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汉阳横龙周氏概述

[复制链接]
周志益 发表于 2015-2-9 12: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阳横龙周氏概述
                                  作者:周志益
    昔陆机为诗,先述祖德,兰成哀赋,远溯世家。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为人子者不可不知。笔者出生虽晚,然自幼酷爱史志家乘,留心地方风物,少年时常闻族中长老追述宗族典故,眼熟耳详,今又有谱谍述其世系,史志载其事略,有感于族谱繁杂多讹,遂网罗旧闻,考之史料,以纪其略。
                                  源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横龙周氏源远流长,自明初兴芝公从江西迁居汉阳已有六百余载。早在清代嘉庆年间我族曾草创族谱,据清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嘉平月中澣(1806年腊月中旬)小山裔孙周近光所撰《周氏族谱序》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我族发生大火灾,房屋去其大半,原存江西谱系化为灰烬,仅存手抄本残卷一份,嘉庆八年(1803)兴建祠堂,草创族谱。其后三度修谱,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首次修谱,墨谱已成,但未付印,因临近解放,此事搁浅;1987年二次修谱,终告修成,谱本分发各房。前两次修谱文笔体例大都出自杨岭周杏村先生之手。2005年汉川分水播义湖周氏号召纂修荆楚周氏统谱,我族参与,是为三修。
    根据历次修谱所收集的资料及有关史志谱谍所载,横龙周氏(又称小山周氏,专指位于今武汉市蔡甸区侏儒街周门村的周姓族众)源出江西省吉水泥田(今属吉水县盘谷镇泥田村)四房,系周瑜十九世孙沂滨公之后。但周瑜以上世系,因世远代湮,其源头模糊难辩,错讹难免。然出周瑜之后,已成共识。对于周瑜之前的源流,有三种说法,一是出汝南正源,周平王少子烈公之后,二是出沛国周氏,周赧王或西周惠公之后;三为吴泰伯、仲雍之后。横龙周氏依据江西族谱,认为周瑜是周勃之后,又认为周勃是周赧王之后,居然安排了明确的世系。在周瑜之后又穿插周敦颐等历史名人,谬误多多,难以言表,一言以蔽之,此种现状实为中国传统修谱陋习,即附会穿凿、假托名人的恶俗所致。
     可喜的是横龙周氏当初有江西老谱残卷留存,其源头直接指向江西吉安乌东周氏,这给我们将祖先直接上溯至周瑜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残卷中还保留有《汝南周氏源流总图》、《四沂公位下历世名贤仕宦图》、《西昌周氏学士仆射两派仕宦图》等文献,虽错讹较多,但也弥足珍贵。首次修谱时,即依据此残卷订成墨谱,但未刊行。文革十年,文献尽毁,幸我族周贺阶保存墨谱一套,致使重修族谱有据。但当初残卷中对周整至周麟芝之间的世系不明,1948年修谱时竟硬拉周敦颐家族进来填补空缺,1987年重修谱时仍旧照抄,生硬地把濂溪先生算作我们的直系祖先,实在是一件很不严肃的事情。近年横龙周氏与汉川分水播义周氏联宗修谱,经播义族人远赴吉安寻祖,复印回了一套江西族谱,横龙周氏才查出了真正的世系,更正了以前的错讹,这一点很有积极意义,这也是这一次修谱最大的收益。
                                世系真伪辨
    与众多的家族一样,横龙周氏也把人文初祖轩辕帝作为远古始祖,包括轩辕帝在内的三皇五帝及周文王、周武王等周朝历代王都串联起来作为一个祖先世系,这个世系的组建并不困难,因为有《史记》和《世本》等古籍可资借鉴,问题是从周朝最后一位王----周赧王到周勃的世系是如何组建的?从周勃到周瑜的世系是如何组建的?没有任何史料可供借鉴,只能凭空臆造了。实际情况是,秦灭周后,周宗室子孙散布民间,再也无人重建故国。陈胜、吴广起义后,战国七雄宗室都恢复了故国,虽为时不长,很快被项羽、刘邦先后消灭,但证明七国宗室是有一定向心力的。唯独周国无人再建,说明周朝宗室势力衰微涣散到了极点,已没有任何向心力可言,该家族已沦为小民,史料从此对此家族缺乏记载。周瑜高祖父周荣曾说自己本为“江淮孤士”,说明周荣以前先世衰微,并非望族之后。可以说,周荣以前世系已陷迷茫,难以考证。周氏后人修谱,为证明是黄帝之胄,周朝嫡后,只得设法串联,尽量向周朝宗室靠拢,中断的世系,也只得设法编造弥补,遂形成了今日的局面。所以说,周瑜之前的世系,全不可信。周瑜至沂滨公的世系大半可信,因各地周氏族谱对此世系的描述基本一样,不过只有直系列祖的名录,缺乏旁支资料。沂滨公到兴芝公的世系基本可信,江西族谱对此记载较多,至今可查。至于兴芝公以下,则为信史,因此段历史距今不远,且有非常完整的记载可以为证。
                        乌东与蜜湖之争
  作为千千万万的瑜公后裔,对于其宗族的最初发源地是十分关注的。目前发源地存在两种说法,一为吉安乌东(即今吉安县油田镇),二为安福蜜湖(即今安福县枫田镇)。到底是先有乌东,还是先有密湖,两派相争,互不相让,由来已久,至今未决。两派各有依据,乌东派有仙鸦引路的动人传说,蜜湖派有胤公墓在密湖的铁证。按瑜公的后裔几乎都出自瑜公次子周胤的子孙,胤公生三子,长豫,次泰,三纂。周豫回迁原籍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该支后世不明。周泰为乌东派奉为居祖,周纂为蜜湖派奉为居祖。按乌东传说,周胤谪迁庐陵后,,因思母心切,郁郁致疾,家人致书其母小乔夫人,乔氏托诸葛谨,步骘及朱然等原周瑜部属,请求孙权召还周胤,复其爵位。孙权准奏,于赤乌二年(239)召周胤回京复爵。周胤接旨,携夫人孙氏及三子(豫、泰、纂)走陆路东归京都建业。道经庐陵九龙山下(现吉安县油田镇小庙前北边村),忽闻空中有只乌鸦仙鸟欢叫一声,周胤似有所感,曰:鸟儿、鸟儿,尔叫还是?若是叫,尔连叫三声,引吾前行,吾乃家居于此也。鸟儿此时颇有灵性,似懂胤公言,围绕胤公盘旋一周,连叫三声,意为好、好、好,遂展翅飞向一四面环山,中央开阔平敞地方,停于树上。周胤见此情景,率家人行至该处,见山青水秀,风景秀丽,如诗如画,喜不自胜。周胤打听此地名曰带源时,遂仰天自言曰:呜呼!吾欲东归,有仙鸦引路于此,乃天意始然,吾何逆天乎?自今而后当以乌东命名也。言罢,大笑数声,又悠悠自言曰:乌东、乌东,后人有此福地,吾无憾矣!言毕仙逝。胤公妻孙氏亦从夫于九泉。夫妇均殁于七月七日午时,合葬庐陵乌东(今江西省吉安县油田镇大庙前村委小庙前北边村)。其后周胤次子周泰守墓,遂家于此,乌东周氏由此而得名。而蜜湖派认为,周胤流徙庐陵时,吴主孙权虽有诏还周胤回京复爵之举,但诏书未至,周胤已先亡,遂葬蜜湖,子孙定居于此,形成蜜湖周氏。其后,周泰裔孙周汾翁于唐初迁居乌东,才开创乌东周氏。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如今,乌东有周泰墓,而不见周胤墓,周胤墓在蜜湖北岩小台山,至今犹存。对此,乌东派解释说,周纂后来将其父迁葬蜜湖。这实在令人费解,要知道,周纂是弟,周泰是兄,弟要从其兄居处迁走祖墓,兄岂能同意?在长幼有序的古代社会,这的确令人困惑。只有一种可能,做弟弟的高官厚禄,才有可能办成迁墓大事。从史料上看,周纂以军功升吴威远将军,官阶很高,其祖周瑜当年也仅为偏将军,官阶还不及周纂。而周泰虽然袭都尉,但终其一生谨守祖先庐墓,未曾出仕。从这一角度来讲,周纂以光宗耀祖的资格迁走其祖墓还是很有可能的。另据乌东周氏后人考证,周纂迁墓时周胤已死,如果此说成立,则迁墓之说可能性就更大了。还有一条对乌东派有利,如果说乌东周氏是从周汾翁迁来后才形成的,那么周泰墓在乌东,又如何解释呢?要知道周汾翁是周泰十一世孙呀。
