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理学鼻祖周敦颐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10-6-3 16: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学鼻祖周敦颐(锐于求志 得圣贤不传之学)

06-07-09 22:17  发表于:《周敦颐研究》 


  一、锐于求志 得圣贤不传之学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水,举著半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春陵只一般。
  这首诗是周敦颐50岁(公元1066年)在永州做通判官时寄给家乡族人的自况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他虽然做官多年,并未由此而改变自己的儒士本性和对圣人之道的执着追求,一直过着亦官亦儒的生活。另外也可看出,周敦颐在物质生活上并不宽裕。
  从26岁开始,周敦颐就进入仕途,做了30年的地方官,主要是做司法官,建立了一些政绩,受到当时一些士大夫的赞扬。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除了按当时的政治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周敦颐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对儒学的研究与传授之中。因此,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上,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下面概略介绍一下这位理学开山祖师的行事与为人。
  周敦颐,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谥号元,称元公。他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因堂前有一溪,乃以其家乡濂溪为之命名,又将其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晚年定居于此,故后人又称他为濂溪先生,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濂学”。其父周辅成,赐进士出身,官至贺州县令,于周敦颐15岁时去世。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年少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到京师开封,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在郑的抚育下成长。24岁时,因其舅父的荫子关系,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到任后,该县有一疑案久不能决,周敦颐在解决此案中便初次显示了他的才能。庆历四年(1044年)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一狱四,法不当死,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讲话,惟敦颐独能据理力争,王逵不听,他便弃官而去,气忿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宋史.道学一》本传)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免于死刑。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敦颐为师受业。是年冬,移郴州郴县(今湖南郴县)县令,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改任桂州桂阳(今湖南桂阳)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得到了达官们的赏识和推荐,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分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同上)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嘉佑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熙宁五年(1072年)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次年六月病死于此,终年57岁。
  纵观周敦颐的政治生涯,其官阶并不显达,始终是地方官吏,如主簿、县令、州判官、知州军等,主要是做司法工作,其政绩亦表现在司法工作之中,在当时算得是一位清官。后来黄庭坚称颂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徽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同上)。又《年谱》记载说:“先生素贫,初入京师,鬻其产以行,择留美四十余亩,畀周兴耕之。”潘兴嗣说周敦颐在洪州南昌做官,得过一场大病,去看望他时,“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濂溪先生墓志铭》)。《年谱》又说:“先生平日俸禄,悉以周宗族,奉宾友,乃分司而归,妻子囗粥或不给,旷达不以为意。”这些评语,不免有溢美之辞,但至少反映了周敦颐在精神生活上不失为一光明、正直的清高的君子儒,在物质生活上确实是比较清寒的。
  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周敦颐一面做官,一面潜心于儒家学说的研究和传授,他既是一个官员,又是一位出色的儒学大师。据《年谱》说,他在郴县为县令时,“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在合州五年,与士大夫广为交结,“士之从学者甚众”。在代理邵州时,更是大开讲学之风。当时的荆湖北路转运史孔延之在《邵州新迁学记》中赞颂他说:“周君好学博通,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考之孟子,故其所设施,卓卓如此。异时宋史书周君之善,以为后世法,未必不以邵学为先”(《周子全书》卷17)至此,周敦颐已被看作是一位应当青史留名的儒学大师了。周敦颐在邵州还写了《邵州新迁学释祝文》,其中称颂孔子说:“惟夫子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施其道,泽及生民者,代有之,然而夫子之宫可忽欤!”(同上)。这说明他也认为自己是复兴儒学、施行孔子之道的一代大师了。二程兄弟在周敦颐门下受业,为时不到一年,受其薰陶极深。《宋史.道学传》称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程颢亦有自述云:“昔受学于周茂叔,令寻颜学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宋元学案.明道学案》)所谓“寻颜学仲尼乐处”,就以追求学做圣人的乐趣,把学做圣人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后来,周敦颐又把自己著的《太极图说》传给二程。二程所学虽不完全出自周敦颐,但受周的启迪确实很深。南宋时期的胡宏也赞誉周敦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这个说法是有其根据的。
  在周敦颐的传道讲学活动中,表现出他是一位善于启人心智的高明导师。据《宋史》记述说:“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如此。”程颐的学生侯师圣听不懂老师所讲的道理,就去向周敦颐请教,经周的开导与启发后,茅塞顿开,程颐知道后,立即猜测到,这个学生一定向周敦颐请教过了。这件事不仅说明周敦颐启发了侯师圣,同时也说明程颐当年受周的开发教导记忆犹新。另据周敦颐《年谱》记载,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王安石为提点江东刑狱时,闻周敦颐之名,特向他请教,二人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由此可见,周敦颐不仅善于开导人,同时也说明他当时在学者中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
  周敦颐的著作,流传于今的有《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爱莲说》、《拙赋》等。据考证,已佚亡的著作还有《娘说》、《同人说》各一篇。《垢说》和《同人说》都是对《周易》六十四卦中娠、同人两卦的解说,它们是独立于《易通》之外的两篇著作。在上述著作中,以《太极图说》和《易通》之影响为最大,这两部书集中体现了周敦颐所开创的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塑造了两宋理学的雏型,为尔后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核心的骨架,所以周敦颐被誉为“得圣贤不传之学”的理学开山。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0-6-3 16: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扬州兴建展览馆 纪念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

