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其它] 续荐:“远古历史共求证”

[复制链接]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18 06:22: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6 10:42   研究历史一定要实事求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前主流的理论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那么可以假设非洲原始人类应当具有更高的智力水平和社会性,不是说其它地区就不会产生原始人类,但是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迭代和进化。   来自非洲的原始人类很有可能在迁徙扩散过程中消灭或者同化其它地区的原始人类,中国和欧洲本土的人类也同样有可能被来自西亚的而源自最早的非洲原始人的人类所影响,古埃及人有可能有分支进入东亚,并且影响了东亚人的进化。   从中国的神话和夏商周的历史记录中看,可以推测出在夏代,古埃及人就在不断的进入中国,黄帝和蚩尤之战,可能是受到古埃及人文化影响的西北方东亚人与南方尚未受到影响的东亚人之间的战争。   受到影响的东亚人自然会接受来自埃及的文明的记忆。   当古埃及人对外的文明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外部地区的文明水平已经与其相一致,而古埃及人并不能产生新的更先进的文明,自然就有可能被外来民族所消灭。   新的强大的文明必然会成为新的人类进化的高峰,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和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欧。   所以不能说中国人起源与古埃及,只能说,古埃及在一定程度上同化影响了中国土地上的原始人群,共同形成了新的华夏民族,我们也不能总说中国人在同化其它民族,因为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古埃及是人类最早的先进文明,所以,也可以接受中国人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同样受到了古埃及人的同化和影响。   至于古埃及人的相貌与中国人有很多近似的地方,要知道,现代中国人的相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现代中国人是数千年人口不断融合的结果。   在秦汉时期,北方游牧部落和南方山地民族还有西部的民族,仍然是具有较明显的差异的,可以说,西亚人其实是欧洲人和东亚人的一个混合体,这也符合人类起源于非洲而文明起源于西亚的特点。   比如犹太人当中,既有长得向东亚人的也有长得像欧洲人的,但是犹太人确实是一个相对纯粹的古老民族。   所以,古埃及人在5000年前进入东亚,并且就完全有可能改变东亚人的血统。   比如在今天北京的街道上,可以看见不同的北京人,身材短小,脖子粗壮,头大眼大的显然是具有蒙古血统的北京人,而身材高达匀称的则有可能是中原或者东北人的血统,纤细瘦小的有可能是南方人的血统,但是仔细一问,这些人都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很多代。   因此只能说今天中国人的相貌中会有古埃及人的成分,但也不能说,古埃及人全盘消灭了东亚原始人,而独自的延续后代。   回复第485楼    作者:雪山到海边 2013-10-06 11:08   在中国人受到古埃及人影响前,在中国大地上至少有两大土著文明,第一是良渚文明,第二是巴蜀文明,而黄帝南征与秦始皇入蜀,仍然是来自西北方向的中国人对土著文明的灭亡和融合。   上古中国人,可能延续到现在的只有苗人和羌人,而汉代之后延续到现在的中国人只有客家人。   回复第486楼    作者:雪山到海边 2013-10-06 11:13   这两个文明在长江以南和四川腹地,而黄河沿线则一直与西域相接,也一直是受到西方文明侵袭最严重的地区,皇帝是西北人,而炎帝是华北人,基本是黄河的上下游的关系,炎黄之战,表示了西北的黄帝对华北中国人的融合,而黄帝蚩尤之战则是受到西化影响的北方中国人对南方的融合。   中国人先受到西方影响,在自北向南征服这个历史一直到清末才算结束。但是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是受到西方文明影响的,比如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就是来自与西方,   回复第487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6:53   世界历史考古发现之四---西王母石窟在埃塞俄比亚   ——突破《海内十洲记》寻到昆仑山西王母   作者:赵自强   (一)继续研究“聚窟洲”、“西海”和“昆仑”等等历史地理问题。   