                    江西“四沂祖”
    乌东周氏是海内周氏的一大源头,世居乌东的周泰十六世孙周以清生有四子,为各派始祖,此四祖的号中都有一字,故称四沂祖,又称四沂公。四沂祖的名、字、号很有特色,按江西族谱所载,以清长子名岳,字德高、号沂泫;次子名墀,字德升,号沂滨;三子名江,字德青、号沂渊; 四子名道,字德行、号沂漳。有些地方的周氏族谱中有关四沂祖项下出现别的名字,如沂法、沂贤、沂澜等字样,造成后世迷茫,笔者认为主要出自下列三个原因:一为谱系传抄过程中的笔误,二为避圣讳改名;三也不排除有些支系是攀附。
    先说四沂公的名和字,按古人的名与字意义相关,岳,高山也,有高大之意,德,美称也,作字辅之用,故取字德高,如同张飞取字翼德一样。墀,阶也,有升阶之意,故取字德升;江,水也,色青,故取字德青;道,路也,有行走之意,故取字德行。上述名与字俱相符。再看他们的号,首字俱为,尾字皆从水。按说文解字,泫,水之垂落,意为水之头;滨,意为水之侧;渊,意为水之腹;漳,意为水之尾。泫,今音读,古音读,故沂贤、沂法俱为沂泫之讹,贤与泫音近,法与泫形同,传抄之中极易成讹。
    沂澜疑为沂渊之改,澜与渊意近,可能是避讳而改。避讳改字,自古就有,昔唐人柳宗元写文章把民风写成人风,以避唐太宗之讳。今日有些周氏族谱中把周瑜次子周胤写成周允,即为避讳所改,清雍正帝登基后就把自己的所有兄弟名字的改为,如他最信任的十三弟胤祥也改为允祥,在清代森严的文字狱影响下,宗室都得改名,民间岂有不改之理?乌东周氏族谱始修于宋,明清亦有续修,避圣讳在所难免。
    至于攀附,新旧族谱中皆有此陋俗,如有些地方的族谱把举仁说成归仁,实际上居于庐陵的文士周举仁和居于青州担任节度使的将军周归仁完全是两回事。另外还有把敏公说成贵珠,隐公说成文颖,以清说成安时,岳公说成 ,墀公说成如锡等等,牵强攀附的痕迹甚浓,由于资料缺乏,这里就不作妄评了。
                              两个周墀
  许多周氏族谱常常把历史上的两个周墀混为一人,这两人同名同字,基本处于同一时代,极易混淆。一个是历史名人,即唐朝宰相周墀(字德升),另一个是宗族名人,即江西泥田始祖周墀(字德升,号沂滨)。唐宰相周墀,永安郡黄冈县(今湖北黄冈)人,为唐代“新十望”之一永安周氏的代表人物,奉汉汝坟侯周仁为始祖,周燕、周防的直系后裔,是汝南周氏的重要分支。周防十二世孙周彊,南齐梁州刺史,子周灵起,南梁庐桂二州刺史,封保城县侯;灵起子周炅,梁高州刺史、江州刺史,封西陵县侯,后降陈,授安州刺史、定州刺史,龙源县侯,追封武昌郡公,谥壮;炅有三子,法僧、法尚、法明。周法尚,陈授山阴县侯,后奔北周,授顺州刺史,封归义县公,入隋,改封谯郡公,追赠武卫大将军,谥僖。有子绍基、绍业、绍嗣、绍范。绍范生子道务,道务生子伯喻、励言,绍嗣生子恽,恽生子霈,霈生子颋,颋生子墀,墀生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卒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历任鄂州刺史、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判度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刑部尚书、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剑南东川节度使、上柱国,封汝南男。有子四:宽饶、咸喜、承规、承矩。他在新旧唐书中皆有传。而庐陵周沂滨,以清公次子,生卒不详,只知道他于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5)迁吉水泥田,为泥田派祖。沂滨与其长兄岳(字德高、号沂泫)、季弟江(字德青、号沂渊) 、幼弟道(字德行、号沂漳)皆为江西开派祖。沂滨本人未曾出仕,因其子周整在朝任官,故死后赠大理寺评事。唐长庆年间,宰相周墀也健在,两人一个在朝,一个在野,均为周氏开派先祖,只是二人并不同源。二人同名虽属偶然,但同字有一定必然性,按古代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墀字本有升阶之意,德为美称作字辅之用,故皆取字为德升。今日查谱修谱者不可不慎,切不可混为一人,以免张冠李戴,贻误后人。
           周敦颐家族与周瑜家族的关系
    周敦颐,字茂叔,生于道州营道县濂溪(今属湖南道县)。本名敦实,避宋英宗“宗实”之讳,改为敦颐。敦颐公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因居于濂溪,人称濂溪先生。“濂溪”也成了众多周氏的别称和堂号名。按道州周氏族谱记载,敦颐公先世旧居青州,源出汝南周氏,先祖周崇昌在唐代宗永泰年间仕廉州刺史,迁居道州宁远县大阳村。其裔孙讳虞宾,有子十二人,中子讳从远,始徙营道县濂溪,从远子周知强,知强第四子为周辅成,辅成第二子即为敦颐公。从此可看出,在唐代时,敦颐公先世在山东青州,而周瑜后裔乌东周氏在江西吉安,二者是不大可能同源的,且周敦颐是划时代的历史名人,各种史料包括周敦颐本人的文集都不曾说过自己与周瑜有什么瓜葛。假如周敦颐真的是周瑜后裔,在重视门第的古代,史料是不会遗漏的。江西族谱中说周敦颐是五代十国时的藩镇周行逢后裔,又说周行逢是周瑜后裔,这显系编造。按史料记载,周行逢世居冀北,因从军征战,恰逢乱世,因缘时会,才做了湖南节度使,遂居朗州(今湖南常德)。行逢死后,其子周保权继位,旋降于宋朝,做了赵匡胤的女婿,全族迁往东京开封。如前如述,周敦颐家族早在唐朝就迁到了湖南,怎么可能是周行逢的后裔?五代时,北方胡汉杂居,周行逢先世是不是汝南周氏还很难说,更不用谈与江南望族的周瑜家族有什么瓜葛。另外,当代绍兴周树人、周恩来家族应是周敦颐后裔,但在他们的族谱中有好几代的世系存在矛盾和错讹,还有待于考证和核实。
                             联宗
    自古以来修谱就有同姓联宗之说,联宗依据的是地缘关系,而非血缘关系。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周必大的祖父周诜任吉州通判,留居吉安,与当地乌东周氏联宗,造成后来乌东周氏家族与周必大家族绞结在一起。实际上周必大家族世居郑州管城,为汝南烈公之后,汉代决曹掾周燕之后裔,与尊奉周瑜为始祖的乌东周氏是不同源的。横龙周氏在1948年首次修谱时也与侏儒山周氏及汉川西河沿周氏联宗,以后修谱相沿不改。实际上,这两支周氏虽然都有从江西迁来的记忆,但从何时迁来,具体源于江西哪一支先祖,皆不明晰。特别是侏儒山周氏至今世系不完整,还有十余代先世名录缺失。该支源头颇杂,据《侏儒山方志》记载,侏儒山有一支周氏从五公赵家畈迁来,本不姓周,原姓赵,乃沔阳豪强赵老大之后,赵老大先在侏儒一带盘踞,遗有子孙居赵家畈,后窜至潜江,在潜江的那一支系被胡开显之子胡金元所灭,赵家畈支系怕受株连,遂改姓周,迁侏儒山居住。也不知现在联宗的侏儒山周氏是否混杂这一支。当初联宗,完全是为了壮大地方同姓势力的需要,其直接起因是民国三十七年周迪生主持修南屏垸,有一定财力物力,同姓三族才有机会合在一起修谱。第三次修谱时联宗范围更大了,湖北境内几十支周氏宗族共修统谱,源头多样,世系混杂,勉强串联在始祖周瑜名下。由于来源不一,致使该谱首卷中多篇序文互生矛盾,冲突之处甚多。联宗虽有团结同姓的好处,但却造成了族谱紊乱,可叹至今依然。所以说,胡乱攀附名人乃是历代修谱相沿不变的陋习。
   
                                  字辈
    横龙周氏的字辈名一直是混乱的,且改动频繁,估计当初的老谱残卷中并没有字辈名,民国三十七年初修谱时定字辈为:
                    庭士方培德        承先启开昌
    该字辈其实很好记,可是1987修谱因三族联宗的原因,改为:
       圣道开昌运   化育功同宣    诗书敦教本    礼义著经传  
       继统孔孟后   渊源朱程前    光风绵世泽    明胄庆万年
    该字辈出自周杏村先生的手笔。2005年大联宗修谱,袭用江西吉安族谱的字辈名,又改为:
   永昌由作继   聘徵佐运兴   彰才光有位  瑞凤发祥声   和睦家常泰   持躬孝廉慈
   耕读升平福   勤俭是师资   云峰荣万支  启后宜尊前   西岐昭惠泽   衍育俊杰泉
    上述三套字辈名中“先”“圣”“聘”为等辈。实际上江西吉安族谱的字辈名也是近世所定,并非古已有之。分析海内众多族谱,可以发现大部分字辈名是近世所为。最远是宋代,但极少,明代所立字辈也不多见,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所立,有些甚至是改革开放后修谱时所立。明以前,中国崇尚单名,很少有辈排字,即便是苏轼、欧阳修这两位修谱宗师,当初也未必定字辈名。苏轼之子苏迈、苏过等俱为单名,只同偏旁,未见字排。字辈名易动频频,实在不便记忆。国人修谱总喜欢搞大一统,总喜欢照抄“孔孟颜曾”四大家族的万世一系,巴不得天下同姓宗族都用统一的字辈名,以示整齐划一。实际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只会造成重名严重的弊端。昔明太祖朱元璋为其二十四位皇子及一位皇侄孙分别定辈排名,,朱氏遂有二十五套字辈名,雁然有序,互不混淆,既避免重名,又可认请是哪房哪派,诚为谱学佳话。我横龙周氏虽出自江西吉水泥田,但在汉阳开宗立派已有六百余年,故无必要搞大一统的字辈名,应沿用自己特色的字辈名。
                              郡望与堂号
    横龙周氏的郡望问题直到现在并没有真正解决,由于汝南周氏风行天下,一直以来横龙周氏都以汝南作为郡望。秦汉以来,周氏分汝南、沛国两大郡望,汝南周氏出平王少子烈公之后,烈公十八传至姬邕,国灭爵除,遂以周为姓。西汉时周邕之孙周仁被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延续周朝香火,后因汝坟地势卑湿,遂迁居汝南郡治安成县(今河南平舆县),从此汝南周氏大显于世,尤以西汉决曹掾周燕为代表。沛国周氏出周赧王之后,东周灭后,赧王庶子迁居沛(秦时称泗水郡,西汉改沛国,后又改沛郡),子孙散居江淮间,因非周朝正统,子孙大都出身低微,以西汉绛侯周勃为代表。沛国周氏因同乡原因很多随刘邦起兵,因军功封侯者较多,故在两汉时兴旺一时,但汉以后,沛国周氏衰微,少有闻人。而汝南周氏却得到迅速发展,一直兴旺发达,从汝南又分出六大郡望,即陈留、寻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与前面的汝南、沛国合称“周氏八望”。唐朝以后,又分为新的“周氏十望”,即:永安、河间文安、临汝、华阴、河东汾阴、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周瑜先世居江淮间,与沛郡接近,且今谱中说周瑜系周勃之后,那么周瑜宗族郡望应属沛国,可是新旧族谱中都说郡望是汝南,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矛盾。北宋周敦颐曾写诗说:“汝南之源不可寻”,说明在他那个时代,就对其宗族的来源及郡望都不大清楚,今人想弄清楚就更不可能了。关于我族堂号问题,前两次修谱,皆定为“濂溪堂”,第三次修谱改为“汝南堂”,取名濂溪堂显然是错讹,取名汝南堂过于宽泛,都不严谨。按我族源出江西吉水泥田,取名“泥田堂”或“追远堂”较为合适,而泥田周氏又出自吉安乌东,如改为“乌东堂”也还适宜。如果从乡土文化上考虑,定名为“横龙堂”也是不错的选择。
                           
                               周氏文风
    吉安,东汉时为庐陵郡,隋初改为吉州,其后或吉州或庐陵郡,元改为吉安路,明清改为吉安府,解放后为吉安地区,现为地级吉安市。自宋以来,吉安都是周姓最大的迁出地之一。吉安周氏来源不一,最大的一支是周瑜后裔,其次是周必大后裔,另有其他支系的周氏。由于地缘关系,这些同姓宗族大都联宗了。吉安地灵人杰,周姓子孙在此生生不息,先世大皆以武功传家,尤以汾翁将军大显于世,自四沂公以下,人文蔚起,累代簪缨,文风尤以宋明最盛。如:周岐凤,名鸣,明初历任国子监学正、汉王府纪善、南京兵部职方员外郎;周是修,泰和人,明初授翰林院纂修;周彦奇,名正,明永乐时任云南佥事,官至大理寺少卿;周子恭,明嘉靖十年岁贡第一,授永州府通判,擢德安府同知、郧阳府同知。时人有诗赞道:“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吉水一直是吉安属县,终明一代,吉水进士、翰林极多,以周姓为盛。查《明史》入传人数中,吉水周氏至少有八个进士,依次为:周叙,字公叙,永乐六年进士,官至南京侍讲学士;周述,字崇述,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左庶子;周孟简,永乐二年进士,官至襄王府长史;周忱,字恂如,谥文襄,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周南巽,大理寺少卿周彦奇之弟,永乐二十二年进士;周尚化,字德孚,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太常寺丞;周煦,字启和,号弓冈,正德十六年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周延,字南乔,谥简肃,嘉靖二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
    周姓历史上状元也出过不少,至少有六位,当然不一定都出自周瑜家族,也不一定来是来自吉安,如南宋临淮人周虎是宋宁宗庆元二年武状元;温州永嘉人周坦是宋理宗嘉熙二年状元;太平当涂人周震炎是宋理宗开庆元年状元;明代周旋是明英宗正统元年状元;宜兴周延儒是万历四十一年状元;清代周是雍正八年状元。
    横龙周氏自始迁祖兴芝公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吉水县古林岗迁至湖北汉阳后,似乎没有延续江西文风,除前两代有功名外,以后各代都与科举无缘了。族众世代农耕,质朴传家,可叹先世科第绵延,巍巍望族,迁汉阳后十余代寂寂布衣,虽在近世偶邀一时之荣,却难图科第之显。大抵横龙地处僻乡,民风崇武而不尚文,风气使然,人皆愿终老于青青田中,而不愿求文仕进。建国后,横龙周氏读书之风渐兴,毕业于高等院者校日渐增多,在外任职者也不乏其人。
                           宗族史上三件大事
    横龙周氏在汉阳的六百年间,有三件大事不能不提。一是“播公力田造塘”,二是“长毛血洗周门”,三是“周郑宗族大战”。
   (一) 播公力田造塘
    播公,号子台,系横龙周氏开山祖兴芝公之玄孙,时正处明代中期,播公以力田孝友闻于时。自我族与尹氏互换田宅从侏儒东至山迁来小山后,人口渐繁,衣食维艰,小山至横山之间冈岭荒地虽多,但苦于无水灌溉,播公作为长房长孙,不惮艰辛,节衣缩食,独自出资造大塘,三年乃成,即为今之螺蛳陂,螺蛳陂塘面积约十二石八斗,可灌溉水旱田四十八石。自此周围荒地俱成良田,湖中后植荷花,红艳耀日,昭示周氏子孙人丁兴旺,太渡张氏忌之,遂在太渡河边造塔厌之,终不能盖住我族风水。播公的壮举为周氏子孙后代创立了百世不拔之基业,为周氏聚居于这片土地而未星散提供了保障,最终形成今日周门村之局面,可谓居功甚伟。