2009-05-08 18:24:21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0 手机看新闻

  中新网扬州五月八日电(记者 崔佳明)记者八日从扬州文化部门了解到,濂溪阁文化艺术展览馆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底完工。

  濂溪阁为纪念北宋理学创始人、著名哲学家周敦颐而建。周敦颐号濂溪,写下了《爱莲说》和《拙赋》等千古名篇。其中《爱莲说》一文中的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传为千古美谈。

  濂溪阁文化艺术展览馆定址于扬州名胜古迹众多的蜀冈地带,用地约二万多平方米,梯形地块,规划设计的建筑共分五个区,ABCD四个区为二层建筑,檐口高度八米多,E区为三层建筑,檐口高度十五米多,辅助用房为一层,檐口高度四米多。

  濂溪阁文化展览馆集旅游景点、文化展示、文化产业市场、文娱饮食休闲四大功能于一身。总体设计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濂溪阁”,二是文化展示厅,三是文化展销服务区建筑群,汲取中国园林、传统绘画中“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的处理手法。建筑群多以占边空间布置,阁、厅各自构成相对完整的空间院落,气韵贯通,浑然一体。

  规划设计的有关人士介绍说,濂溪阁文化展览馆建筑群,为现代版摹宋代建筑和地方建筑风格,将地方传统建筑风格与当代世界建筑元素相融合。在展览馆中将看到濂溪流淌、修竹小径、翠堤春柳、荷塘月色、明月共享等景致。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0-6-3 16: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湖南周敦颐后人

 

     广州市白云区龙归镇南村是周敦颐第9代后人的聚居地,现在已经到第31代。此外广东潮阳,浙江诸暨、金华等地都有周敦颐后人分布。
  湖南省郴州市亦有元公后人,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永兴县马田镇周家村现在已经到第34代。有世系家谱传下!
  宗法(辈份)如下;
  法后渊源衍爱莲
  济子遐思水木缘
  文风应自任皇系
  仲季由西尚一鞭
  光宗显祖承谟烈
  世德祥开玉秀贤
  有道家声能佑继
  明经福泽定绵全
  (光)字辈为始祖周归仁第36世孙(元公20世孙).现在已经到了归仁公50世,元公34世(有)字辈!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3-1-16 09: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敦頤的后世影响   
   
