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郅国:江西泰和县周矩纪念馆开建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15-12-24 20: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泰和县周矩纪念馆开建

11月12日,我们荆楚周氏宗亲一行30人到达泰和,(我们是泰和周氏迁出最大的宗支,在分水镇集中居住着六个村,13000多人)参加13日举行奠基仪式,泰和县统战部部长参加了奠基仪式,电视台现场录像,晚上电视台播出了,相继许网站都转播了。现将有关资料转发如下:


www..jxradio.cn 2015-12-14 06:30 来源:江西广播网 编辑:梁伟

江西广播网12月14日讯:

昨天,周矩纪念馆在泰和县螺溪镇普田村正式开建,以纪念周矩为水利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距今1067年前的南唐时期,周矩带领百姓修建的槎滩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灌溉泰和、吉安两县4万多亩粮田,被当今水利专家称为江南“江南都江堰”。2013年,槎滩陂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江西首个 “国宝”级的水利灌溉工程。



周矩纪念馆于近日在泰和正式开建

发布日期:2015-12-17 15:21:15  来源:泰和县旅游局

12月13日,周矩纪念馆在泰和县螺溪镇正式开建。纪念馆占地80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预计2016年10月竣工,纪念馆将集中展示周矩及周矩后人为国为民的功绩。

周矩是“江南都江堰”槎滩陂的创建者。公元930年,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迁居至泰和县螺溪镇,他带领百姓修建了槎滩陂水利工程。槎滩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吉安两县4万多亩粮田。这座水利工程历经千年风雨,仍发挥着良好的灌溉效益。 2013年,槎滩陂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江西首个 “国宝”级的水利灌溉工程。工程建成后,泰和县将新增一个旅游景点。



泰和县修建周矩纪念馆

公众号:优优泰和 发布日期:2015-12-14 16:53

12月13日,周矩纪念馆在泰和县螺溪镇普田村正式开建,纪念周矩为泰和水利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兴建的周矩纪念馆占地80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预计2016年10月竣工,纪念馆将集中展示周矩及周矩后人为国为民的功绩。公元930年,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迁居至泰和县螺溪镇,他体察民情,深知百姓之苦,带领百姓修建了槎滩陂水利工程。槎滩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吉安两县4万多亩粮田。完善的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使得这座水利工程虽然历千年风雨,仍发挥着显著的灌溉效益,槎滩陂被当今水利专家称为江南“江南都江堰”。 2013年,槎滩陂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江西首个 “国宝”级的水利灌溉工程。



周矩(895—976),字必至,号云峰,原籍金陵(南京),泰和南岗周氏始祖,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进士,官至西台监察御史,中国古代水利名家。  

周矩生活在五代十国我国历史上社会非常动乱的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改朝换代频繁,安居乐业艰难,尤其作为大都市的金陵,更是动荡不安。为避唐末之乱,于天成末年(930年),周矩携全家老少,跟随在吉州任刺史的女婿杨大中从南京迁徙到泰和县万岁乡(宋改信实乡,现为螺溪镇)这一比较安定的乡村定居。他买了几亩田土,期望过上安定、悠闲的田园生活。可他寓居农村,更能体察基层民众的劳作和生活,当看到当地民众比较贫穷,甚至衣食无着时,忧国爱民之心使他坐不住了。他要弄清缘由,问个究竟,为民解难。某年初夏的一天,他见几个光着被太阳晒得黝黑膀子的老农在树下乘凉,便走过去攀谈起来。他问:“老伯,这里土地肥沃,人也勤快,可为何绝大多数人吃不饱、穿不暖、住茅房,生活如此清苦?”老农回答说:“先生,你不知道呀,当地水利条件差,水源缺乏,种田全靠天吃饭,遇到旱年颗粒无收,丰年也因缺水一年只能种一季,且旱年多于丰年,虽沃野千亩又有何用?今年看来又是旱年哟。”“你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我们年年烧香拜佛,扛菩萨做法事,但无济于事呀!只怨我们命苦,出生在这个鬼地方。”另一面黄肌瘦的老农无可奈何地说。“哪为何不兴修水利引水灌溉?我们应当相信科学。”老农回答说,“我们历来靠老天爷帮忙,何况没钱难办事,又无人组织,如何修水利?许多人只得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如今万岁乡是百业凋零。”一席话说得周矩忧心忡忡,茶饭不思,接连几日他都深入田间地头作认真的调查研究,盘算着兴修水利造福乡民之事。但需要一大笔钱,并且兴修水利费时费事。思量再三,他决定独家承担这一造福民众之事。当他将想法同家人一说,立即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虽说家里有些积蓄,算是大户,但一家人日后过日子要开销,还不如到县城去开店做生意,怎会做赔本的买卖。周矩是一个有主见敢作为的人。他最终说服家人,毅然开始兴修水利这一义举。  