   (二)长毛血洗周门
    清咸丰四年(1854)三月,太平军占领汉阳,我乡亦不能幸免。因筹粮不力,我族与太平军(当时百姓称“长毛”)发生矛盾,合族遂遭长毛屠杀,当时祠堂被焚,民舍大半被毁,族众逃至山后黄陵塞荷湖中躲藏,长毛持予刺向湖中荷叶,顿时血染湖水,死伤无数,即使襁褓婴儿也不放过,致使我族几十年间未能恢复元气。此惨烈之事即为我族史上著名的“红羊劫”。至今父老相传此事,莫不痛心疾首。长毛虽系农民起义军,但在当时环境的局限下对民间的摧残是非常严重的,我族的例子即为实证。
     (三)周郑宗族大战  
    清宣统三年(1911年)我族与郑家畈(今属黄金村)郑氏宗族争夺太渡河水源发生了一场大规模械斗,对我族影响深远,至今父老口碑相传不绝,《汉阳县志》、《侏儒山方志》皆有记载。自清末以来,郑氏与我族为太渡河边争水灌溉纠纷不断,积怨甚久。宣统三年汉阳大旱,田地龟裂,太渡河几近干涸,周、郑两姓为抢水灌苗,终于爆发真刀实枪的大械斗,双方鸣锣聚众,各出动二百余青壮年,大战于黄金山下。合当天佑我族,两族相斗时周氏族众处于上风向,郑氏族众处于下风向,周氏投掷石灰包,郑姓不能睁眼,周氏乘势出击,当场杀死郑姓三人,伤三十六人。此役周氏虽获全胜,但亦有伤者。案发后,郑姓不断兴讼,公案数年不能决,我族受此诉累,耗财不少,且有五人被逼坐牢(系族中自愿顶罪者),其中在狱中瘐死二人。此案直到民国三年(1914)经调解才平息,但其影响却长久地保存在周氏的家族记忆中。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遇事让一步,才是处世真谛,此公案当为后世永诫。
                              族居风貌
    我族自兴芝公迁居汉阳东至山,此处水多田少,宜渔不宜农,先祖循于江西农耕家风,不善渔猎,故在兴芝公殁后其子以恭、以礼、以斐举家迁居小山。小山系一土丘,在东至山以北十里,地势高朗,风水甚佳。南有太渡河为天堑,北有鲁家岭作屏障,东有横山如巨龙横亘,西有黄陵塞碧波映荷,中耸小山,林木苍翠。其间冈丘星罗,沃野遍布,后经播公开螺蛳陂后,遂成鱼米之乡。太渡河古名泰渡河,源出黄陵塞,流经幸福桥(俗名太渡桥)、永定桥(俗名余门桥)、谢家窑至汉川旧港东折入马泗塞,再注入索子长河,旧时可行船,水路可至马口、蔡甸、汉口,今已淤塞,仅供灌溉排渍之用。横山古名玉武山,似巨龙横卧在川阳边境,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横龙”之名由此得来,主峰上有牯牛石,面朝汉川,背朝汉阳,俗云:“吃在汉川,屙在汉阳”,乃我乡之风水石。今满山遍布采石场,往日风景不再。鲁家岭系一土丘,面积比小山稍小,今已不见鲁姓人家,只存刘姓,故此丘已讹为刘家岭。岭下西北向为横龙中学,昔年笔者就读于此,今已改成横龙小学。黄陵塞原为我乡之巨浸,水道与汉川旧港湖相通,汛期时水域辽阔,漫延川阳边境。古时因风浪甚大,行船多有沉没,所谓“黄陵塞遇羊角风”。后因围湖造田,水域大为缩小,不复旧观。自古以来黄陵塞就有渔藕之利,至今仍存碧荷连天的景象,所产莲藕畅销远近各乡。湖中有洲,名中嘴,有堤与岸边肖家嘴相连,肖家嘴为无人居住之荒台,荒台东北角为刘百罗,我族祖莹之一。
    谈到祖坟,我族有四大祖坟区,除刘百罗外,另三处为小山前坡、小山后坡、、横山尾。四处祖坟至今仍在使用。另外在鸦鹊圻(位于鲁家岭西北向)、苏家岭下(位于小山西侧)、冯家嘴(位于白土堡)、张家岭(鲁家岭下)、肖家嘴、梅子洞等地也有零星祖坟。
    初迁时的老宅在小山前,数世后繁衍成村落,即称“周家门”,播公开塘后又有子孙居横山东南麓,称“小周门”,环居小山者称“大周门”,大周门又分两部,村北俗称“北头”,村南俗称“南头”,大小周门相隔里许,中间为螺蛳陂,每至夏日,塘中莲花似火,红霞一片,蔚为壮观,时太渡张氏人丁不旺,疑其怪,遂于民国六年在修张氏祠的同时建塔一座,名曰镇水亭,取意塔尖如针,以刺螺蛳之背,克制煞风,故又名煞风亭,此塔四层六面,飞檐翘角,顶珠层层,别居一格,已毁于五十年代大办钢铁时。十余代以来,螺蛳陂颇得灌溉之便、莲藕之利,可惜在解放后遭围垦,已成淤田,植稻种荷两宜,至今稻禾与荷花相望,谷穗与莲实共熟。解放后又在小山前后新开塘堰数口,面积各二三亩,既供灌溉排渍,也供饮用洗涤。这些小塘虽也可种荷,只是已失昔日巨观。大小周门间有村道相连,村道中间北侧有一圆形土丘,俗称“台子”,计划时代生产二队部设于此,亦是笔者儿时的乐园。当年的生产大队部设于大周门北头,建有礼堂,为当时村里最宏伟建筑,今已不存。小山后有团结小学,我族儿童之母校。旧时有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解放后被毁,遗址位于笔者的老宅基,现在此处已建蓝球场,仍是我族公共活动场所。
    村中屋舍旧时多为三间屋,土砖布瓦,有大门,后门,窗户较小,采光差。也有在正屋侧旁搭“扑塌子”,又名“偏厦”。大户人家也是三间组合,多为青砖所筑,前后排列,中间留天井,天井两边建厢房,称“一出两重”。三间屋正中一间为堂屋,也有在堂屋后半部分辟为厨房,称“倒走子”,两边是卧室,按左大右小、前大后小排列。厢房多为厨房或堆杂物,偏厦多堆柴草、系耕牛,又名“庄屋”。房屋内部多为木头立柱支撑,柱间用土砖或木板相隔,全用木板者俗称“鼓皮”。堂屋正中或左首设神龛,供祖宗和天地君亲师牌位。屋前后多建稻场,厕所多建在稻场前,专供男子使用,女子则于床当头放围桶(即马桶)。鸡舍多置大门内侧或门楼处,猪圈在屋外或屋侧墙边,鸡猪大皆散养。今日村中旧房多为新式楼房所取代,大小周门之间有侏石公路串连,族人多沿公路筑新居,大小周门已渐为一体。
    村中树木多为槐、楝,此二种乡土树易栽易活,且长势快,为族人所喜植。槐花春季开放,洁白如云;楝花夏初开放,秀紫似烟,白云紫烟之地,足以寄托乡思。
                                 
                                      沿革
   我族自明初迁居汉阳小山,数代后繁衍成村落,即称周家门,明清时周家门属湘阴三里,民国初属横南保,抗战胜利后实行新乡制,隶属侏儒乡七保。建国初期隶属汉阳县第四区七村,土改时属第四区横南乡,复查时属横龙乡,合作化时属石山乡,旋属雄峰十五社,1958年废区乡制,实行人民公社制,属侏儒公社横龙管理区横龙大队,1960年恢复区制,属侏儒区横龙公社横龙大队,六十年代横龙大队分析为太渡大队与周门大队,周门大队单独建制,下设三个生产队,小周门即为一队,大周门北头即为二队,南头即为三队。1975年撤区并社,仍称周门大队,隶属侏儒公社横龙管理区,1984年恢复乡(镇)村体制,周门大队改为周门村,生产队改组,隶属汉阳县横龙乡,1992年,汉阳县改为武汉市蔡甸区,横龙乡并入侏儒镇,2000年侏儒镇改为侏儒街办事处,周门村隶属蔡甸区侏儒街至今。
                                 风俗与文化
(一)方言
    我族方言为“汉川腔”,与汉阳中心区方言(即正宗汉阳腔,以奓山、永安口音为代表)有所区别,也与蔡甸的“尖音腔”、沌口的“汉腔”、消泗的“沔腔”亦有差别。但却与汉川丁集、南河、西江口音略同。大抵我族居于川阳边境,历世与汉川互通婚姻,交流最频,故口音与汉川南部趋近。
(二)节令
    腊月廿四过“小年”,族中家家扫扬尘,晚上送灶神上天。除夕吃“祖宗饭”(即团年饭),也可在此日之前吃年饭,但不能超过腊月十五之前。除夕下午贴春联,入夜挂门灯,各房燃灯烛,半夜迎灶神,敬祖宗,通宵守夜,叫“守岁”,初一凌晨(最早可在子时),点香烛祀神,叫“接年”,然后开大门敬天地,叫“出行”。随后上山给先祖上坟,再按尊卑长幼“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四拜姑族,如前一年族中有女出嫁,与新嫁女同辈及晚辈的同一房头族人即于初四这天浩浩荡荡前往新姑爷家,场面壮观,谓之“走新亲戚”。初五之后可随意拜其他亲友。正月初三黄昏时烧香烛、燃鞭,叫“送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此日吃月半团子、糯米汤圆。