《海内十洲记》又云:   “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去东岸二十四万里。上多真仙灵官宫第,比门不可胜数。及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鸟之象,因名之为人鸟山,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扣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以香熏死人,更加神验。   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国王,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国所有,以付外库,又献猛兽一头,形如五六十日犬子,大似狸而色黄,命国使将入呈帝见之。使者抱之,似犬赢细秃悴,尤怪其言非也。问使者:“此小物可弄,何谓猛兽?”使者对曰:“夫威加百禽者,不必系之以大小。是以神麟故为巨象之王,鸾鸟必为大鹏之宗,百足之虫制于滕蛇,亦不在于巨细也。臣国去此三十万里,国有常占,东风入律,百旬不休,青云千吕,连月不散者,当知中国时有好道之君。我王固将贱百家而贵道儒,薄金玉而厚灵物也。故搜奇蕴而贡神香,步天林而请猛兽,乘毳车而济弱渊,策骥足以度飞沙,契阔途遥,辛苦蹊路,于今已十三年矣。   神香起夭残之死疾,猛兽却百邪之魅鬼,夫此二物,实济众生之至要,助政化之升平,岂图陛下反不知真乎?是臣国占风之谬矣。今日仰鉴天姿,亦乃非有道之君也。眼多视则贪色,口多言则犯难,身多动则淫贼,心多饰则奢侈,未有用此四者,而成天下之治也。”武帝恧然不平,又问使者:“猛兽何方而伏百禽,而噉何物,膂力何比,其所生何乡耶?”   使者曰:“猛兽所出,或生昆仑、或生玄圃、或生聚窟、或生天路,其寿不穷,食气饮露,解人言语,仁慧忠恕。当其仁也,爱护蠢动,不犯虎豹。当其威也,一声叫发,千人伏息,牛马百物,惊断絚系,武士奄忽失其势力。当其神也,立兴风云,吐嗽雨露,百邪迸走,蛟龙腾骛,处于太上之厩,役御狮子,名曰猛兽。   盖神光无常,能为大禽之宗主,乃玃天之元王,辟邪之长帅者也。灵香虽少,斯更生之神丸也。疫病灾死者,将能起之,及闻气者即活也,芳又特甚,故难歇也。”于是帝使使者,令猛兽发声,试听之,使者乃指兽命唤一声,兽甜唇良久,忽叫,如天大雷霹雳,又两目如歼磹之交光,光朗冲天,良久乃止,帝登时颠蹶掩耳,震动不能自止。侍者及武士虎贲,皆失仗伏地,诸内外牛马豕犬之属,皆绝绊离系,惊骇放荡,久许咸定。   帝忌之,因以此兽付上林苑,今虎食之,于是虎闻兽来,乃相聚屈积,如死虎伏。兽入苑,径上虎头,溺虎口,去十步已来顾视虎,虎辄闭目。帝恨使者言不逊,欲收之,明日失使者及猛兽所在,遣四出寻讨,不知所止。   到后元元年,长安城内病者数百,亡者大半,帝试取月支神香烧之于城市,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气经三月不歇,于是信知其神物也,乃更秘录余香,后一旦又失之,检函封印如故,无复香也,帝愈懊恨,恨不礼待于使者。益贵方朔之遗语,自愧求李君之不勤,惭卫叔卿于揩庭矣。明年帝崩于五柞宫,已亡月支国人鸟山震檀却死等香也。向使厚待使者,帝崩之时,何缘不得灵香之用耶,自合命殒矣。”   (二)   我在前面已坦诚的说过,我研究《海内十洲记》时,曾犯过不少认识上的错误,开始时,我也把它当作一部中国地理典籍来读,结果胡里胡涂读不出一点头绪,就象读“天书”一般令人玄幻神迷。当我具体的把文献记载的地方,与中国地理进行对比时,却发现对不上号,这就使我更加迷莽了。于是我就想啊,这个“聚窟洲”到底在那里呢?名称是何意呢?为什么我读不懂呢?对于这些问题,我总也琢磨不透。   后来研究久了,问题老在脑海里翻腾不息,当我读懂《山海经》之后,犹如借到楼梯,思想也就上了一个台阶,这就使我忽生奇想,难道这部一向认为是记载中国地理的古籍,也是一部记载世界地理的文献?有了这种思考之后,我顿觉眼前一亮,心里也就豁然开朗了,接着我就拿文献记载的地方,与世界各地的情况进行逐一比较,结果发现基本上都能吻合。   尤其是,当我正确解读了“凤麟洲”这节史料,原来是记载东非的地理,这就使我产生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感,从而使我能够排除传统偏见,正确理解“聚窟洲”的真实含意。   据我长期反复的研究认为,这里的“聚窟洲”一名,关键在于“窟”字。然而,这个“窟”字作何解呢?其实,它的本义就是洞穴的意思:如石窟、穴窟、窟窿。并且它还可以引伸为人聚集的地方,多指歹徒聚集之所:如匪窟、魔窟。而“聚”字又作何解呢?其实,它就是:会合,集合,聚合,聚会,聚积,聚集等意。这也就是说,这个“洲”上是因为有很多“石窟聚积”在一起而得名。换言之,古人是用上古时代我们祖先修建的某种最伟大的最值得纪念的最值得欣赏的建筑物而取的名字。   