此后,周矩不顾风吹日晒雨淋,考察水源和地理环境,足迹踏遍了螺溪、禾市、桥头等乡、镇的山山水水,经过考证,决定采取筑陂引水的方式,将灉水引来灌溉。公元937年冬,经慎密选址,精心筹措,独家出资,在灉水上游的槎滩村畔,以木桩、竹筱压为大陂,长一百余丈,横遇江水,开洪旁注,创筑槎滩陂;并在其下七里许筑减水小陂碉石陂,储蓄水道,使无泛滥;开渠三十六条,灌溉高行(今禾市镇)、信实(今螺溪镇)两乡农田六百顷(合9000亩)。当清澈的河水顺着沟渠流入干旱的稻田时,乡民们高兴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从而使易旱之地旱涝保收,皆成丰收良田。又购置山参口山和城陂筱山,将每年山上的收入供维修陂渠之用,使筑陂不侵用他人之财物,修渠不花费别人之钱粮。并规定,陂为二乡九都灌溉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他这一创举,惠及千万农民,使他们解决温饱,摆脱贫困。  

槎滩陂历经一千余年,经过历朝历代的多次维修,不断得到拓展和完善。解放后,泰和县政府又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扩修,至使这一古陂灌溉面积达6万亩,至今仍发挥着效能。  

为开发民智,倡导科学,周矩在乡间还创办义学,教书育人,开启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之大门。  

周矩凿山筑陂、疏山导流、挖渠引水、造福人民,使旱灾频繁的高行、信实两乡,变成了吉泰盆地鱼米之乡,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不但乡民称颂,且得到皇帝的嘉擢,南唐元宗保大甲辰(944年)春,被晋封为金陵西台监察御史。

他在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槎滩陂(含周矩墓)于2006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厚重数槎滩

◆黄从周、胡龙山 文/图

槎滩陂位于泰和县禾市镇南部牛吼江上,2006年槎滩陂(含周矩墓)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灌田4万亩的水陂,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带着疑问来到它的身旁,听它默默地诉说。

  创筑:重修陂志写艰辛

  在泰和县槎滩陂管委会,笔者见到了一本民国时期撰修的水利志,即《重修槎滩、碉石二陂志》。就笔者所见,在地方社会,人们单独为一处水利设施撰修志书的现象并不多见,因此这类数据也就显得极为珍贵。

  志载:“槎滩陂在县西禾溪上流,后唐天成进士周矩所筑,长百余丈,滩下里许筑碉石陂,为三十丈,又于近地凿渠为三十六丈,分灌高行、信实两乡田无算。”……“春耕秋获,闾阊免旱魃之灾;麦渐黍油,黎庶颂阳侯之德”。槎滩、碉石二陂坐落于泰和县禾市镇四周,浥水支流牛吼江上,该江因槎滩陂落差大,水流急,声如牛吼,称牛吼江,古代曾称禾溪。槎滩陂将牛吼江水分流,陂水自西向东依次流经禾市镇、螺溪镇及石山乡,在三派村汇入禾水而注入赣江。槎滩陂水流经禾市镇上蒋村时又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分别称为“南干渠”和“北干渠”。为预防水灾,在槎滩陂下约七里处,又修筑有一段减水的小陂—— —碉石陂。因此该水利系统称为槎滩、碉石陂。

  槎滩陂渠水源是汇聚山泉而成,顺着地势奔流,上下游落差达147米。因山上植被茂盛,水质清澈,含沙量少,陂渠少有淤塞。周矩经过两年的考察,选择在河水大角度地转弯后,水流缓慢处拦河筑坝,减轻了流水对坝体的冲击力。因而陂坝从始建至今从未坍塌。槎滩陂坝顶高度略低于河岸,洪水期陂坝没入水下,大量的江水从坝上溢出进入老河道具有防洪之功效。

  槎滩陂主坝长105米,副坝长177米,两坝宽约18米,高约4米。副坝上有一条7米宽的小闸口,为竹排、小船“过道”。最初建的时候就是用木桩在陂坝的两边打木桩下去,然后用竹片在木桩上进行编制,中间夯土。明朝改用条石修建,后改用水泥,陂坝更加牢固。槎滩陂渠迂回三十余里,浇灌了包括高行(今禾市镇)、信实(今螺溪镇)、石山乡在内的大部分村庄,数万群众受益。

  赡修:山田碑记凝智慧

  周矩的家乡螺溪镇(古称信实乡)爵誉村,有一个宗祠叫久大堂,祠堂的左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刻的是《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碑记为宋皇祐四年(1052年)周中和作,上半节,用文字记载了周氏开基祖周矩及后代修陂、置产赡修陂渠的事迹;下半节,地图标明了田亩、山林、鱼塘等陂产的具体位置。