    三月三,吃鸡蛋,此日族人用地米菜(即荠菜)煮鸡蛋吃,驱除病邪。
    四月初五左右为清明节,族中各户上坟祭祖,焚香化纸。旧时族众公祭始祖,今已不见。
    五月初五端午节,我族称端阳,此日各家门前插艾蒿,吃盐蛋、粽子、糕点。
    六月六,龙晒衣,此日为雷祖生日,族人开箱笼晒衣,亦可晒族谱书籍,今已不多见。
    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我族对此节很重视,从七月初一至十五,自选一日备酒肴祭祖,称“醮祖宗”,对新亡者祭祀必定于十一日。俗云“七月十五鬼门关”,过了十五就不能祭。
    八月十五中秋节,虽有吃月饼之俗,却无赏月之雅习。
    九月九重阳节,旧时登高赏菊,今已不多见。
(三)婚嫁
    订亲,男方要办酒,女方用红纸写好“庚书”(生辰八字),由媒人交给男方,叫“拿八字”,男方做好衣物送给女方。
    嫁娶,旧时须三天,今已改为两天。喜期既定,头一天杀猪,请族人帮忙,作准备工作,晚上宵夜,受本族人贺。次日一早,男方将衣服首饰、鸡鸭鱼肉、糖果用抬盒或萝筐送到女家,叫“上头”,女家将嫁妆交来人抬回男方,称“铺盒”。此日晚,新郎在家行加冠礼,又叫“告祖礼”,新娘此日在娘家整容更衣,坐席习礼。第三天正式“迎亲”,男方抬花轿(后用车)、敲锣鼓(后用乐队)将新娘接回,至大门口,行“车马礼”,司仪读回鸾文,落轿入堂,行“周堂礼”,转入洞房,行“合卺礼”,喝“交杯酒”,吃“百子粉”。礼毕闹房,俗规“三天无大小”,长幼亲疏皆可闹,越闹越发。次日晨,新娘端茶拜公婆亲友,喝茶者要丢茶钱。婚后三日,女方弟妹到男方送“馓子茶”,此日新夫妇回门,叫“谢亲”。
(四)寿诞
    出生之日,放长鞭一挂,用糖茶、红蛋待客;出生三日,给婴儿洗澡,叫“洗三”;出生九日,须做“九朝”,亲友送“毛衫子”,外婆家送“祝米”,主人家办酒待客。产妇不出门,在家“做月母子”。婴儿满月要做“弥月”,剃胎毛;婴儿周岁,要办酒,让婴儿“抓周”;婴儿十岁(男做虚岁,女做实岁),要办酒。
    对于做寿,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老人一般要在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做大寿,尤以六十大寿为重。少数人每年做生,叫做“散生”,老夫妇同时做寿,叫做“双寿”,给死者做寿,叫做“冥寿”。
(五)丧葬
    人死要烧九斤四两纸钱,叫“烧落气纸”。小殓,用湿毛巾擦死者上身,换上寿衣,着古装,戴道冠,男最多七件,女最多五件。大殓,棺底铺石灰、皮纸、被褥,遗体置入棺内,四周塞以石灰包,用新布蘸水为死者拭面,谓之“开光”,盖棺、上钉,孝子孝孙皆到场告别。今改为火化后,省大殓。死在外面之人,遗体不能入屋,宅外搭棚停尸。晚上守灵叫“坐夜”,唱哀乐,死者女儿要“哭丧”。出殡前一日开吊,设灵堂,堂祭,请道士念经,亲友登门吊唁,送挽联、祭轴、花圈,主人家办酒,俗称吃“斜(音sa,四声)块子肉”,此日要“请杠”,到抬杠人家门前叩拜,对抬杠人,招待尤丰。出殡上山之前,请阴阳先生看地脉,选定坟址,挖好坟坑。出殡时请道士念经“明路”,念经时将族中同一房晚辈子孙名录按亲疏远近一一唱名,念经完毕,再开追悼会(建国后形成的习俗,此乃现代作法与传统习俗相兼容),由村委会主持,追悼会中最重要的是致悼词,介绍死者生平。司礼奠酒醮饭,同时以大米绿豆做饭,象征“禄食”,谓之吃“衣钵饭”。抬棺一般为八人或十六人,也有三十二人的。幼孙或重孙“骑棺”,子孙穿白孝衣,系草绳,重孙戴红帽,一般亲友配带黑纱袖章即可。今实行火化,无棺,则用花圈扎轿,内置骨灰坛。棺前一人擎幡引路,一人丢纸钱,孝长子捧灵牌或遗像,一路鸣乐燃鞭相送,路过邻人门前,无论同姓异姓,必燃鞭相祭。葬毕回灵牌由长媳于门前接灵,放在神位上“安灵”。送葬亲友转回时必跨火堆除晦。殡后三日,孝子往坟地“复山”整墓,以后每隔七日烧纸祭奠,名为“烧七”,共烧七次,一日两餐要为死者醮饭,少者四十九日,多者到除灵为止。“五七”时要办酒,族人亲友到坟地焚纸燃鞭,周年祭也是如此。若死者亡日未逢“七”,则死者之媳要外出“讨米”,讨满一百家为止。守孝三年,头两年春联用黄纸。头年春节时亲友拜年要送香烛鞭炮,叫“悼馨香”,次年叫“悼陈香”,族人在头年除夕夜悼馨香即可,即便有仇怨,悼香必到。守孝名为三年,实为两年,除灵要办酒,上坟祭拜,一如周年祭。除灵后,遗像可挂置中堂,叫“升位”,开始在坟前立碑。
(六)上梁
    新居竣工,要举行上梁仪式,新屋中梁上用红纸写上“紫徽高照”或“福星高照”,两边中柱写有如“上梁恰逢黄道日,竖柱又遇紫徽星”之类吉庆辞对联(内容随时代变化),由木匠师傅用红布或绳将中梁扯上屋安好,此时燃鞭,木匠向人群中丢包子、糖果、喜饼,主人办酒待客。有的还在新屋前摆上一桌祭祖酒,以告慰祖先。亲友送匾额、鞭炮、礼包祝贺。
   
                                  世系歌
    我族自瑜公以下,世系绵长,殊难记忆,虽三度修谱,却无人编一歌诀以助记忆,笔者自编一歌,虽俚俗不韵,但收记忆之效。歌曰:
              轩辕一脉落江淮,        三代公卿到异公。
              小乔舞曲周郎顾,        赤壁鏖战出江东。
              名震海内都督逝,        罪徙庐陵次胤公。
              仙鸦引路定福地,        我族源头在乌东。
              泰生光熙又十传,        灭陈奇功数汾翁。
              汾翁四传至以清,        江西开派四沂公。
              沂滨开祖泥田派,        我族发脉四房中。
              述公七传至麟芝,        安居吉水芦邻宫。
              洪道六传至复仲,        古林岗下好家风。
              明初江西填湖广,        明哲举家迁武昌。
              江夏汤桑湖水急,        兴芝独迁汉阳居。
              东至山头水淹苦,        小山高朗奠新基。
              播公力田开大塘,        荒丘始成鱼米乡。
              以恭以斐传四代,        良字诸公分房居。
              可怜咸丰红羊劫,        勿忘民初周郑争。
              南屏垸上三族议,        墨谱初成事未终。
              开放盛世重修谱,        贺阶保谱竣全功。
              三修族谱入荆楚,        绵绵世胄耀鄂中。
                             世系瓜葛述录
    因瑜公以上世系全不可信,故不述录,专对瑜公以下纵向列祖世系一一述录,只录直系,不涉旁支,对良翰公以下,因距今不远,故枝干俱录,特绘图表,以飨族众。             (一)瑜公至以清公世系