当我有了这种思考之后,我又进一步研究发现,这节史料从“聚窟洲”至“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为止,基本上都是上古留下来的原始文献。但是,从语气上来看,却很流畅,不古朴,仿佛有人翻译过的痕迹。而其下大部分内容,就不是原文了,而是东方朔翻译《海内十洲记》留下来的注释文字。因为历史上有这段插曲,所以后代史家多误认《海内十洲记》和《神异经》都是东方朔的遗著。   回复第488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6:55   (三)   然而,东方朔(前161一前93)何许人也?他怎能获得翻译《海内十洲记》的机会和权力呢?并怎能影响后人的学术思想呢?关于这些问题,我只要简约的介绍一下东方朔的生平事迹你就知道了。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县(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辞赋家,才气过人。汉武帝即位时,征集四方豪杰。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并“不时察颜观色,直言切谏”。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闲余之时,他就写书陈志抒发自己的不满。东方朔一生著述颇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壁》、《试子诗》等等遗文,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因为东方朔在汉武帝时代任过国家要职,所以东方朔可以进宫阅览和整理历代遗留下来的国库藏书。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还把东方朔篇写成东华帝君的弟子,道号曼青呢!   当我们了解了东方朔的才华和官职,以及他可能翻译过《海内十洲记》的事迹之后,我们也就知道了这部古籍变成现在这样混乱不堪的原因了。而这个原因,就是后人把古文和注释文字混淆造成的。我们只有研究和认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才有可能去伪存真,发现真实的历史事实,并揭开《海内十洲记》的本来面目。   (四)   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部古籍中来继续讨论文献记载的问题,这就会使我们又发现,自“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之后,这段史料都是东方朔篇写的故事,而不是真实的上古文献。在这个故事里有“西胡月支国王,遣使献两物”给汉武帝的内容,其中一种贡品叫“却死香”,也就是一种“檀香”之类的香料,死人闻到它的香气都会复活;另一种贡品是一条“象狗一样大的动物,它长着黄色的皮毛,形状象狸猫一样,它吼声如雷,虎豹见它都不敢仰视”。我们根据这只动物的这四个特点来猜这个谜语,看它是当今世界上的什么动物。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猜到,它就是非洲的雄狮。只不过汉朝君臣第一次看到它,不认识而矣。再一点,就是东方朔在说故事时,把它与狗相比,故意缩小了它的体形,这就误导了我们。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能祥细的研读一下这节古文中的其它内容,又会发现,其实,古人在文献里还是留下了很多线索,指明这个动物的身份就是狮子,并且还有两处直截了当的称它为“狮子”。   回复第489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6:56   如使者说:“臣国去此三十万里”,这当然是离我国很远很远的外国了。使者为了进一步陈述“月支国”与我国有很远的距离,他又祥细的说道:他们“步天林而请猛兽,乘毳车而济弱渊,策骥足以度飞沙,契阔途遥,辛苦蹊路,于今已十三年矣。”这段话意是说:他们到森林里抓到这只猛兽,乘毳车而渡过了东非大裂谷里的大湖,又赶着马车穿过了大沙漠,阔别家乡踏上了漫漫征程,辛苦跋涉,已经走了十三年才到君国。请你想一想,这个离我国“三十万里”,走了“十三年”的国家是在那里呢?对于这个问题,傻瓜都能想到,这个“月支国”当然不是我国西面的新疆或西藏,也不可能是印度,而是更远的非洲了。   使者又说:这种“猛兽所出,或生昆仑、或生玄圃、或生聚窟、或生天路。……处于太上之厩,役御狮子,名曰猛兽。”这意思是说,这种猛兽生活在非洲的许多国家里,抓到它之后就把它关在皇帝的马厩里,并把它当成“神兽”来看待,为皇帝所使御,它的名字叫:“狮子”,又叫:“猛兽”。   然而这一点,恰恰又和古代非洲人的信仰相一致。例如,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不就是这种“神兽”和人体揉合在一起的产物吗?   