人实际上就是清朝时陕甘回民叛乱失败后逃到中亚的。Q1a1与汉族表现出强烈的正相关性。而O系的任一单倍群都难有此特征。- O3-M134*(F444)或许表现出了较多与Q1a1一起扩张的模式,这有可能是华夏族和M134*的部落联盟后发展的结果。历史也记载姬周与羌结盟。同时M134*也是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重要组成成分,不如Q1a1的汉族性更强。- 目前已知的Q1a1姓氏有:袁,刘,王,谢,陈,毛,吴,姬。。。等,与姬周姓氏都有莫大关系。- Q1a1在汉族中的分布模式,与姬周分封制造成的结果 比较吻合。- Q1a1的STR分析发现,目前已知Q1a1都可以归入到三个大簇,西北多样性最多,DYS391=10有不少,华北以DYS391=9为主,华南以DYS391=6为主。三个大簇STR分离差距基本都在6-7步以内,与姬周3000年扩散分离模式又是非常吻合。- 中国家驴100%的祖先是非洲索马里野驴和努比亚野驴,亚洲野驴不是中国家驴的祖先。历史记载,考古证明,文化比较,以及分子人类学证据,都能互相印证吻合!(中东地区可可以找到除Q1a1以外的所有单倍群分布,显然汉族性表现很强的Q1a1应是从中东地区迁徙而来),这些证据链条足以证明姬周从中东迁徙而来!

点评

转:“周瑜从父周尚是谁家的丹杨太守燕京晓林周尚是谁?不太熟悉三国的人可能真不知道此人。周尚,在《三国志》中露脸的机会很少,只有《周瑜传》中有简单的提及。《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从父(周)尚为丹杨太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5 02:40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5 01:38: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正史中的汉代平乱名将—周亚夫”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河内郡太守,后兄长周胜之因为犯法,被剥夺了爵位。汉文帝封周亚夫做条侯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择绛侯勃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续绛侯后。”),继承周勃的爵位。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匈奴犯边,周亚夫被任命为将军,驻扎在细柳(今陕西咸阳附近)。

          汉文帝曾经到营地视察,周亚夫戎装相见,并下令皇帝的马车不得疾驰。汉文帝认为他治军有方,史载:“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任命他为中尉(负责首都禁卫军的军事首长)。文帝临死时,告戒太子说:“如果有什么紧急之事的话,周亚夫可以率领部队。

        ”文帝驾崩以后,汉景帝即位,周亚夫升任车骑将军。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吴、楚为首的诸侯七国之乱爆发。

        周亚夫被任命为太尉,领军东进与叛军作战。出发前向景帝提出用梁王刘武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粮道的战略,得到景帝的认可。后实际作战中,梁军受到吴楚军压迫,不停向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按兵不动,用轻骑兵截断了吴楚军的粮食供给。缺粮的叛军反扑未果,终于崩溃。叛乱历时三个月即被平息。但周亚夫也因此同梁王刘武关系恶化。

            七国之乱平定后,周亚夫继续担任太尉,后又被任命为丞相。后因太子刘荣废立和皇后兄王信封侯问题上与景帝意见不一致,加上梁王在窦太后面前不断的攻击,逐渐失宠,“因谢病”,被免相。不久,汉景帝召周亚夫入宫赐宴。席上放了一大块没有切开的肉,又没有放餐具。周亚夫不以为然,就叫人去取餐具。景帝说:“你还不满足吗?”周亚夫急向景帝谢罪。汉景帝说:“起来罢。”周亚夫快步出宫,不告而别。汉景帝于是说:“这个怏怏不乐的人,不能当少年君主的臣子啊!”后周亚夫之子为其准备后事,私自购买五百具盔甲准备陪葬用,因苛待雇工,未给工钱被告发。因按汉朝法律,买卖兵器按谋反罪论处,此事遂牵连到周亚夫本人。汉景帝谴使询问,周亚夫却拒绝回答。于是景帝命令廷尉以谋反罪审理此案。廷尉责问曰:“您想要造反么?”周亚夫申辩:“臣所买的军用品,是陪葬用的器具,怎么说是造反呢?”廷尉竟回道:“您纵使生前不造反,也打算在死后造反!”于是更加威逼。
             周亚夫自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亦知绝无活路,不愿受辱,乃绝食五天,吐血而死。其妻得知后于家中自杀。封国也被废除。一年后,景帝命周勃少子周坚袭爵,改封平曲侯。十九年后,周坚死,谥共侯,子周建德袭爵,官至太子太傅,汉武帝元鼎五年因酎金获罪,封国再被废除。……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0-13 01:36: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整理】解读周瑜历任的官职周瑜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追随孙策起,开始活跃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按史学界对于三国的认定,公元220年开始才正式属于三国时代,因此严格讲周瑜还是属于东汉末年人物,而这个时期的孙氏政权从将军开府,到割据江东,名义上一直隶属于东汉,所以周瑜的官职虽多为江东孙氏所表,却始终为汉臣。