   周敦颐一生只在江西, 湖南, 四川, 广东一带做过地方官. 做到最大的官是知南康軍. 但为时不到半年。从他的经历看. 他与政治高层几乎没有发生联系. 始终处在政治和地域的边缘. 所以根本谈不上高层人士对他的奖掖与提携。借助政治高层产生学术思想影响力的情况在周敦颐身上从來没有发生过。然而. 周敦颐的人格气象及政事业绩在当时就得到了极大的肯定. 他的学术思想到南宋时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与推崇。在周敦颐去世后不久. 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就称赞他” 人品甚高. 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 苏轼也曾写诗歌颂过这种” 光风霁月” 的胸怀。周敦颐以他高尚的人品. 深厚的学养和淳正的学术得到了北宋一流文豪的高度评价。在政治业绩方面. 周敦颐一生为官三十多年. 做的是地方官. 主要司掌刑獄。他居职履事以精密严恕. 刚毅严明见称. 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行政能力. 到他五十一岁在永州时. 民间就有为他建筑生祠。朱熹<濂溪先生事状>对周敦颐的生平事迹作了简要记述. 对周敦颐的” 为政” 凤范有一总评:” 先生博学力行. 闻道甚早。遇事刚果. 有古人风。为政精密严恕. 务尽道理。”朱熹所作记述和评论是综合多家之说. 择善而从. 并没有个人的主观好恶掺杂其间. 应该说是中肯的。
    周敦顾是思想家. 他人格上的光明俊伟. 光风霁月. 都受到当时与后世的肯定与赞许。但周敦颐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与推崇. 其原因主要还不在人格与政治方面. 而是在学术思想方面。他的思想对他身后七百年的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太极图说>,<通书>成为宋明理学不刋之经典.. 其影响甚至可比肩于<论语>,<孟子>。周敦颐的宇宙论, 性论, 道德论. 政治论, 教育论等所提出的问题和哲学范畴. 如无极, 太极, 阴阳, 五行, 动静, 性命, 善恶, 主静, 礼乐, 诚, 无欲,, 中正仁义, 公, 明, 顺化等等. 为后世的理学家所反复讨论和发揮。
   南宋时期。对敦颐学术思想的推许逐渐增多。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朱熹的前輩人物胡宏就在《通书序略》中说。周敦颐思想光彩“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光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这就是说。周敦颐是孔孟之道的真正而纯粹的继承者。这番评价对确立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的地位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胡宏的弟子张栻也是不遗余力地表彰和宣揚周敦颐。他在《南康軍新立濂溪祠记》中说:”惟先生之崛起于千載之后。独得微旨于殘简之中。推本太极。以及乎阴阳五行之流布。人物之所以生化。于是知人之为至灵。而性之为至善。万理有其宗。万物循其则。举而措之。则可见先王之所以为治者。皆非私知之所出。孔孟之意。于是复明。
   “又说:”世之学者。为考论师友渊源。以孔孟之遗意复明于千載之下。实为先生发其端。由是推之。则先生之泽。其何有穷哉。“张栻显然认为周敦颐是千載之后孔盂之道统的承接者。同时认为周氏” 推本太极“所构建的本体论思想。使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的生命精神。在一种新的宇宙本体论即太极思想的基础上重新大放光彩。为儒家的伦理学说找到了本体论意义的根据。使儒家伦理的存在有了终极依据。不仅如此。张栻又对周敦颐与程颢,程颐兄弟的关係进行了探索和解释。首先。张栻肯定了二桯曾受学于周敦颐的事实。说“二程先生兄弟从而得其(指周敦颐)说。推明究极之广大精微。殆无余蕴。学者始知孔孟之所以教。盖在此而不在乎他” 。有关二程是否受学于周敦颐的问题。在北宋时期就没有得到解决。甚至連二程的弟子在南宋初期还各执一说。张栻力排众说。认定二程受学于周敦颐。对这一事实的认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对周敦颐在宋明理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的判定。因为南宋后理学的发展。理学的各宗派都承认与申明自已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來源于二程。而二程受学于周敦颐。就等于是说理学的发端是周敦颐那里。所以到了后世。周敦颐享有“理学开山” 的美誉。