你再想一想,这个离我国有“三十万里”,并且出产“狮子”,还叫使者走了“十三年”的“昆仑”,它能是我国西部的昆仑山吗?那里出产“狮子”吗?答案显然只有一个,不是!   回复第490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6:58   (五)   真相,还须要我们继续探索下去。   所以我们在研究这段文献时,应该把上古的原始文献,与东方朔注释时增添的故事区分开来,或剔除那些与实际研究作用不大,或可有可无的文字,留下那些原始的重要的真实的内容。那么,就剩下这张比较真实的面孔了:   “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去东岸二十四万里。上多真仙灵官宫第,比门不可胜数。及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鸟之象,因名之为人鸟山,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扣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   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有关“聚窟洲”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如果孤立的光看“聚窟洲”三个字,来讨论这个地方在那里的问题。那么,中国西部和印度一带有佛窟聚集的地方都可以视为“聚窟洲”了。这样一来,那不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新疆克孜尔的石窟。印度著名的阿旃陀石窟、爱罗拉石窟、阿江达石窟;以及斯里兰卡的丹布拉佛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群都可以来争这一“风水宝地”!那么,谁真谁假就永远说不清了。   然而,据我掌握的文献文物资料告诉我,其实,这里的“聚窟洲”,应当就是人们意料之外的埃塞俄比亚拉里贝拉的古名。因为在拉里贝拉,不仅有石窟存在,而最关键的是,这里的石窟是“十二玉楼”。尽管现代埃塞俄比亚人称它:“独石教堂”。但这对文物群本身而言,不会起到本质的变化。这犹如天气变了人要换装,时代变了物要换名是一个道理。这就是说,只要它本质未变,那我们就可以从我国历史文献里找到很多关于它的记载。而我国记载它最早最著名的历史文献就是《山海经》。   回复第491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6:59   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云: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原图)   回复第492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00   张澍辑《十三州志》云:   “赤水西有白玉山,山有西王母堂室”。   《太平御览》第38卷引《十六国春秋·前赵录》云:   “上昆仑……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缕师,焕若神宫。”   《太平御览》第38卷引《列仙传》云: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石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上,常上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还有比这更加重要,更加精彩的史料。但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专家学者,以及所有有志研究西王母的人,都应当化大气力,静下心来,坐冷板凳,到书山书海里寻找那些最有价值的,象金子一般珍贵的史料,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发奋钻研的精神,他就难于突破陈规陋习,去发现真理。   自豪的说,我做到了这一点,用了22年时间进行钻研,终于发现《太平御览》第38卷引《河图始阖图》、《海内十洲记》、《云笈七签·墉城集仙录·西王母传》、《史记·封禅书》,这四部古籍里就有我们需要的宝贝资料。因为它里面不仅准确记载了埃塞俄比亚的“石窟”,而且还准确记载了埃塞俄比亚的“石窟”数量是“十二”,并且还准确的记载了该“石窟”的外形是“楼”。而恰恰这一要命的数字和楼式,又与埃塞俄比亚“石窟”的数量和楼式相吻合。   据《太平御览》第38卷引《河图始阖图》云:   “昆仑之墟,有五城十二楼”。   