孙氏早期的江东政权主要是由中央幕府、地方机构和武官系统组成,将军幕府中设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职,而因连年征战,武官系统才是政权中的核心部分,是真正的决策中枢,孙吴取得的地方,行政长官多为武将兼任,就连“领幕府事”的长史张昭都有抚军中郎将的军职在身。因为这个时期必须在名义上尊奉汉帝,江东武官的规格比汉代制度要低得多。不像曹操因携天子之便,在官职授予方面独具优势,孙权自建安五年袭位,同时被曹操表奏为讨虏将军起,二十多年中只有将军名号,而其手下的张昭、周瑜等人长期只能以长史、中护军等职来支撑孙氏的中央机构,多年无法升迁。直至魏黄初二年(公元221 年)孙权受魏帝曹丕封为吴王,这种尴尬局面终于有所打破。东吴的国家体制也在孙权称王和称帝后逐渐步入正轨。对于东吴建国后实行的官制这里不作探讨,只谈谈东吴初期的周瑜历任过的几个官衔。1、求为居巢长与领春谷长《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载,“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周瑜就任的第一个官职是袁术任命的居巢长。居巢【注释1】是一个县,位于今安徽巢湖市内,那么居巢长是何官职呢?《汉书 百官公卿表》云:“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因此,居巢长就是居巢县令,属地方官,不过当时的居巢县,人口不足一万户,规模不大,所以称居巢长。周瑜提出就任居巢长,主要是欲假涂东归孙策(居巢离长江很近,从居巢顺流而下可直奔江东),不过在此期间他却也做了许多实事,居巢有遗迹“周郎墩”,至今还留有一些关于周瑜治水的传说(周瑜故乡舒城的杭埠河之水,是流入巢湖的),而夏侯惇、曹仁、张辽、臧霸等人也曾屯兵居巢,此地当属要地,所以当时周瑜挑居巢做县长是经过多方面考量的,当然,周瑜任居巢长期间最有名的事就是向鲁肃借粮,指囤相赠的典故不再赘述。在正式加盟孙策集团后,周瑜还做过牛渚镇守和春谷长。(《周瑜传》“以瑜恩信着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牛渚、春谷与庐江郡一水之隔,两处均是扼守江东的咽喉要地。牛渚亦谓之采石,吴为重镇,周瑜、孙瑜、全琮等都曾在此驻军屯兵。《江表传》曰:“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也。......” 孙策攻刘繇也是在牛渚展开激战,因牛渚矶扼长江天险,为历代屯兵必争军事之地。后世宋金采石矶之战,朱元璋破陈友谅等都发生在这片地方。春谷县治在今繁昌县芦南一带,县域包括今天的南陵、繁昌、铜陵及青阳、贵池、泾县部分地区,属丹阳郡。南陵于当时,除盛产稻谷外,尤为“丹阳铜”主产区,地位十分显要。铜可铸钱币、造兵甲、制器物,攸关军政国计。而擅长采矿冶铜的土著居民山越人,乃古百越族遗民,民风剽悍,不时群起武力反抗。故自商周以后,历代战乱更替之际,南陵必为兵家征战杀伐必争之地(程普也曾讨伐过春谷诸贼。)周泰、黄盖也任过春谷长。选三个武将任春谷长,可见此地民风彪悍。2、建威中郎将与偏将军《周瑜传》载“建安三年,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中郎将之职【注释2】,秦朝初设,汉代沿用,属武官职,分五官、左、右中郎将,分领三署之郎。后又增设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分掌虎贲、羽林两支禁卫军。东汉末年还曾设立东、西、南、北四中郎将,为领兵征伐之官。与魏不同(曹丕曾任五官中郎将),黄武前东吴设立的中郎将袭用的多是东汉末年四中郎将之制,是带兵征伐的将领,可以称为征讨中郎将。建安年间,孙策、孙权最高的职衔是将军,因此其能设置的武官系统规格不高,比照汉制将武官级别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东吴早期的武官体系由高到低可依次分为:杂号将军,偏将军.裨将军,中郎将,校尉【注释3】,都尉,别部司马。一般来说,武将多是从基层开始干起的,比如有代表性的凌统,先被孙权“以(凌)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后随孙权征江夏为先锋有军功,“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之后公元208年“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公元214年“又从破皖,拜荡寇中郎将” 公元215年合肥之战后,因功升任偏将军之后病死,差不多是逐级晋升。 所以中郎将在当时的东吴初期,已经是比较高的军职了。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后,孙权因功拜周瑜偏将军,因为之后不久周瑜就病逝,所以这也是周瑜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武官衔。偏将军可粗略划归杂号将军级,是将军中的较低职等。虽说这个官职在东汉体系中不算什么高位,但在黄武以前,却已是江东孙氏政权能表的高级武官衔了。据统计,当时军衔高于周瑜偏将军的也不过五人而已【注释7】,皆为和孙氏渊源颇深的宗室外戚。而黄武元年后,由于逐渐设立了上大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更高级的武官,杂号将军及以下职衔才变得相当普及。网上一些人无视时间和空间概念,用黄武后的官职体系甚至魏、蜀某些人的官衔作对比,来判断当时周瑜官衔的高低,是不切实际的。