   朱熹继续肯定周敦颐。把他看作是上承孔孟,下启宋明理学的关键人物。在理学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地位与作用。而且挽救了汉唐时期“道统坠地” 的局势。从本体论层面致力于儒教伦理学说的恢复与重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构建了一个简明完整的宇宙论体系。朱熹发展了周敦颐的理论。以太极为理。以阴阳为气。太极与阴阳的关係被诠释为理与气的关系。朱熹多次指出。太极是“形上之道”。 是“总天地万物之理”。 但又渾然具存于每一事物之中。这便是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它” 的观念。它可以合理而完整池解释世界与人生的各种來源问题。这显然是朱熹在周敦颐太极阴阳理论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朱熹不仅不讳言周敦颐对他的影响。而且千方百计地弘扬与提升周敦颐学说的思想价值。他根据二程弟子的一些说法和他自己的研究。坚决主张周敦颐学说为二程学说所从出。在朱熹看來。《太极图说》《通书》都对二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二程在许多诗文中都一再使用过周敦颐的思想或概念。程颢的重要哲学论文《定性书》,程颐的重要哲学论文《颜子所好何学论》都直接得益于周敦颐的启发。只不过二程也是具有原创精神的思想家。在周敦颐“主静” 说的基础上。更发展出“主敬” 的修养工夫论。对当时人的一个疑问。即既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对二程的影响那么大。为何二程终身无一言道及。朱熹也有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周敦颐硧曾授二程以《太极图说》。是因为在周氏的心目中。惟有二程能懂得其中的微言大义。而二程之所以不以此图及说授给他人。是因为二桯以为没有人能懂得其中微言大义。如果贸然授图。而人又不能默认其精蕴。就有可能弛心空妙。堕入狂怪之地
    南宋中期以后。经胡宏,张栻与朱熹的大力弘扬。周敦颐在理学史上的宗师地位巳经确立。学者不仅仅关注周敦颐为“理学开山” 这个根本性的判断。而更多关注周氏继承了孔孟哪些学说。又在哪些问题上开启了宋明理学。朱熹的弟子黄幹写了《中庸太极体用说》。从“道有体(本体)用(实用)”的角度阐释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中庸》之间的继承关系。再进一步。黃幹还梳理了周敦颐在儒家道统中的序列与地位。从而论定周敦颐在儒学史与理学史中的地位。这个工作的意义在于:黄斡基于儒学史与理学史的线索对儒家道统所做的梳理达到了这样一种实际的效果。那就是二程与朱熹也很自然地进入到道统序列中去了。从而二程与朱熹在道统中的地位也就明确认定了。反过來看。周敦颐因为早于程,朱。他的“理学开山” 的地位便是顺理成章的。他又是程,朱思想的源泉。这样。从周敦颐开创的理学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学术自觉的思想流派。朱熹的另一位弟子陈淳说得更为激进。他赞扬朱熹是“集群圣之大成而嗣周程之嫡统。接乎洙泗濂洛之渊源者” 。这等于是说: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而二者又都代表孔孟儒学的“嫡统”
    元,明,清三朝的理学家又从多方面阐述了周敦颐与先秦儒家的承接关系。元代的吳澄与许谦肯定《太极图说》源自于《周易》。其意蕴则属周敦颐独创。语约而义丰。括尽宇宙大化。又揭明原始要终之理。明代大儒曹端也说:“自孟子而后。真知灼见。惟一周子耳。”另一位理学家薛瑄也承认周敦颐“建图立说。以明造化之源。性命之微。传之二程。二程以当吋无可受之者。遂不以语人。至于朱子。既即其图以剖析其旨。又即其说以尽发其臭。由是周子建图立说之意大明“。这些说法。与朱熹,张栻所论非常接近。到了清朝。朱熹思想影响下的学者又提出一些新的论断。如陸陇其认为张載的《正蒙》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关系密切。张載关于天,道,心,性的论述是从《太极图说》中获得启迪的。而许三礼则认为《通书》与《正蒙》都源出《中庸》。这显然是想强化周敦颐,张載思想的继承性与正統性,纯洁性。所以。直到清代。周敦颐在宋明理学中的” 开山“地位不仅始终未变。而且这种首创与发源的地位更被强化了。其学术思想的覆盖面也愈发广泛。二程及张載在很多方面被视作是对周敦颐的发揮。