《海内十洲记》云:   “昆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地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   《云笈七签·墉城集仙录·西王母传》这两篇古代文献又说:   回复第493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01   “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所居宫阙,在龟山之舂山。昆仑玄圃,阆风之苑,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   并且,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也说:   “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第426页)。   《古今图书集成》也说:   “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   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   我们从上述史料里看到,特别从后面这四部文献里看到,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也就是黄帝女儿“魃”的时代,而人们又要问了,这个“魃”是何人呢?其实,她就是笫一代“西王母”的古名。同时,她也就是《圣经》记载的第一任“示巴女王”。而所罗门王会见的那个“示巴女王”是谁呢?其实,她就是传承“魃”的王位的,第十几代的“魃”的曾孙女。因为“魃”就是“示巴”的急读。这也就是说,“魃”和“示巴”是指同一个女皇。   我们了解了这一史实之后,也就知道了,黄帝时代的笫一任“西王母”,在埃塞俄比亚古都北面的拉利贝拉,切割整座小山,并把它雕凿成了高大的楼式石屋,当时一共雕凿了大小十二栋石屋,故名:“十二玉楼”。因为中国古人习惯把“石”称为“玉”。所以“石屋”,也就是“玉楼”。   我在这里还要强调,你千万别小看“十二”这个数字,因为我们都知道,“十二”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是一个“圆满吉祥”的符号,所以中国古人万事都凑个“十二”。我们从中国历史里看到,古代除了“黄帝时代的十二楼”之外,还有“十二星座”、“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十二月”、“十二宫阙”、“十二音律”、“十二花神”、“十二孝”、“十二纹章”、“十二金钗”、“十二美男”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埃塞俄比亚的十二栋“独石教堂”,肯定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份遗产。   回复第494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02   (六)   还有一点我要指出,那就是,如果我们今天还不清醒,还愚蠢的按照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样半对半错的理论观点来研究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并说它是:“蒙昧野蛮”的时代,是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时代,是使用石器的弱智时代。那他的脑袋肯定还是120年前未开发的“榆木疙瘩”。   事实上,我们看到,上古时代既有使用原始简陋的石器工具的“矮小人种”存在,他们创造了低级的“细石文化”;同时,我们更应当看到,上古时代还有使用金属工具的“巨人”存在,他们创造了高级的金字塔、巨石碑、巨石人像、巨石球、巨石圈、“独石教堂”等等“巨石文化”。   如果我们今天还看不到这些物证,或对它们熟事无睹,还用“伟人”半对半错的理论,解释上古历史文化,那他就会被“独石教堂”等“巨石文化”碰得头破血流,无言以对。而事实上,上古“巨石文化”的存在和发现,已经无情的给了“伟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也就是说,真实的上古历史文物证明了,“伟人”的“社会进化论”和“上古落后论”,显然是半对半错的理论。因为上古的“巨石文化”证明了,五千年前最少有一部分古人是很聪明、很智慧、很了不起的,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相反,这就使我们发现了,原来,“伟人”只研究过“细石文化”,而对“巨石文化”根本就没有研究。客观的说,“伟人”对“巨石文化”是一个一窍不通的白痴。   如果“伟人”能活到今天,看到“西王母石屋”象现在的别墅一样漂亮,他们一定会惊得目瞪口呆,一定会气急败坏的说:“我真蠢”!一定会为自己所谓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感到羞愧!   