3、中护军建安四年,周瑜初领中护军一职,《周瑜传》载,“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而竖年孙权统事后,周瑜又“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可见中护军这个职位在孙氏政权中的分量可不轻。要说中护军【注释4】,先得从护军说起,护军之名出自秦代,当时有护军都尉,“护”在这里是监督、统领的意思。汉初沿用了这个官职。到东汉时,护军只是偶尔用作出征大将的属官,《东观汉记》云:“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 比如班固【注释5】,曾任大将军的中护军,参议军事。 而按东观汉记记载,中护军和郡太守的俸禄差不多,都是秩二千石的级别。汉末至三国时期,“护军”称谓也经常出现,但职责和意义不尽相同。比如,魏书曰:“(韩)浩至中护军,(史)涣至中领军,皆掌禁兵,封列侯。”可见这个中护军是掌管中央禁军的; 而魏略曰:“司马景王代为护军。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这个“护军”又统众将,负责武官选用了。而曹洪的中护军国明亭侯,夏侯渊的行护军将军职等称谓,皆近乎“监军”“督军”一类,是加给统兵将军的。东吴兵制比较杂乱,但大体上与魏类同。设过中、左、右护军。不过建安二十年之后这种护军体系才被孙权采用并沿袭至吴建国。统计了一下,做过中护军的只有周瑜一人(孙策时设,后一直延续),后来做过左护军的有吕蒙、全琮、孙峻,做过右护军的有蒋钦、陆逊、朱然。都是后期孙权设立的。但周瑜的中护军之职因设置的比较早,并不完全等同于后期的护军体系中的左右护军。其实乱世典章制度混乱,情况又纷繁复杂,很难具体说清一个官职就明确对应哪类事务,必须结合个人经历及授予者的意图来看。按周瑜始任中护军在建安四年,当时应为孙策幕府职,类似于班固那个中护军,取“参议军事”这个意思,主要还是将军属官,纠察参议,在军事上提供参谋和建议为主;后来被外派“为孙贲、孙辅作势援留镇巴丘”时这个中护军就近于中央的监军了。至于孙权掌权后周瑜“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则更多的是取统领诸将事务之意。中护军职能的这些变化也是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有着不同的侧重,并与周瑜本身的能力态度密不可分。4、南郡太守《周瑜传》载“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郡守,为一郡之长,《汉书 百官公卿表》云:“郡守,秦置,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郡守握有很大权力,除各县令长由中央任命外,一郡属吏都由郡守从本郡人士中辟举。其治郡方略,得以发挥个人才干,朝廷不加干预。按《续汉书 百官志》,东汉每郡设太守1人,是郡的长官,太守之下有郡丞1人,是副长官。有时设郡都尉【注释6】1人,掌管一郡军事。郡署的办公机构由诸曹掾史组成,曹的设置大致分功曹、金曹、奏曹,一般由功曹史(简称功曹,如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就曾担任其功曹)代其掌管人事的职能,每曹设掾一人,掾下又有书佐,负责具体的文书工作。除了功曹和其他曹掾外,又设五官掾一人,负责协调各曹之间的关系。另外,每郡又把所属县分成5个监察区,称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每部设督邮1人,负责监察本辖区内的县级官吏。黄武以前东吴郡中职官的设置应当与东汉基本相同,这个时期由于内外交侵、战争频繁、政局不稳,故而孙策、孙权多以孙氏亲属故旧和领兵武将兼任郡太守。值得提出的是,黄武以前东吴又有武将遥领郡守甚至州刺史之制(魏蜀等亦然),因为此时孙策、孙权都只以将军的名号开府,不能给部下多少荣誉官位,能给的最高品秩就是郡守,而孙氏实际占领的郡就那么几个,所以常让部下虚领别的军阀占据的州郡以荣之。如前文中“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周瑜这个江夏太守就是遥领,当时江夏并不是东吴领地,当然遥领州郡还有一个明显目的,就是表示自己将来要占有该地。周瑜所驻的南郡(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地区),郡治在江陵,为什么三国时围绕江陵或说荆州的争夺激烈异常,赤壁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皆围绕荆州展开?不多阐述,看看古人对荆州及江陵的评价就可知晓:湖广之形胜,在武昌呼?在襄阳呼?抑荆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这是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的。不守江陵则无以复襄阳,不守江陵则无以图巴蜀,不守江陵则无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则无以固长沙。——这是南宋的吕祉在《东南防守便利》中说的。荆州是东吴称帝兴霸的战略要地,孙权让周瑜做南郡太守,自然是把东吴的门户交给了他,当时刘备在侧,形势又错综复杂,这个南郡太守的重要性可见一般。5、前部大督、左部督《周瑜传》载“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吴主传》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江夏讨黄祖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孙权任命周瑜的前部大督和左都督并不是常设军衔,这里“督”取的是统领、指挥之意,为战时设置,类似于前敌总指挥之意。