  为纪念先人修陂,也为防觊觎陂产者,周中和等将修陂、陂产以石刻之,立于公共场所。人人熟记,不忘创业艰难;个个尽力,齐心维护陂产。足见其用心良苦。

  起初,在高行、信实两乡,周氏家族是属于发展较早的大族,在两乡其他家族力量还未成长起来之时,水利的矛盾并未显 露出来。但是,随着大量移民迁入,禾水流域形成了不少宗族聚居的村落。在移民的开发过程中,包括蒋、胡、李、萧氏在内的宗族力量逐渐壮大,并开始向周氏权威发出挑战。人们根据分布于禾水的位置,对当地家族有如下描述:“上有三十六蒋,中有七十周,下有十八王。”其中的数字为该家族所分布的村庄数量。水利之争,主要在周氏与蒋氏之间展开。由于周氏处于禾水的中游,加大了其治理水利的难度。北宋时,围绕槎滩陂水利及其护陂之田的所有权问题开始发生变化。《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发挥它就有的作用。据周中和记载:“先是山田之人,皆吾宗收掌支给,由唐迄今,靡有懈纪。至淳化间,祖德重兴一时,昆弟皆滥列官爵,不遑家食,前之山地田塘悉以属诸有业者理之,供赋赡陂,岁有常数,凶岁不至于不足,乐岁之羡余,则以偿事事者之劳,斯固谨始虑终图唯永久云。”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正是由于此项功劳,建陂的功臣之一—周羡,被列入泰和县乡贤祠内,受到历代的供奉与祭祀。这情形与都江堰“二王庙”相似。

  续用:”五彩文约”出精彩

  “五彩文约”为槎滩陂用水管理五采描金文约,约定由萧草庭兄弟、李如春、李如山、周云从、蒋逸山轮流担任陂长,分别称为“仁、义、礼、智、信”五号,负责当年的陂田收租与水利治理及维修工作。

  北宋淳化间,周氏一族家道兴盛,先后多人位列官爵,如周廷义、周廷实、周廷训等。至北宋天圣间族中又有多位有能力的人出任为官,如记载:“至淳化、天圣间,吾宗贤而掌事者八人迭中科目”。这使得周氏家族治理出现真空。

  至正间,“有乡人罗存伏兄弟不合,将其蒙强横占,收租利,妄招己业。又将田五亩、渔塘一口,盗卖与蒋逸山为业。”在僧人谢悟轩的撮合下,周氏一族与李、萧、蒋氏几方在三派院签定《兴复陂田文约》,约定由周氏出力,李、萧、蒋氏出钱,共同将罗存伏兄弟告官。

  经过官府审判,罗存伏愿意将侵占之田还于周氏。鉴于槎滩陂水利系统的日常维护之责已经发生变化的事实,即由从前的周氏家族维修,变成了受益各族分担,加上李如春、萧草庭等都参与了槎滩陂水利系统的修筑工作,因此为避免日后的纷争,也为了更好地治理陂堰,当地士绅共同协商,最终订立了新的治理制度以及用水公约—— “五彩文约”。

  “五彩文约”的订立,一方面是周氏对各族协助的回报,对既成事实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鉴于其他家族的势力,周氏最终妥协。周氏、蒋氏、萧氏及李氏兄弟在官府的支持下共立文约。规定轮流担任陂长,负责对槎滩陂进行治理与维护,由此宣告周氏一族独占陂利的时代结束。“五彩文约”的订立不仅确立了上述几大家族在水利治理中的法律地位,从而彻底改变了槎滩陂为周氏独占的性质,使之变成为“乡族共有公共资源”,而且也确立了乡村社会各宗族在享用水利上的制衡性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槎滩陂由泰和县水务局槎滩陂水管会负责保护、管理、维护。

  先后于1952、1956、1965、1982年多次对槎滩陂坝渠道进行改建、扩建。新开了南干渠,在北干渠上增建虹吸管,从南北两面扩大了灌溉面积,最高时达6.1万余亩。在总干渠上建了水电站,装机容量125千伏安,年发电量60万度。水陂的滚水大坝仍在原址,干渠、支渠分布地域仍然是泰和西北部,受益乡镇扩大到吉安县永阳镇。 槎滩古陂,穿过历史的尘烟,千年流淌。足迹所至,万顷荒野变成了沃土良田;一个个村庄星罗棋布,一幅幅美丽画卷次第打开。而那一个个修陂、建坝、赡修、管理的人,以及他们的功德大业,在典籍和父老乡亲的口中,千古流芳。



周水泉 发表于 2015-12-25 11: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   愿早日竣工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9 03:49 , Processed in 0.0188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