  瑜公,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生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卒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东吴名将,前部大都督,他的实际职务是吴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都督只是战时临时职务。其父周异,官至洛阳令。其祖父名讳,史志不载,今谱中说瑜公祖父名周术,不知本据何来?史料上记有瑜公高祖周荣,字平孙,官至尚书令、山阳太守,周荣自称“江淮孤士”,说明出身并不显贵。荣子周兴,少有奇才,官至尚书郎。兴子周景,字仲飨,官至尚书令、司空,追封安阳乡侯。景长子周崇嗣父爵,官至甘陵相。景次子周忠(即瑜公堂伯父),字嘉谟,官至大司农、太尉录尚书事。周忠子周晖,官至洛阳令。瑜公妻乔氏(即小乔,孙策娶大乔),生二子一女,女周彻为太子孙登妃,长子周循,号三承务,尚公主,拜驸马都尉,惜早卒,公主讳鲁班,字大虎,吴主孙权女,步夫人所生,循卒,改适全琮。瑜公次子周胤。瑜公墓葬甚多,今安徽庐江县有周瑜墓,附近有小乔墓相对,江苏无锡有其衣冠墓,另湖南岳阳也有周瑜墓,旁附小乔墓。
    周胤,号五承务,生于汉建安五年庚辰(200)十月廿八日子时,卒于吴赤乌二年(239)七月七日午时,官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妻孙氏,系吴宗室之女;继室鲁氏,系鲁肃之女。因忤主,罪徙庐陵,后吴主召还复爵,途中见乌鸦向东引路,会卒于庐陵油田九龙山下带源(现吉安县油田镇大庙前村小庙前北边村),此地遂名乌东。其子孙遂家于此。有子三,长豫,次泰,三纂。今谱中把东晋周处家族也列于胤公名下,实为谬误。周豫东归京都建业受封袭爵,后还居原籍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该支后世不显;周纂以军功升吴威远将军,后迁居平都县蜜湖(今江西省安福县枫田镇),为蜜湖之祖。周纂后将其父周胤之墓迁葬蜜湖北岩小台山。
    周泰于建安二十四年己亥(219)八月十六日卯时吴都建业生,与其弟周纂为孪生,泰留守父墓,袭都尉,吴宝鼎二年丁亥(267)封都乡侯,遂家于庐陵乌东。泰公卒后与妻刘氏合葬乌东小庙前北边村九龙山上,该墓今存。泰生子三,光苑(讳致)、光煦(讳政)、光熙。
    光熙,讳敬,生于东晋咸宁元年乙未(275),素研诗书,克绍箕裘,仕晋官至宜春令,妣时氏,生子范。
    范,字世范,生于东晋永嘉二年戊辰(308)。仕晋官至桂阳兵马使,妣刘氏,生二子,显、柏。
    显,字名扬,生于东晋建元二年甲辰(344),妣胡氏,生子达。
    达,字通权,生于东晋兴宁三年乙丑(365),仕吏部尚书,妣郭氏,生子崇武。
    崇武讳虔,字纬成,生于东晋太元十三年戊子(388)。妣刘氏,生子坦。
    坦字楚良,生于东晋义熙二年丙午(406),正值桓玄称帝之年。妣罗氏,生子三,昉、联、聘。
    昉字兆源,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幼年聪慧,善画人物。仕南齐为博士大夫。妣赖氏,生子徵,
    徵字碧允,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己酉(469),官桂州刺史,妣林氏,俱葬乌东,生四子,玢、瑞、珊、琏。
    玢,字瑞美,生于南齐永明十年壬戍(492),官庐陵太守。妣刘氏,俱葬乌东马尾坑。生三子穆、利、祺。
    穆,字笃厚,生于南梁武帝大同五年己未(539)。官石阳令。妣朱氏,生子汾翁。
    汾翁,字青泉,生于南梁敬帝太平元年丙子(556)二月八日巳时,殁于唐贞观二年戊子(628)冬月二十八日午时,官至隋行军总管、骠骑将军、会稽刺史。隋末之乱,汾翁携眷属避居袁州北门(今江西省宜春市),开馆授徒。隋亡唐兴,还居原籍庐陵乌东,葬庐陵九龙山乌东带源河江祠月形山(今吉安县油田镇九龙山),正妻吕氏,南陈永定二年戊寅(558)三月十九日卯时生,唐贞观十三年己亥(639)腊月二十三日辰时庐陵乌东殁,葬与夫合墓,今墓碑犹存。生四子孟仁、仲仁、汉仁、举仁。
    举仁讳必,生于唐高祖武德八年乙酉(625),唐御史。妣戴氏,生子敏。
    敏,字子聪,号东野,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戊寅(678),官文林郎。妣肖氏,俱葬乌东,生子从德。
    从德,讳隐,进士,官御史、太守。生子以清。
    以清,字洪泉,生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庚子(760),葬乌东。妣肖氏,生四子,长岳(沂泫)、次墀(沂滨)、季江(沂渊) 、幼道(沂漳)。即为著名的江西四沂祖。长子岳,字德高,号沂泫,仕宜春令,世居乌东,为油田大庙前及吉水醪桥始祖。沂泫生子二,长子守已(守已生安一,安一生达道、达德,安三生达文)、次子守素(守素生安二,安二生达行、达仁)。以清三子江,字德青,号沂渊,仕唐大理寺评事,生子威;威字有仪,居金陵,生子矩,矩字必至,号云峰,南唐天成己卯进士,任南唐西台监察御史,迁西昌县南冈爵誉里(今江西泰和县螺溪乡)。矩生二子,长子翰,号雪岩,漆田居祖,称学士派;次子羡,字子华,号玉池,爵誉居祖,称仆射派。二子后裔文风大盛,仕宦辈出,合称西昌周氏学士仆射两派。以清四子道,字德行,号沂漳,为桑园始祖。沂漳随兄沂滨迁吉水泥田,子桢居吉水栎坑,桢生庭瓒,庭瓒生茂迈、茂进、茂迁。分居栎坑、刀安、仓前,其后迁吉水桑园。
(二)沂滨公至明哲公世系
    沂滨,讳墀,以清次子,字德升,号沂滨,生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己巳(789)。赠大理寺评事,于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迁吉水泥田(今江西吉水县盘谷镇泥田村),为泥田始祖。周墀与唐代宰相周墀同名同字,极易混淆,很多周氏族谱误以为同一人,以讹传讹,贻害至深,不可不察。沂滨配叶氏,诰封夫人,生子整。
    整,字原正,生于唐穆宗长庆元年辛丑(821),官至唐大理寺评事,妣李氏,生四子:庭显(生子齐)、庭光(生子国俭)、庭实(生子德操)、庭充(生子遵、述、逵、达)。从此分成四房,子孙繁茂,瓜瓞绵绵,形成江西巨族,号称乌东泥田派。泥田子孙后分徙各地,致使泥田成为海内周氏最大的迁出地之一。
  庭充,沂滨第四子,即泥田四房祖,生子述。
  述生子鹏,鹏生子德,德生子六郎,六郎生子宏郎,宏郎生子世操,世操生子锷。以上世系资料简略,且有两代仅存小号,而无大名,正值五代之乱,家道已衰,从锷公始,家道渐兴。
  锷,生二子,长麒芝,次麟芝。
  麟芝,生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居吉水芦邻宫,妣竺氏,生二子,长洪道,次洪得。
  洪道,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乾道元年(1165)出仕辅宋孝宗,任职不详,妣卞氏,诰封夫人,生四子,长荣宗,次华宗,三显宗,四耀宗。
    耀宗,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乾道六年(1169)伏魁,妣朱氏,生二子,长紫之,次南之。
    紫之,生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进士,妣尹氏,诰封夫人,生二子,长潜,次湛。
    湛,生于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官细州通判,妣诰封孺人,生三子,长卜梅,次卜桂,三卜松。
    卜桂,生于宋理宗淳祜四年(1244),景炎年间官予阳县教谕,妣宏氏,诰封孺人,生五子,长达太,次达宽,三达信,四达敏,五达惠。
    达敏,生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庠生,妣宏氏,长复伯,次复仲。