东吴在战时设置“督”这一职务是一种临时授权机制,因为军队调动权平时是掌握在“君主”孙权手中,有战事时孙权才会将权力下放给任命的统帅。这个有点类似于汉代军队调动使用的“虎符”,战事结束要还符于君。类似的还有《孙皎传》“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吕蒙传》“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等等。而在三国乱世,礼仪崩坏,制度混乱,都督这一类称谓其实已经用得很烂了,不结合具体情况,单凭称谓无法判断出什么。举一例子:《吴书宗室传》“(盛)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杨,皆礼致之。(妫)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个妫览还挂着大都督名呢。至于赤壁的左右督,虽属同级,但军职上左督比右督权利大,周瑜是东吴方面的总指挥。“尊左”还是“尚右”古代说法众多,在车制、官制及坐席等各方面,讲究得也十分复杂,而且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在不同方面也不尽相同,单说在官制方面,先秦前期,夏商时朝班官序皆尚左,殷商灭亡之后,从周朝始才改为尚右,以后直至秦汉都是如此。三国时,除蜀外,吴魏都又改为以左为尊,这种观念一直延至唐宋、明清。另外,尽管古代官制尊左尚右几经变化,但反映在相对稳定的词汇中,‘右职’指高职,‘右移’指升官,‘左迁’‘左除’等则指贬官。这大概也是有人误以为古代官制一直以右为尊的原因。具体到周瑜和程普,这个问题其实简单多了,因为不需要从左右来判断,从《三国志》中的字里行间就可看出来:“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三国志?吴书?宗室传》“事决于瑜”足以说明谁是赤壁、南郡之战的总指挥了。“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鲁肃传》 “任瑜以行事”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周瑜传》 “皆是公瑾”“权遣周瑜、程普等行...瑜、普为左右督...备、瑜等复追至南郡...”——《吴主传》 。史书在孙权传里的各处行文都一直是将周瑜置于程普之前的。而关于赤壁之战的详细过程陈寿更是记载在了《周瑜传》里,《程普传》一笔带过。按史学家纪史习惯,都是将当时发生的大事件记录在主要当事人的头上。这点不只《三国志》如此。其他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史书如《资治通鉴》、《后汉书》、《通典》、《汉末英雄记》等亦是如此,周瑜为主显而易见,不再枚举摘引。再看赤壁参战将领的阵容:鲁肃:“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吕蒙:“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程普:“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黄盖:“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韩当:“后以中郎将与周瑜等拒破曹公”周泰:“后与周瑜、程普拒曹公于赤壁,攻曹仁于南郡”甘宁:“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攻曹仁于南郡”凌统:“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吕范:“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以上摘自《三国志卷五十四-五十六》各将领列传,东吴早期的精兵猛将,绝大部分都参加了赤壁之战,而且从这些传记记载可见,参战诸将皆随同的周瑜。此外,从蜀方面来看,刘备当时来探讨作战事宜时,是去见的周瑜,也可看出,东吴方面在具体指挥上是以周瑜为核心的。而在杂别史等资料中,更有一说是周瑜、程普实际上是正副统帅的意思【注释8】返回头再说“督”这个名词,以上“战时设督”只是“督”的一层意思,而“督”成为国家正式确立的官职,则始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魏历史上见于史书的“督”即有曹仁,曹休,曹真,夏候懋,吴质等多人,各督所辖大小不一。而同一时期西蜀和东吴也大力实行了都督制,蜀曾委任魏延为汉中督,邓芝为江州督,廖化为永安督等等。东吴所设之督更分为京畿与地方,辖区州郡县大小都有,非常分散。据谢钟英《三国疆域志补注》载,东吴延长江及沿海设置了西陵,江陵,巴丘等二十余督。而禁卫军将领中也设置了大量“督”职,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绕帐、无难、解烦诸督,因与本文无关,不再详述。注释:【注释1】按《方舆纪要》记载:城县治东北五里。古巢伯国,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春秋》文十三年,楚人围巢。襄二十五年,吴伐楚,门于巢。昭四年,楚启疆城巢以备吴。二十四年,吴灭巢。二十五年,楚子使熊相谋郭巢。皆此也。《史记》:吴公子光六年,大败楚军于豫章,取吴之居巢而还。秦为居巢县,亦曰居巢阝,范增居巢阝人也。汉仍为居巢县,属庐江郡。后汉永平中,徙封刘般为居巢侯,邑于此。建安三年,袁术以周瑜为居巢长。二十二年,操军居巢,寻引还,留夏侯督二十六军,屯居巢。晋仍属庐江郡,寻废。