然而,这就是客观历史,这就是客观事实,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遗憾,这就是“伟人”难于逾越的鸿沟!这就是历史和科学把“伟人”的智慧局限了!所以他们的理论,既有智慧的一面,也有愚蠢的另一面。   当我们做了这些研究和铺垫之后,再从文物上来看“西王母”的“十二”栋“玉楼”就好理解和接受了。   而遗憾的是,研究历史的学者,往往忽视文献载史的局限性。事实上,如果我们孤立的光从简陋的文献记载上看:“穴处”、“堂室”、“石室”、“王母堂”、“神宫”、“十二玉楼”,显然难于想象出文物的真实面貌。如果没有考古文物的发现和映证,那这段伟大而真实的历史,必然成为一个无从考究的千古之谜。   好在我们祖宗在天有灵,考古学家又勤奋努力,这才使“十二玉楼”又从荒草覆盖之中发现了出来,这样一来,“中埃”两国文献文物就能珠连璧合,相映生辉了。从此,我们可以自豪和骄傲的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来看一看,都应当知道,我们祖先是从埃塞俄比亚的,这“十二玉楼”里走向世界的。   回复第495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03   但说来也很遗憾,外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几乎没有人读过《山海经》、《史记》和《海内十洲记》,这类中国历史元典,所以他们找不到原始的历史文献为鉴,只能凭传说和猜想认为这些都是没有文献记载的死文物,所以他们在研究这些文物上,特别在研究这些文物的雕凿时间和建筑人物上,一般都不可能准确的了解到真实的史实,所以他们只能凭借后人转钞成集的《圣经》之类的文献来推测臆断上古文物,这样一来,其研究成果大多都有错误。   相反,中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又几乎没有人见过“西王母”遗留下来的这些“石屋”。这样一来,我国学者对“黄帝”和“西云母”的历史,也只能瞎猜一气。这不,我国北大、清华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学者都把“黄帝”和“西云母”说成是虚无飘渺的神话中的人物。   这样看来,文献文物在证史上,两者具有相同重要的意义,缺一不可,不能分割,丢失那一种证据,都会造成历史断裂,研究历史的学者,也就只能持孤证盲目的瞎猜,这种研究现象,也就直接导致了历史学研究成果的不真实。   现在,中国人寻找了二千多年的“西王母石屋”的照片就摆在我们面前,我想现在谁都想一饱眼福,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模样?究竟有多大?多高?多长?以及多么美丽?总之,我们要看看中国古人为它喋喋不休的理由和价值,以及它有何种不同凡响的特殊地方!   我们从这些文物外表的图片上看到,古人记载得相当准确。因为这些“独石教堂”,的确是两层、三层、四层的“玉楼”。如果没有文献文物映证,谁敢相信“原始社会”的古人会建“楼房”,而且是用独石雕凿成的楼房。这样伟大的奇迹,谁敢信!但文献文物就在面前,可以说,铁证如山,证据确凿,由不得你不信!   回复第496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03   下图,就是“西王母”遗留下来的“十二玉楼”。   (原图)   (原图)   (原图)   回复第497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05   下面的文章,就是外国学者对“西王母玉楼”的错误解说词。   (七)有一篇题为《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的建造》的短文说:   埃塞俄比亚的岩石教堂举世无双,最有名的要数亚的斯亚贝巴以北300多公里的拉利贝拉。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后期拉利贝拉国王统治时期。有“非洲奇迹”之称。是12和13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亚繁荣发展的非凡产物。   据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Lalibela,1176-1207,又一说为1181-1221)呱呱落地的时候,一群蜂围着他的襁褓飞来飞去,驱之不去。拉利贝拉的母亲认准了那是儿子未来王权的象征,便给他起名拉利贝拉,意思是“蜂宣告王权”。当政的哥哥哈拜起了坏心想要毒杀他,被灌了毒药的拉利贝拉三天长睡不醒,在梦里,上帝指引他到耶路撒冷朝圣,并得神谕:“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于是拉利贝拉按照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2万人工,花了24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们将这里称为拉利贝拉。