    复仲,生于元仁宗延祜二年(1315),终隐不仕,妣宫氏,生二子,长明理,次明哲。
    明哲,生于元顺帝元统六年(1338),庠生,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古林岗,初与兄明理同迁河南,明理留居河南,明哲于明洪武元年(1368)冬迁居湖广武昌府江夏县汤桑湖(今武汉市江夏区流芳以北的汤逊湖),妣余氏,生四子,长兴芝,次兴南,三念本,四念祖。
(三)兴芝公以下世系
    兴芝,字琳章,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八月初十午时,卒日不详。明洪武八年府庠生。九岁时随父迁江夏,成年后独户迁居汉阳府汉阳县东至山(今武汉市蔡甸区侏儒街东山村),葬东至山前,妣黄氏,与夫合葬。原有碑,今已不存。生五子,长以恭;次以敬,迁天门,世系失考;三以文,迁汉川播义湖猫鼠湾,世系失考;四以礼,无嗣;五以裴,迁汉川白马畈周李家,为白马畈支祖,妣阙氏,生子昌胤、昌旦。昌胤妣张氏,生子士英,士英妣许氏,生子浩,浩妣王氏,生子良卿、良礼、良东;良卿号继卿,生子荣,良礼号继礼,生子宾。昌旦妣马氏,生子士雄,士雄妣吴氏,生子进德、云郛,进德妣范氏,生子良统,云郛妣彭氏,生子良维。
    以恭,明建文四年(1402)伏魁,生卒未祥,葬小山前东向。明永乐年间与诸弟从东至山迁居小山(今武汉市蔡甸区侏儒街周门村),因喜此地山居高朗,与原居此地的尹姓人家互换田宅,东至山从此成为尹氏聚居地,而小山成为横龙周氏六百年来繁衍生息的乐土。然聚少离多,以敬以文外迁失考,以礼虽未外迁但无嗣,以裴外迁白马畈离我族甚近,故庆吊常通,然支系不大,唯有以恭任袭兹土,支系最繁。以恭妣余氏、赵氏,生子二,长珍;次宣。珍妣郑氏,生三子:绍贵、绍荣、绍华。绍荣绍华无嗣,绍贵妣李氏,生子播,播开螺蛳陂,有大功于我族,妣张氏,生四子:良辅、良弼、良策、良佐。良辅妣陈氏,生子之勉(君服)、之昌(君惠)、之宾、厚三;之昌迁汉川,世系失考,厚三迁江西景德镇大全垸,生子颜一,颜一生子洪孝,洪孝生子模开,模开生子焕滨,迁侏儒镇代湾;良弼,妣王氏,生子廷富,迁汉川南河凤凰山庞家堡;良泽生子之岐,之岐无子,以之勉第三子当阳为嗣;良佐妣黄氏,生子爱明,明末从小山迁汉川梅城一里黄家湾,为汉川联子湖房祖。
    宣,以农耕传家。葬鸦鹊圻,有碑,墓前后隙地甚广,垦田十四丘作为祭田。妣陈氏,生二子,长绍贤;次绍兴,迁汉川播义湖,绍兴叔祖以礼前已迁该地,绍兴此去迁居,有可能与承祧有关,但族谱中并无相关记录。现今播义湖虽周姓众多,但至今未见横龙周氏当初迁去的族人,有三种可能,一是另行外迁;二是无后绝祀;三是被现在的播义湖周氏同化了。
    绍贤,号烁公,葬鸦鹊圻,有碑,妣梁氏、廖氏,生五子,长提,无嗣;次拦,妣萧氏,生良誉、良哲;三拱,妣鲁氏,生良栋、良宾、良英;四拣;五思,妣邹氏,迁侏儒杨岭,生良朝。周氏子孙开始繁茂。良誉生子之文,居小山;良哲迁神堂圻,后世迁回小山,良哲生子之启,之启生子维斗,维斗生子铉,铉生子崇银,崇银生子士璋、士伦;良栋生子芝玺,芝玺生子元子,元子生子旦、爽;旦生子世祯、世祥、世适;爽生子世杰、芳蕊,良栋后裔先后迁东西湖柏泉,大皆失考。良宾生子之桂、之宏、之学,之宏之学俱迁柏泉;良英生子之魁,居小山;良朝号朝迁,居杨岭,生子之贞(号世贞)。
    拣,葬小山前,妣项氏,生五子,长良翰;次良进;三良勳;四良猷;五良谟。后世以良字辈列祖作为各房之祖。良进良勳无嗣,良猷后裔最旺,生五子:辉之、相之、序美、之珍、之秀;之珍生维福、维禄、维祥、维缔、维绶;维祥生子镇、键、瑚;键生子贤仁、贤律;贤律生子士杰、士槐。良谟号运隆,府庠生,迁横山尾,为小周门之祖,生子之望、之势、之荣、之高。之望,名起谓,府庠生,生子维熊、维熙,俱迁沔阳;之势,名汝极,庠生,生子维郁、维都(迁沔阳)、维邦、维节(迁沔阳)、维邵;之荣生子维柳,维柳号国安,迁沔阳彭场;之高号翼振,监生,迁消泗罗汉洲,生子尚德,尚德生子启荣,启荣生子天才、天友,天才生子为仁、为义、为礼、为全,天友生子为忠,俱迁沔阳尤拔。
    良翰,为笔者所属的翰公房始祖,葬于鸦鹊圻曾祖宣公左侧东西向,妣郑氏,生二子,长之盛,次之命。之盛生子维炳,维炳生子镐、锄(无嗣),镐生子庭远(无嗣)、庭重;庭重生子士度,士度又名士斗,妣刘氏,合葬于白土堡蒋家嘴,生子方国、方茂、方月、方现;方国生子培埙、培高,俱无嗣;方茂生子培华,培华生子德升,德升生子承镛(无嗣);方月生子培荣,培荣生子德树,德树无嗣,葬小山北旁南北向,遗有房屋一栋、花田一斗二升,充作祠产;方现生子培贵,培贵生子德椿(无嗣),之盛世系遂绝。
    之命,葬刘百罗南北向,妣沔氏,生一子维道。
    维道,葬刘百罗南北向,妣何氏,生一子寅。
    寅,葬小山后中坡下东西向,妣张氏、汪氏,生八子,庭辅、庭祥、庭祯、庭祜、庭对、庭举、庭相、庭声。生子虽繁,但大皆无继,唯庭辅、庭声有嗣。庭声生子硕夫,硕夫生子方辉、方庭(号兆国,无嗣);方辉号兆寅,生子承发,承发生子先英,先英号嵩林,生于光绪29年(1903)五月十一午时,卒于民国32年癸未(1943),葬乌龟林内东西向,生子再香,再香娶王氏,迁居汉口,生子少平、少坤、少安;少平娶姚春翠,生子宏志;少坤娶朱秀荣,生子昌盛、昌勇。庭声香火悬于一线,世系过于单薄。
    庭辅,葬小山后东坊南北向,妣张氏,生二子,长士祯,无嗣;次士敬。
    士敬,号明远,葬刘百罗南向,妣何氏,生一子方朗。
    方朗,号应连,葬刘百罗南向,妣张氏,生三子,长培望;次培宗;三培胡。培望生子德振,德振生子承坤,承坤无子,以承炎次子春桥为嗣。培胡生子德雄,德雄无嗣。
    培宗,葬肖家嘴,妣易氏,生三子,长德源,无嗣;次德爽;三德明。
    德爽,葬小山后苏家岭大垸,与兄德源公同墓,妣朱氏,生四子,长承占;次承祧;三承恒,无嗣;四承群,无嗣。
    德明,号光生,生于道光17年丁酉(1837)四月初二午时,卒于光绪31年乙己(1905)九月十八,葬苏家岭与兄同墓。妣项氏,生于道光28年戊申(1848)三月十八戌时,卒于光绪18年壬辰(1892)三月二十四子时,葬于小山后花田内西向,生子二,承炎、承绪。
    承占,号彩臣,葬刘百罗基地下花田内坡,南北向,妣谢氏,生四子,长先珍,次先楷,三先杰,四先炳。先珍,早年经商,客死洛阳,娶谢氏,无子,以先楷子中清为嗣,中清一子双祧。先炳,死于血吸虫病,妣傅氏,有一女桃英,适本乡余门余恤成。因无子,以先杰次子发堂为嗣。
    承祧,号近臣,葬刘百罗南向,妣何氏,生于咸丰十年庚申(1860)九月十五亥时,卒于民国28年己卯(1939)八月二十,葬乌龟林花地内西向,生子先泽、先祥。先泽号香海,妣郑氏,生子勤访、连访;先祥号祥廷,无子,以先泽次子连访为嗣。勤访妣何秀英,生子涛声,连访妣余补英,生子会元。
    承炎,号荣煊,生于光绪元年乙亥(1875)十一月二十一卯时,卒于光绪31年乙己(1905)七月十一丑时,葬小山后花田内东西向。妣刘氏,生于同治12年癸酉(1873)八月初十寅时,卒日不详,生子先煌、先美。先煌号海桥,妣谢氏,生子新访、文访、秀访、贵访;先美号春桥,生子汉清。新访妣刘长生,生子开雄;文访妣杨兰英,生子开星。秀访妣刘梅生,生子开英,贵访妣谢银芝,迁居武汉,生子林甫、芹甫。汉清生子国元(生子涛)、国文(生子浩)、国武(生子强)、国章。开雄号黑枝,娶王想枝,生子昌旭、旭甫;开星号苟娃,生于辛卯年(1951)五月二十七戌时,娶刘早仙,生子玉龙。开英号苟山,娶吕春姣,生子军一、军志;林甫娶袁三娥,芹甫娶彭辛芳,皆无子。昌旭娶马小荣,生子宇;旭甫娶刘小娥,生子航;玉龙娶代姣华,生子豪;军一娶罗群生,生子铭轩。
    承绪,号华煊,生于光绪11年乙酉(1885)二月初七卯时,卒日未祥,葬肖家嘴东西向。娶张氏,生于光绪7年辛巳(1881)三月初八子时,卒于光绪31年乙巳(1905)七月三十申时,葬小山后花田内东西向。又娶刘氏,生光绪8年壬午(1882)十月二十四亥时,生子三,先刚、先巍、先豹。先刚号东该,妣张氏;先巍号西该,妣沈氏,均无子,皆以先豹长子福文为嗣。先豹号友该,妣刘友英,生子福文、建文,福文娶陈天香,生子伟雄;建文娶李芳,生子正雄。