《志》云:今县治后有卧牛山,山之北有桀王城,城之故址,今为紫微观。又有亚父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以范增居此而名。县为古居巢无疑矣。【注释2】据司马彪《续汉书 百官志二》云:“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又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又《百官志五》载使匈奴中郎将一人,秩亦比二千石。【注释3】司马彪《续汉书 百官志一》云:“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注释4】《东观汉记》补“置中护军一人”,此条通鉴卷六三胡三省注亦引。王先谦续汉书百官志一集解云:“李祖楙曰:‘……中护军见班固传,护军见马成、傅燮、彭宠、邓禹、岑彭、吴汉、耿弇传。窦融在河西有左护军,是护军有左称,见文苑传。’”《太平御览》关于中护军的记载:《史记》曰:汉高帝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汉书》曰:护军都尉,秦官。元狩四年属大司马,元寿元年更名司寇,元始元年更名护军。《魏志》曰:韩浩字元嗣。以忠勇显,为中护军,掌禁兵,置长史、司马。从太祖讨张鲁,鲁降。议者以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如此。王隐《晋书》曰:邓攸迁吏部尚书。牧马於家庭,妻子素食,当时清净,内外肃然,迁为中护军。《晋起居注》曰:武帝太始七年,诏曰:“中护军职典武选,宜得堪干其事者。左卫将军羊琇有明瞻才见,乃心在公,其以琇为中护军”《晋中兴书》曰:司徒王导将以赵胤为中护军,孔愉谓导曰:“中兴以来处此官者,周伯仁、应思远,今诚乏才,岂可以赵胤居之!”其秉正不挠,皆此类也。《世语》曰:夏侯玄,世名知人。为中护军,拨用武官,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皇甫谧集》云:护军,武士之官。【注释5】范晔《后汉书》云:“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复请毅为主记室,崔骃为主簿。及宪迁大将军,复以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宪府文章之盛,冠于当世……(窦)宪上遣大将军中护军班固行中郎将,与司马梁讽迎之。会北单于为南匈奴所破,被创遁走,固至私渠海而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司马彪《续汉书 百官志一集解》云:“李祖楙曰:……中护军见班固传,护军见马成、傅燮、彭宠、邓禹、岑彭、吴汉、耿弇传。窦融在河西有左护军,是护军有左称,见文苑传。”【注释6】司马彪《续汉书 百官志五》云:“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诸郡都尉秩与之同。郡守秩二千石,郡尉位略次于郡守,秩亦当稍在其下。【注释7】周瑜在世时,比周瑜军职高的只有五个外戚吴景(孙坚内弟):孙坚拜其骑都尉;袁术上其为丹杨太守,后拜其督军中郎将;策复以其为丹杨太守;汉遣议郎王誧表景为扬武将军,领郡如故。(给孙策立业帮助最大的舅舅)外戚徐琨(孙坚外甥):汉末扰乱,随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那时就是偏将军了,咋比?)策表琨领丹杨太守,吴景东归后让与吴景;徐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宗室孙贲:初平元年,孙贲从孙坚于长沙举义兵。坚薨,贲摄帅余众,扶送灵柩,后依袁术徙寿春初平四年,袁术遣孙贲攻破昂于阴陵,表领豫州刺史,转丹杨都尉,行征虏将军;建安四年,孙策任孙贲领豫章太守,后封都亭侯;建安十三年,使者刘隐奉诏拜贲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孙策的堂兄,袁术时就有将军号了)宗室孙瑜:初以恭义校尉始领兵众。建安九年,领丹杨太守,为众所附,至万余人。加绥远将军。(之前表现不多的孙瑜能实领太守加杂号将军,是老爸孙静不出仕的人情)老臣朱治: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初平二年,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兴平元年,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兴平二年,孙策下江东,朱治入吴郡,领太守事;建安七年,权表治为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三朝老臣,孙权的孝廉都是他举的,可以责数公子孙翊,说服宗室孙贲,孙家阀阅,无人可比。)【注释8】《九江府志》载:“三国时周瑜破赤壁,令程普领兵驻于斯地,忽群鸟飞集军中,谶曰:“翌日必有祥。既而得捷,遂名为赤乌镇(记载周瑜可“令程普”)*******参考史书典籍:裴注《三国志》《续汉书 百官志》《历代兵制》 等参考学术文献:石冬梅《东吴早期武官考论》、《东吴早期官制初探》张金龙《孙吴禁卫武官制度考》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0-15 02:4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28 04:36 转: 据网上资料,结合新伊林人、赵自强和苏三等人研究,以及分子人类学的证据支持,可以判定中 ...