    以上叙述。是讲周敦颐在二程,朱熹一系中的影响。南宋中期。陸九渊首创心学。心学成为宋明理学中的一个独立学派。发展到明代的王阳明。心学及其后学成为晚明学术思想之主流。心学虽然在许多学术问题上与程朱理学相左。但对周敦颐的推崇却是与程朱理学一致的。陸九渊曾经说过:“本朝儒学之盛。始自周茂叔。“他也把周敦颐看作是宋代新儒学的发轫者。他还屡屡称赞程颢。认为程颢得周敦颐的真传。程颐所得则较小。明代阳明心学勃兴。王阳明特别推崇周敦颐。他写过一首诗:”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來。须知太极元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这是说。周敦颐是儒学千年传统的真正传人。是周敦颐的思想贡献。才让儒学老树新开嫩枝芽。将社会的思想氛围从佛学中拯救出來了。不仅如此。王阳明还将周敦颐看作心学一系的源头。他一方面肯定“圣人之学。心学也”。 另一方面则强调“陸氏之学。孟学也” 。把陸九淗渊的心学思想看作孟子的直接继承者。关于这一点。陸九渊本人也异常自信地表达过。他在谈到有关自己思想的渊源时说过。“因读《孟子》而自得之“。将自己的学术思想直接追溯到孟子。显然和两宋盛行的” 道统“说相关。和朱熹分庭抗礼的陸九渊。认为自己的学说直接來自孟子。就是为了表明自己才是孔孟道统的真正传人。与陸九渊一脉相承的王阳明也坚持这种说法。也就是维护陸九渊在儒家道统中的这种地位。王阳明认为。孟子之后千余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完全偏离了” 圣人之心“这个主方向。直到周敦颐重新追寻” 孔颜之乐“。恢复了圣人的”惟精惟一“旨意。圣人心学才得以彰显。心学传统的复归。到陸九渊这里才得到光大。所以。从学术本源上讲。陸九渊直接继承了孟子。从思想主旨上讲。周敦颐破除千年迷妄。回归圣人心学。与陸九渊非常接近。周敦颐可谓心学宗主。而且。从王阳明角度看。周敦颐似乎是” 纯粹和平“。陸九渊反而显得” 粗“些。因为周的” 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提法。深为王阳明本人颀赏。以为与自己多年思索的心之本体及其动静关系很契合。综上所述。宋明理学中程朱与陸王两大宗派对周敦颐推崇备至。都认周为” 理学开山“。
    从南宋高宗在位的后期开紿。理学人士就公开出现为周敦颐立祠的情况。一些表彰周敦颐的文章也开始问世。绍兴二十九年(1159)胡铨就在周敦颐的老家道州为其立祠。并写下《道州濂溪祠记》。其中提到周敦颐学说是二程之学的渊源。建于道州州学的周敦颐祠后來在孝宗淳熙五年(1178)增扩。張栻为之作重建祠记。从此之后。以讲求周敦颐学术思想为标识的濂溪书院和崇奉周敦颐祭祀的濂溪祠相继大兴。仅湖南一地就有院,祠二十四处。江西有江州濂溪书院,南康濂溪祠等十五处。广东有广东宪司濂溪先生祠,韶州濂溪先生祠等四处。此外。四川,江苏,广西,湖北,北京诸处所在多有。院,祠一般都有记載修建缘起和宗旨“记“。书院各” 记“多为议论周敦颐的思想风格与学术特征。纪念性的祠则因建祠人的不同而各有特点。若建祠人是学人。则所撰之” 记“写的是对周氏学术的认识;若建祠人是官人。则所撰之人写的是对周氏行政风格的认识。在许多祠记中。《广东宪司濓溪先生祠记》是颇具特点的。宪司。是宋代对提点刑獄司的俗称。周敦颐曾任提点广南东路刑獄公事。他在南宋淳熙年间的后任陸世良建祠。至周梅叟接任后。请蔡杭作记。写道:此祠乃” 广南十四州生民之命所系也。为部使者。旦而瞻是祠。退阅未决之獄。必思夫子之以刚得中。以动而明。敢不敬!夕而瞻是祠。退决非辜之囚。必想夫子之中正明达。烛及微暖。敢不敬!朔望瞻是祠。退而心行乎一路之问。必思夫子不惮出入之勤。虽荒崖绝島而念虑不可不到也。敢不敬!祠在是则敬在是。敬在是则十四州之民命在是矣“。这写的就是官风。周敦颐” 为治精密严恕。务在道理“。同时又” 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乎无留“。宽严相济。允得平和。可谓政治家的楷模。
      