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地。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信徒们都将汇集于此。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它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另一篇名为《举世无双的建筑群》说:   拉利贝拉有11个中世纪的教堂和小教堂,它们在一条大部分干涸的溪流——约旦河两边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这些教堂坐落在岩石的巨大深坑中,几乎没有高出地平面。精雕细琢的教堂像庞大的雕塑,与埃洛拉的庙宇一样从坚硬的岩石中开凿而成。它们外观造型惊人,内部装修独特。其中四个是在整块石头上开凿的,其余的则要小些,要么用半块石头凿成,要么开凿在地下,用雕刻在岩石上的立面向信徒标示其位置。每个群体都是一个由某种围墙围绕着的有机整体,游客在里面可沿着在石灰石上开凿的小径和隧道网四处漫游。   独石教堂矗立在7-12米深的井状通道的中央,是在由深沟将高原的其他部分与之分离出来的岩石上直接雕刻出来的。雕刻自顶部(穹顶、天花板、拱门和上层窗户)始,一直延续到底部(地板、门和基石)。为了使夏季影响这一地区的滂沱大雨能通畅地排掉,用这种方法创造的空间平面呈轻度倾斜状。建筑物的突出部分,如屋顶、檐沟、飞檐、过梁和窗台的突出程度视雨水的主要方向而定。   (原图)   (原图)   (原图)   回复第498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05   开凿工程显然分几个阶段进行,这样,建筑师、工人和手工艺人可平视工作,不用树脚手架。一些人负责开凿独石,将它与周围岩石分离,别外一些人则负责制作成型。碎石是通过开口(如窗户和门)搬运的,使用的工具很简单——用镐和杠杆挖掘,用小斧和凿子进行细部加工。   还有一篇名为《罕见的绘画和雕塑》的短文说:   拉利贝拉的教堂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耶稣基督教堂,它长33米,宽23米,高11米,精雕细刻的飞檐由34根方柱支撑。这是埃塞俄比亚唯一一个有五个中殿的教堂,据16世纪葡萄牙使馆派往所罗门宫廷的神父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教父说,过去的阿克苏姆大教堂也有五个中殿。   根据基督教的惯例,有三个分别面向东、北和南的门通向教堂内部。这是按长方形廊柱大厅式基督教堂修建的。呈东西向,隔成八间,28根支撑半圆形拱顶的支柱成行排列其间。   相邻的圣玛丽亚教堂比耶稣基督教堂的面积小些,高度为9米。墙上的窗户为阿克苏姆风格,里面有三个中殿,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从上到下都覆盖着代表几何图案(希腊十安、万字饰、星形和圆花饰)和动物(鸽子、凤凰、孔雀、瘤牛、大象和骆驼)的装饰性绘画及按福音书描绘耶稣和玛丽亚生活场景的壁画,但大多均已损坏。一些专家认为这些绘画可追溯到扎拉·雅各布国王(1434-1465)统治时期。主门之上是一个描绘两个骑手杀死一条龙的浅浮雕,由于埃塞俄比亚的圣所中很少有动画雕刻(实际上,在基督教的中东地区都是这样),所以这幅雕塑属珍品之列。   圣迈克尔、各各他教堂和三位一体教堂组成一个教堂群,其中最大的教堂圣迈克尔教堂被用十字形支柱和谐地分为三个中殿,供奉耶稣受难像的各各他教堂的最显著特征,是在其两个中殿的墙壁上雕刻的七个真人大小的牧师系列像。此外,它的壁龛中还有一个基督墓。   供奉圣子、圣父、圣灵的小教堂要经过各各他教堂才能到达。它的布局呈不规则四边形,内设三个独石圣坛。圣坛组成一个半圆,并饰以十字架,中央有一个洞,做弥撒时,牧师用它放置“托博特”(埃塞俄比亚礼拜仪式用语,吉兹语中的“约柜”)。在教堂地下室的后面,有两个双手合十进行祈祷的神秘人物站立在一个空壁龛的两边,壁龛的顶部是一个圆圈环绕着的十字架——或许代表三位一体。   墨丘利教堂和天使长加百列与拉斐尔教堂为地下教堂,起初用于非宗教目的,后被圣化。它们一度可能是王室住宅。往前不远,利巴诺斯教堂既有独石教堂的特点,又有地下教堂的特点。它的四边被一个环绕四周、内部挖空的高高的长廊与山分开,而其顶部却与高处的岩石块连为一体。埃马努埃尔教堂是一个有着三个中殿的长方形教堂,具有阿克苏姆古典风格的所有特点。   圣乔汉教堂是拉利贝拉唯一被凿成十字架的教堂。坐落在一个近乎方形的竖井状通道(22×23米)的底部,与其他教堂相分离,形似希腊十字架。它的地基很高,里面既无绘画,也无雕塑,因为这些东西会转移人们对其和谐而简单的线条的注意力。天花板上,十字架的每个臂都与一个半圆拱相交,而这些半圆拱是在矗立在中央空间的四个角的壁柱上雕刻出来的。