转:“周瑜从父周尚是谁家的丹杨太守燕京晓林周尚是谁?不太熟悉三国的人可能真不知道此人。周尚,在《三国志》中露脸的机会很少,只有《周瑜传》中有简单的提及。《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从父(周)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由此唯一的一段史料记载,我们知道:第一, 周尚是周瑜的从父;第二, 周瑜此段时间是跟随在从父周尚身边;第三, 周尚当时担任丹杨太守,时间在孙策渡江攻刘繇之前;第四, 周尚在孙权渡江攻占吴郡曲阿以后,又被孙策安排回去镇守丹杨,则表明周尚、周瑜都是率部参加了孙策攻刘繇的作战的;第五, 周尚随后被袁术任命的新丹杨太守袁胤接替,带着周瑜一起返回了袁术大本营寿春。第六, 周瑜后来担任过袁术手下的居巢县长,而周尚从此没有了消息。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周尚在孙策渡江前担任的丹杨太守,到底是谁家任命的?史料记载对于此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甚至比较模糊。今人方诗铭先生在《三国人物散论》中认为:“首先,吴景、孙贲被刘繇逐迫,退到历阳,袁术趁机据有丹阳,改派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委任周尚为丹阳太守。袁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尚之侄周瑜却是孙策的同年好友。其次,周尚虽然是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但周瑜在丹阳仍然‘将兵迎策’,并从孙策进攻江东,直至‘进入曲阿’,将刘繇赶走。”方诗铭先生的观点认为:第一, 周尚是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第二, 周尚是在刘繇赶走吴景以后接任丹阳太守的;第三, 孙策之所以能渡江攻刘繇,是因为周尚的侄子周瑜带着丹阳兵帮忙;第四, 周瑜带丹阳兵帮助孙策,周尚没有参与。目前,认同上述意见的朋友很多,学术界也基本认可这种说法。不过,如果仔细考量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意见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首先,刘繇武力赶走原丹阳太守后,为何袁术还能再次委任丹阳太守?《三国志刘繇传》记载:“诏书以为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余不下。”《三国志吴夫人传》也记载:“袁术上景领丹杨太守,讨故太守周昕,遂据其郡。孙策与孙河、吕范依景,合众共讨泾县山贼祖郎,郎败走。会为刘繇所迫,景复北依术,术以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共讨樊能、于麋于横江,”由此可证,吴景本来就是袁术委派的丹阳太守,当刘繇以扬州刺史身份来扬州后,吴景等曾经迎接其驻屯于曲阿。但是后来袁术派兵攻打庐江太守陆康,刘繇担心袁术对自己不利,于是集结重兵武力赶走了袁术的丹阳太守吴景以及丹阳都尉孙贲。刘繇占领丹阳,自此成为事实。刘繇为了防止袁术势力卷土重来,还专门委派樊能、于麋、张英等军屯守长江北岸渡口,阻止袁术所部渡江进入丹阳郡。袁术任命的督军中郎将吴景等人率部攻击一年多,也无法突破刘繇的长江防线,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果按方诗铭先生意见,周尚是袁术委派的丹阳太守,则表示吴景被赶走后,袁术所部已经又夺回了丹阳郡,那么吴景等人还在为不能突破长江渡口防御而忙碌什么呢?吴景被赶过长江以北后,由于失去了丹阳地盘,所以袁术才改任其为督军中郎将,负责打回丹阳去。不过吴景等人并未完成这个任务,在孙策参战前,一直没有能打过长江去,更谈不上夺回丹阳郡了。因此,从军事形势上看,在袁术的丹阳太守吴景被驱逐后,袁术势力一直想夺回丹阳但是并未成功。由此,袁术此时并无可能委派自己的丹阳太守去实际赴任。其次,刘繇武力驱赶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主要是担心袁术今后对自己不利。那么,刘繇在赶走吴景之后,自然会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丹阳太守,以控制丹阳郡这个重要的地区。为何还会让袁术再委派一个新太守来丹阳呢?这是难以解释的矛盾。试想,如果刘繇先以武力驱逐了袁术的太守,却又认同袁术马上委派新的太守周尚来丹阳郡上任,那么刘繇武力驱赶吴景干什么呢?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其实,史书中并未说明周尚是谁任命的,后世学者大体是根据后来周尚的丹阳兵曾支持孙策反攻刘繇,而以为周尚是袁术的人,而不是刘繇任命的。不过,我以为这样的观点问题太多,难以成立。因此,刘繇武力驱赶袁术的丹阳太守后,任命一位自己的丹阳太守来控制这个非常重要的郡,才是合理的结果。第三,从战场局势看,周尚不可能是袁术的丹阳太守。前引史书记载已经表明,在吴景、孙贲被刘繇赶走后,袁术是不甘心失败的,是企图夺回重要的丹阳郡的,因此委派吴景、孙贲所部反攻丹阳。而刘繇为了保住丹阳,则派遣樊能、于麋、张英等军死守长江渡口,不让袁术军渡江杀回丹阳郡。刘繇所部渡口守军阵地,是在长江北岸的横江津与当利口。吴景等军为何猛攻一年多时间无法突破这道防线呢?因为这道防线背靠长江,吴景军无法加以包围,守军后路有保障、补给也随时可以得到江南丹阳郡的补充,吴景等人当然很难攻破了。我们思考一下:如果刘繇所部在江北岸渡口的防御阵地,北面要对抗吴景的进攻,而背后的丹阳郡竟然是袁术的太守控制,那么显然樊能、于麋、张英等军就是前后被夹击、后路被切断、补给也没有的局面了,这样的战局,樊能等人能够守住渡口一年多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完全不符合基本的军事常识。