          (作者范立舟  原任职于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现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周治中抄录于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的南粤先贤丛书《周敦颐》)      

84513080 发表于 2013-1-18 21: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品尝  好好学习
周增岳 发表于 2020-1-22 10: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程搞的是洛学、朱熹搞的是闽学;是被荒淫的宋理宗捧出来的二个学派,所以合称理学;又称程朱理学。
周敦颐公创建是濂学,传承是湘湖学派。
周敦颐在踏上工作岗位初期,曾经给小时候的二程做过家教,后来与二程没有交集。
因为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 人欲;太臭了。 所以捧周敦颐做鼻祖来背锅。
今天的宁夏卫视播出【说宋朝】,理学被宋理宗捧出后,宋朝就灭亡了!

点评

宋朝出现许多学派,有蜀学、关学、新学、关学、象数学、永嘉学派、金华学派、心学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出现理学也无可厚非,但是理学被宋理宗捧为国学独尊,以宋理宗为首个个满口仁义道德,实际肚子里面荒淫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4 09:05
周增岳 发表于 2020-1-22 10: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匡胤搞军事政变,建立北宋;被荒唐的宋徽宗断送!
奸臣史弥远搞宫廷政变,荒淫的宋理宗上台,断送南宋!
周增岳 发表于 2020-1-24 09: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增岳 发表于 2020-1-22 10:31
二程搞的是洛学、朱熹搞的是闽学;是被荒淫的宋理宗捧出来的二个学派,所以合称理学;又称程朱理学。
周敦 ...

宋朝出现许多学派,有蜀学、关学、新学、关学、象数学、永嘉学派、金华学派、心学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出现理学也无可厚非,但是理学被宋理宗捧为国学独尊,以宋理宗为首个个满口仁义道德,实际肚子里面荒淫无耻。把一个经济发达的宋朝弄得在蒙古兵临城下时候,理学官员开溜朝廷只有6个人了。
宋理宗的头颅骨被当了酒器。
周增岳 发表于 2020-1-24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理宗赵昀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并且于1224年-1264年在位,统治朝廷四十年,他的执政,也为南宋造成了很巨大的影响。最初宫廷政变上台,赵昀对于政务完全不过问,而是交给了搞宫廷政变奸臣史弥远进行管辖,史弥远去世之后,赵昀才开始亲政。
然而在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宋违背盟约为由,开始全面侵宋,而此时的宋理宗,再次不理朝政,贪图享受,也导致了权力被贾似道等奸臣掌控,国力大幅度衰弱。
赵昀在都城临安去世,他被埋葬绍兴市的永穆陵,在宋理宗去世之后,为了保持他的宫廷政变的正统,皇位传给他弱智的侄子,随着崖山之战的失败,南宋随即灭亡于敌人元朝的手中。
在元朝时期,吐蕃僧人杨琏真迦在元朝担任江南释教都总统 ,掌握江南佛教事物,竟然在1278年,于宰相桑哥的支持下,盗掘钱塘、绍兴等地的宋陵,窃取陵墓当中的珍宝,赵昀入殓的时候,因为被水银浸泡,所以遗体还没有腐烂。