    承俊,号锦堂,字秀章,以字行于世,系良猷后裔,其高祖士槐,生子方文、方业、方章、方国;方国生子培信、培春;培信生子德中、德庸、德和;德和号年新,字济臣,生子承弼(云堂)、承俊(锦堂)、承杰。锦堂生于宣统元年己酉(1909)七月初六寅时,曾任国民军后方医院院长,抗战时任伪黄卫军283团营长、49师团长、师参谋长,卒于1951年。妣李氏、毛氏,生子先韩(定明)、先柳(觉明)、先欧(俯明)、先苏(治明)、先时(卫明);定明生子国社、国彪;觉明生子国超、国辉、国勇;俯明生子国桥、国谋;治明卫明无子。
    先楷,号江甫,生于光绪11年乙酉(1885)正月九日卯时,卒于民国35年辛巳(1946)闰六月初七申时,葬肖家嘴东西向,娶方氏,生子中清。
    先杰,号乡琳,业木工,卒于己未年(1919),葬小山后南北向,妣许氏,讳云贞,适自本乡百宝村,卒于辛酉年(1921),葬小山后。生二子二女,长启道,次法堂。长女紫英适本乡郑家畈郑金安;次女巧英适汉川舒湾舒道成。
    中清,生于民国元年壬子(1912)六月二十九亥时,卒于丁巳年(1977)六月初三申时,妣方进芝,生于宣统三年辛亥(1911)八月二十二,卒于辛酉年(1983)十月二十子时,夫妇皆葬小山后东西向,生子开华、明久。
    启道,小号望发,生于民国四年乙卯(1915)四月廿九丑时,卒于辛巳年(2001)六月二十寅时(阳历89日),葬小山后东西向,与连访公墓毗邻。自幼习武,青年从军,后在侏儒坝上居住经商多年。妣罗氏,讳锁青,,适自汉川,生于民国五年丙辰五月十四戌时,卒于1994年甲戌二月十九(阳历330日),葬小山后。生三子二女,长子德胜,次子怀胜,小号怀货,生于民国三十四年乙亥(1945)腊月初十子时,1957年夭亡;三子丑生。长女培,适本乡港嘴谢又喜;次女麻,适汉川南河舒湾舒平。
    法堂,生于民国八年己未(1919)七月初七,卒于民国卅八年己丑(1949)三月初一,葬刘百罗祖莹南北向。承祧先炳公。曾任川汉沔游击大队手枪队长。妣张氏,讳喜枝,生于民国八年己未(1919)正月初八辰时,民国廿七年(1938年)适自汉川旧港谭张家,卒于己卯年(1999)十二月二十未时(即阳历2000126日)。与法堂公合墓。生二子一女,长金民,幼年夭折;次万民。一女娥子,先适汉川张贵民,后适汉川刘传道。
    涛声,原名桃生,后改名俊伟,字厚松,生于民国29年庚午(1930)五月二十申时,卒于癸未年(2003106日,早年加入青年军,解放前夕随军赴台湾,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上校军衔,退役后居台南,葬台南市。妻丁履楷,生于民国31年壬午(1942)四月十三,原藉山东,生子绍武,生于庚戌年(1970)八月二十午时,台湾政法大学毕业,业法官。
    开华,号花子,生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六月二十九亥时,卒于丙子年(1996)二月初七,葬小山后东西向,妻刘运生,生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六月十五辰时,生子铁昆。铁昆生子龙军。
    明久,名开友,生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六月二十七未时,卒于丁亥年(2007)十月十七(阳历1126日),葬小山后西向。妻郑言芝,生子金昆、银昆、玉昆。
    德胜,生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十月二十亥时,卒于庚辰年(2000)四月二十八(阳历531日),葬小山后。妻魏早银,生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1934)四月初六子时。生三子二女,长子志光;次子志强;三子志彪。长女采芳,适汉川陈秀甫;次女小芳,适汉川吴明星。
    会元,生于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四月初九,娶何巧云,生子金成,伟国。金成,生于甲辰年(1964)十月十一申时,娶肖凤霞,迁居汉口,生子永锋、永亮;伟国,生于乙卯年(1975)四月二十寅时,娶许利萍,生子鑫。
    万民,生于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十月初六戊时,业电工,娶罗氏,名春梅,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正月十七辰时生于武昌,乙巳年(1965)十二月初十(阳历次年元旦)适自汉川旧港罗家台,本姓黄,名菊生,原藉大冶保安。生三子一女,长志斌,次志益,三志维。一女志芳,生于庚戌年(1970)正月十八丑时,甲戌年(1994)十一月十一适本邑榨房李永红。
    丑胜,生于庚子年(1960)正月初二巳时,妻肖兆荣,生于己亥年(1959)正月二十三午时,生子志文,生于壬戌年(1982)冬月初二亥时,迁居蔡甸镇。
    金昆,生于丙申年(1956)十月二十二丑时,妻祝四早,生子正军、虎军。
    银昆,生于戊戌年(1958)正月初一丑时,19783月入伍,曾荣立三等功,妻朱再娥,生子文军。文军妻申艳玲。
    志光,生于甲辰年(1964)正月,湖北大学毕业,武汉市蔡甸区四中教师,迁居侏儒镇,先娶骆珍珠,生子顶立,后娶刘菊芳,生子顶岚。
    玉昆,生于乙巳年(1965)八月十二丑时,妻刘志芳,生子学军。
    志斌,生于戊申年(1968),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广水市恒利化工有限公司经理,迁居广水。妻杨氏,名山蓉,丁未年(1967)十一月二十生于松滋刘家场,毕业于河北邯郸陶瓷工业学校,壬申年(1992)九月初六适自广水。生一子一女,子梦阳,号扬林,丙戌年(2006)四月廿六午时出生于松滋;女梦云,号欣,癸酉年(1993)二月初一午时出生于广水。
    志强,生于戊申年(1968)七月六日酉时,娶段运美,生子顶盛。
    志彪,生于庚戌年(1970)八月二十六辰时,娶刘芹华,生子顶凯。
    志益,字凌云,号师成,生于壬子(1972),中南政法毕业,执业律师,迁居汉阳鹦鹉洲。撰有《鬼柳轩文稿》。妻王氏,名春芳,壬子年(1972)生于浠水巴驿枣茨岭,毕业于武汉旅游学校,戊寅年(1998)八月十一适自汉口。生子梦霆,己卯年(1999)出生于侏儒镇。
    志维,生于甲寅年,留居横龙,维霞百货批发部经理,妻王氏,名红霞,生于乙卯年(1975)正月十四,丙子年(1996)十二月十六(阳历次年124日)适自汉川丁集白马庙,生一子梦雷,戊寅年(1998)三月廿七出生。
               
                瑜公五十五世孙、沂滨公三十七世孙、兴芝公十九世孙志益撰于丁亥年冬
                           

周维正 发表于 2017-3-19 01: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毛血洗周门在我们那里也有发生,本支族人以家庭为单位,消失了数十户。太平天国暴乱祸害人间,令人痛心疾首!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8 18:22 , Processed in 0.0305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