第四,也有人看到了上述矛盾,于是推测周尚只是遥领丹阳太守,而没有实际到达丹阳上任,是袁术委派的遥领太守,驻军在历阳,配合吴景等人在攻打刘繇的樊能、于麋。不过,这种推论完全错误,并不符合历史记载。其错误主要是:1、 周瑜去投奔从父周尚,是去的丹阳。这证明,当时周尚是在丹阳实际任职太守,而不是遥领。(周)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2、 此后周瑜从丹阳以丹阳兵和船只、粮草接济孙策,证明周瑜和周尚都在丹阳,并实际控制丹阳郡,才有能力从丹阳郡调集兵力、船粮供应孙策。《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曰:“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3、 孙策率部到达历阳之后,给周瑜写信,这也证明周瑜当时并不在历阳,而应当在丹阳。如果周瑜与周尚都在历阳,则孙策到达历阳后二人当可见面,何须“驰书报瑜”?《三国志周瑜传》记载:“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因此,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认定:接替吴景的丹阳太守一定不能是袁术的人,而只能是扬州刺史刘繇,在武力赶走袁术的太守吴景后,新委派的自己的亲信。而这个亲信,就是周尚。周尚原本是刘繇的人。同时,周尚不可能是遥领太守,而是实际到任的。自然有人要问:既然周尚是刘繇的亲信,被委派为丹阳太守要职,那么他后来为何会帮助孙策反过来打刘繇呢?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方诗铭先生书中曾说:“袁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方先生搞错了主语,这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不是袁术,而是刘繇。刘繇只知道周尚是自己的亲信部将,但是不知道其侄子周瑜与袁术的部下孙策是同年好友。所以才把丹阳郡交给周尚来镇守。周尚最后,必然是反戈一击,倒向了孙策、袁术势力,而攻打自己的老上级刘繇。而这个从中策反的人,一定是周瑜。孙策率部离开寿春向历阳前进的同时,有给在丹阳的周瑜送去了信函,其中的意思,自然是希望周瑜策反周尚,率兵来策应自己攻打长江渡口的作战。周瑜接到信后,应当是立即对其从父、丹阳太守周尚进行了策反说服工作,并很快取得了成功。周尚同意临阵叛变刘繇,投靠孙策、袁术势力。随即,周瑜率领丹阳兵开到长江渡口附近,告诉了孙策这一大好消息。《三国志周瑜传》对此记载说:“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事谐也。’”孙策得知这个消息后说的话,有两个版本。《三国志集解周瑜传》中告诉我们:“各本皆作吾得卿,谐也,《通鉴》同。惟元本有事字。”两种话语内容,虽然只相差一个“事”字,但是其表达的意思则完全不同。其一,按照孙策大喜曰:“吾得卿,事谐也。”是表示:我得到你(指周瑜率丹阳兵来助战),大事妥啦!这里,谐的意思是办妥了、妥了之意。其二,按照孙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是表示:我得到你周瑜,关系就更友好啦!这里,谐的意思是偶也,合也。史言推结分好正当于此。(胡三省注解《通鉴》言)不过,分析此时孙策主要的工作,并不在于结交好友、增进友谊之类的事务,而是要率部打过长江去,消灭刘繇。因此,孙策对于周瑜率丹阳兵来助战的情况,更应当是第一种版本的内容。孙策非常高兴的认为:有了丹阳兵的帮助,这次进攻刘繇的大事搞定了,一定可以成功了。事实确实如此。正如孙策所感叹的一样,在周瑜的丹阳兵参战之后,吴景等人攻打了一年多的长江渡口,竟然很轻易地被孙策、周瑜突破了,守军张英等也被击败后不知去向(估计是被包了饺子)。那么是什么让原本固若金汤的长江渡口守备,突然之间变得不堪一击呢?显然不可能是孙策新带来的一千余孙坚旧部。因为吴景、孙贲所部也是孙坚旧部,都是颇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人数甚至要比孙策所部还要多,照样攻打渡口一年多毫无进展。此时即使增加一千名旧部,实力并无多大改变,而半路上临时召集了数千徒众,基本上属于散兵游勇,并无很强的战斗力。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引述道:“周泰昌曰:时为丹阳太守者瑜之从父周尚耳,瑜往省之,何以便能将兵迎策?及策战胜拓地,复谓瑜曰:卿还镇丹阳,决不及尚一语?……又按:《江表传》策令瑜有云: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其时太守为周尚,则众与粮皆尚上之。瑜为从子不过禀命而行,策称瑜之功,而无一言及尚,岂瑜全掠其美以为恩耶?”周泰昌虽然揭示了东吴方面有意把周尚的功劳归于周瑜以及对于周尚的来历、经历、事迹略去不记得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答案。这个令刘繇渡口防线突然不堪一击的原因,其实也就是周尚为何很少被史书记载下来的原因。因为周尚在战事最关键的时候,突然背叛了主人刘繇,而倒向了孙策,并从渡口防线的背后对张英等人开了刀。周瑜带着部分丹阳兵来到历阳汇合孙策,其实只是周尚参战行动的一部分,周尚实际上应当是率丹阳郡主力,攻占了渡口防线的背后:江南阵地,从而切断了渡口防线上守军的后路以及补给线,导致渡口守军是腹背受敌,很快就溃败了。而这种临阵倒戈的背叛行为,是极其不光彩的,因为没有任何的借口和理由。