因此盗墓者将其尸体从陵墓当中脱出,随后将其头颅割下,做成了碗,送到了北京大都元朝统治者的手上,这件事情也体现出了元的残暴统治,赵昀也成了古代最惨的皇帝。
周增岳 发表于 2020-2-5 08: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
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

景定二年(1261年),奸臣贾似道罗织罪名,吴潜被罢相,年近70岁流放到循州。吴潜看到循州城常受东龙江(即东江上游)洪水威胁,东山寺北面和西边的大片农田亦十年九涝,便发动邑人,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吴潜致力为百姓造福,“政绩斐然”,“百姓勒碑纪念”。
贾似道惧怕吴潜会东山再起,指派武臣刘宗申到循州当知州,暗中陷害吴潜。景定三年(1262年),吴潜在循州暴卒。
有人认为是被刘宗申毒死的。吴潜早有预知,对人说:“吾将逝也,夜必雷风大作”,是夜,果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循州百姓闻此噩耗,无不失声痛哭。

周增岳 发表于 2020-2-5 08: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潜他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其诗文书法闻名乡里。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中状元,授予事郎佥镇东军节度判官。

嘉熙二年(1238年),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俶扰,三川陷没,南宋朝廷陷入困境之中,时任兵部侍郎的吴潜随之组织义军,夜渡长江,协同攻击蒙古军,蒙古军只得引兵北还。

淳祐七年(1247年),时年五十三岁的吴潜,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开始参与朝中最高机务。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进攻武汉,京师震动。危难之际。面对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吴潜忧心如焚,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

吴潜上任后对蒙古主张加强战备。其时蒙古军兵分三路进犯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面对蒙古铁骑,朝中一片惊慌失措,而宰相贾似道向理宗奏本,荒唐地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海)。

在此紧急关头,吴潜面见理宗,极力谏阻:銮舆一出,民心将失,国家亦无望,臣恐生灵将遭涂炭。理宗总算听从吴潜谏言,暂时保存了南宋半壁江山。

自吴潜出任左丞相后,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便屡进谗言加害吴潜。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吴潜被贬,贾似道仍不解恨,必欲置其于死地。第二年,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为循州知州,并遣命杀死吴潜。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庆生。吴潜不知是计,喝了刘宗申毒酒而亡。



周增岳 发表于 2020-2-5 08: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潜之死朝野震惊,时人写下了不少哀悼、纪念他的诗文。南宋后期,曾有两个文韬武略“状元宰相”,一个是吴潜,另一个是文天祥,虽然后来都遭遇不幸,却万世流芳,为后人景仰,时人将他们的才华和道德比做北宋时期的名相司马光寇准
  1261年,年近70的吴潜被罢相,流放到循州,仍竭力为百姓造福,受到百姓爱戴,“百姓勒碑纪念,将吴潜曾寓居的仙塔下的古寺,改名为“正相寺”,塔亦因名“正相塔”。
1989年,广东省政府将“正相塔”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休宁县“状元博物馆”落成对公众开放。休宁县高调亮出这张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名片,一时声誉鹊起。我市“状元宰相”——吴潜,排在了该县十九名文武状元之首。
  2008年3月8日,纪念宋状元宰相吴潜诞辰811周年特刊的定稿会在泉州召开。会议参观了泉州市重点文物保单位——吴氏宗祠。宗祠正厅为《状元宰相》匾额,系为南宋状元宰相吴潜所题。
  此外,宣城的“状元路”“状元桥”,浙江德清的“状元故里”、江苏溧水、高淳的“吴门三贤”,都因留下状元宰相吴潜的印迹,而成为当地宝贵的文化资源。

周增岳 发表于 2020-3-9 08: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五岁时就和哥哥程颢一起拜师在理学大师周敦颐门下。
-----------------------------------------------------------------------------
当时周敦颐还不是大师,刚刚当了一个小官,是程颢的父亲的部下;辅导时间不长只有一年左右。
周敦颐后来开创濂学,就没有与程颢有交集。程颢也说:洛学是自家悟得的。
宋朝文化有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程颢开创洛学、其他还有关学、象数学(有北宋五子);南宋有朱熹闽学、陆九渊心学、叶适永嘉学、陈亮永康学、吕祖谦金华学等等-------各各学派观点不尽相同,所以统称宋学;到宋理宗时代开始理学独尊的。
程颢的学术老师是太学的胡瑗(安定先生)。
在宋朝灭亡,黄震(1213-1280),南宋庆元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字东发,号文洁,人称于越先生。南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咸淳三年(1267)擢国史馆检阅,参与修纂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等。宋亡后隐居定海灵绪乡泽山(今属慈溪田央乡),《宋元学案》称饿死于鄞县宝幢山。在《黄氏日抄》有记载胡瑗(安定先生)是理学开山。
周增岳 发表于 2020-3-23 08: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缠足史》的说法,缠足起于宋朝。由于宋代程朱理学滋养出了大批封建士大夫,衍生出了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没错,宋代文人喜欢上了弱柳扶风的女子姿态,认为这些女子裹着小脚,踩着高足鞋走路,摇摇欲坠的身体可以激发强烈的优越感。
最先也只有一些出身高贵的女子缠足。出身高贵的女子不需要考虑这些家庭生计,她们自小缠足,有下人伺候,而裹出的一双三寸大的金莲,是自己出嫁议亲时的资本之一。
现在看法她们不便行走,终其一生可能都只能呆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面,围着自己的家庭,卑微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直到死去。

点评

自汉至唐,女人的社会地位还没有降到宋元明清那么低,女人选择改嫁的有不少。 其中卓文君改嫁司马相如,成为“凤求凰”的千古美谈。更有许多有志的寡妇,最后改嫁了皇帝,如嫁给汉景帝的王娡,嫁给刘备的吴夫人,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0 09:37
周增岳 发表于 2020-3-23 12: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既是宗法社会,也是男权社会,妇女对于男人,是一种依附关系,在男人面前往往唯唯诺诺。所谓“举案齐眉”,不敢仰视,就是古代妇女地位的真实写照。然而,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却发现有许多“悍妇”跃然纸上,读罢让人忍俊不禁。
北宋陶穀所著《清异录·女行门》“胭脂虎”条载:“朱氏女沉惨狡妬,嫁为陆慎言妻。慎言宰尉氏,政不在已,吏民语曰‘胭脂虎’。”意思是,陆慎言老婆朱氏狡黠妒悍,陆慎言惧内,对妻子言听计从,他任尉氏县县令时,连衙门政务都由妻子定夺,悍妻干政,一时成为笑柄,县吏和百姓都称朱氏为“胭脂虎”。

唐朝也不错,据说唐朝人对妇女再婚并不在意,视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统计一下《新唐书》,会发现公主改嫁者数十人,有的甚至还三嫁。又如唐朝女诗人李季兰,曾主动追求诗人朱放、“茶仙”陆羽和诗僧皎然等,闹得几个大男人反倒羞涩躲避,多么开放而又自然。
随着朱熹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思想的普及和灌输,才有了誓死不改嫁的“烈女”。

分享:

点评

由于当时理学还没兴起(程颢虽是宋仁宗时期的大臣,但程朱理学确是南宋到明代才兴起),所以宋代后宫居然出现过和离再嫁的嫔妃,甚至是皇后——宋仁宗的养母刘太后(传说中用“狸猫换太子”的那位)都是如此。 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0 11:07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9 03:17 , Processed in 0.0244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