刘繇即没有不信任周尚、周尚也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威胁,仅仅是周瑜的劝说(大概许诺事成之后如果高官厚禄),就让周尚背叛了老主人刘繇。不仅是背叛了刘繇,还率领最精锐的丹阳兵一起叛变了。不仅带着精锐的丹阳兵叛变,还用这支部队抄了渡口守军的后路。不仅抄了渡口守军后路,还帮助孙策消灭了渡口守军,突破了长江防线。不仅如此,还继续帮助孙策打败了刘繇主力,把刘繇赶出了吴郡。周尚的背叛行为,在孙策看来自然是大喜过望而大加赞赏。而对于刘繇而言,对于一般的伦理道德而言,实在是令人鄙视。而《吴书》自然是明了个中道理的,因此对于孙策如何突破渡口防线、周尚的来历以及如何倒戈问题,都是讳莫如深,仅有非常简短的记述。甚至把周尚的功劳多数记在了周瑜的头上。为什么?因为周瑜不是刘繇的人,没有背叛的问题。总之,本文观点认为:1、 周尚在吴景之后担任丹阳太守,其实是出于刘繇的任命。2、 周尚原本是刘繇的亲信,而不是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3、 周尚是被其侄子周瑜策反的,因为周瑜和孙策是同年好友。4、 周尚叛变后,以精锐的丹阳兵抄了渡口刘繇守军的后路,导致渡口守军瞬间崩溃。5、 对于周尚的背叛行为,后人感到了羞耻,所以孙策的功臣周尚不仅基本没有记载,其功劳还多数记到了周瑜头上。……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0-15 02:42: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来自夏东波《三国名将周瑜》第二十三章《归葬本乡》,明代刘廷鸾撰,本人手动录入。。。==========================《大明统一志》称:周瑜墓在庐江县十里安丰乡。然庐之舒城、巢县、安庆之宿松、江西之新淦,境有邑丘,偶与巴陵名合。当瑜之卒于岳阳巴丘也,吴大帝权闻讣哀恸,迎瑜丧于芜湖。且有复溯流而葬新淦之理?宿松县南三十里有瑜墓,又四十里有梁昭明墓,昭明之墓果在宿松乎?则瑜墓类可知矣。五代周本,宿松人,系出瑜后,或为其祖立窆起坟,宜有是冢。若巢、若舒,皆故庐江郡地,错壤相接。瑜尝为居巢长,在宋李孝光《居巢县》诗有:“青山故绕周瑜墓”之句。舒城西七十里 ,曰周瑜城,后废为净梵寺。种艺者,往往得箭簇、金铙之器。或又谓在舒牧马市,然不得以城为墓云。夫瑜之葬所,史未及书,乃因其上名同而墓,因其苗裔在而墓,因其令而墓,因其城而墓。宜乎!瑜墓之多也,要以在今庐江县者为是。按《志》:庐江治东门朝墓巷,瑜墓存焉,距女墙里许;正统七年,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立“吴名将周公瑾墓”碑。则所称去县十里安丰乡者,亦误。崇祯六年,庐江人马应魁徙贵池,尝为我言周瑜兆域,高五六尺余,古楯肤清如玉,石刓棱敝,色黝而窒深,封鬣之上有乌柏树一株为识,陌上时闻鼓吹声,飘渺鐄吰,若自隧出。应魁武人,激壮负志气,尝听吾学琴罢,述瑜墓所,请志之。鸾曰,瑜传在史册,况列丰碑,何志为?但瑜之既没,权位尚为将军,凡爵赏皆表请版行,则瑜固汉臣也。于法当题曰: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墓。乃为之铭。铭曰:酒一斗,未必醇。曲一部,未必真。酎公瑾,庐江人。汉祚移,魏宫败。堑长江,吴尚在。念周郎,功无外。千载后,隧道存。郡舒地,楚啼魂。宿莽没,寒复春。庙食衰,有野祭。族姓迁,有苗裔。宰木高,传后世。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0-15 02:45: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唐】题周瑜将军庙胡曾共说生前国步艰,山川龙战血漫漫。交锋魏武旌旗退,委任君王社稷安。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明】周公瑾墓王永年墓木如经劫火烧,今时潜水旧吴朝。凄凄两冢依城廓,一是周郎一小乔。新淦县拜周公瑾墓徐延寿水畔巴丘古县开,周郎祠宇傍泉台。霸图当日成何事,才士无年实可哀。荆楚干戈终古恨,小乔环佩几时来?天涯孤客逢寒食,特为停舟酹一杯。【清】《周瑜墓》二律袁枚其一:天生一将定三分,才貌遭逢总出群。大母早能知国士,小乔何幸嫁夫君。能抛戎马听歌曲,未许蛟龙得雨云。千载墓门松柏冷,东风犹自识将军。其二:旌旗指日控巴襄,底事泉台遽束装?一战已经烧汉贼,九原应去告孙郎。管萧事业江山在,终贾年华玉树伤。我有醇醪半尊酒,为公惆怅奠斜阳。周公墓宋儒醇公瑾三国英,登坛最年少。赤壁焚魏师,运筹独奇妙。差拟蜀武侯,不数汉嫖姚。墓木号秋风,含凄发长啸。周瑜墓彭教一代英雄土一抔,寒云衰草翳荒丘。烟消赤壁人何在,月满长江水自流。已见有功成鼎足,谁云无策定神州。功名未就身先死,落日青山万古愁。吊吴将军周公墓何东凤城外高题大将坟,至今犹说破曹勋。孔明借与东风顺,黄盖应教北寇楚。不向汉吴扶帝室,甘从吴地拜将军。一时草草千年恨,怅望东陵白石云。同王蒙谷先生拜周公瑾墓郭嗣泰偶与同人怀往迹,踏寻东郭古烟村。残碑犹识将军冢,岁许何人扫墓门。冬日雨中过公瑾墓张熊踏破寒威过野村,周郎遗迹至今存。森森古木参云表,寂寂残碑守墓门。冷雨欲添吴主泪,凄风遥断小乔魂。可堪凭眺东郊晚,犹忆醇醪带醉吞。周公墓张元鏐顾曲当筵意气生,江东年少爱谈兵。空留高冢斜阳里,樵牧经过说姓名。过净梵寺吊周瑜城萧赵琰松涛听不尽,铁马去何之?只有僧归寺,更无人守陴。乱莺公瑾曲,远岫小乔眉。多少徘徊意,春风解缆时。【民国】周瑜墓刘月村春郊怀古吊周郎,杨柳青旗绕墓旁。欲问东风烧赤壁,落花无语下高岗。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4 13:15 , Processed in 0.0262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