虽然这个建筑的低层窗户属阿克苏姆风格,但高层窗户上却有着与各各他教堂相类似的带花饰的尖拱。   这些教堂的建成使拉利贝拉城成了一个宗教中心。从公路或空中都很容易到达拉利贝拉。 ……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18 06:27: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0-22 17:10   (八)   当我们看了文物照片,又读了这三篇介绍“独石教堂”的短文之后,再用“中埃”两国文献文物比较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聚窟洲”上的“西王母石窟”,其实,就是《史记·封禅书》记载的:“黄帝时代的十二楼”。同时,它也就是考古学家今天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十二栋“独石教堂”。三者,名称虽异,其实是同一种建筑物的不同称谓。但有的资料写发现了十一栋,有的资料写发现了十二栋。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十二栋“独石教堂”埋没两千余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重新发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失而复得”的奇迹。所以,今天有人把其中的两个小“教堂”合二为一,或一个小石窟坍塌了,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为了进一步揭开“聚窟洲”谜案,接下来,我们再从地理学方面来看“聚窟洲”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在这一研究中,我又发现,《海内十洲记》和《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一段相似的记载。   《海内十洲记》说:“聚窟洲,在西海中……,北接昆仑……。上多真仙灵官宫第,比门不可胜数。   而《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原图)   (原图)   回复第501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11   我们看到,这两部古籍都提到了“西海”,同时,也都提到了“昆仑”,同时,还提到了“穴窟”。然而,这里的“西海”是指那个海呢?其实,它就是指埃塞俄比亚东边的红海。而这里的“昆仑”又是何意?在那里呢?   关于这一点,我国史学界的研究是很糟糕的,用“全军覆没”来概括不为过,因为没有一个人真正猜对过这个问题。事实上,他们的观点基本上都受到汉武帝和司马迁的错误影响,离题万里了。就拿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得最好的学者的观点来说,他们也没有真正说清楚“昆仑”是何物,在那里的问题。   例如,我们看到,苏雪林的《昆仑之谜》、凌纯声的《昆仑丘与西王母》和吕微的《“昆仑”语义释源》,在研究这个问题上较为有名。   苏雪林说:“西王母与昆仑有析不开之关系,言西王母即言昆仑”。   吕微说:“尽管我们至今还无法统一关于昆仑山的确切‘地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昆仑山总是与‘西方’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中国人认为,昆仑山是天下最高的一座山,位于大地的中央,在中国的西部,神话中的昆仑是黄河的源头。”   吕微又说:“昆仑……的本意是圆。……轮、转都和圆有关。”“昆仑的本意是圆,在汉语里面,凡是圆的东西,多半可以昆仑名之。”“昆仑山之所以被古人认为是天山,绝不仅仅是由于它高,可上通于天,而是因为昆仑山的形状是圆的。”“昆仑山本身就可理解为一个放大的葫芦。   (原图)   (原图)   回复第502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12   ……圆的东西多可称之为昆仑”。   当我了解了苏雪林和吕微的“昆仑观”之后,尤其是吕微的观点,我不能不为她解释昆仑山的观点喝彩。坦率的说,一个人在迷莽的猜测之中,却能猜得如此贴切,甚至把昆仑“理解为一个放大的葫芦”,真可谓,难能可贵的天才。   然而,尽管她猜得很形象,也离事实较近。但是,吕微的解释并非真理。因为她只字未提“昆仑”即是“火山”的概念,更未指明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在东非的事实。   当我看到中国史学界的严峻问题,所以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多次,最近我又在(779)《甲骨文金文中的“冠”字研究》一文中再次强调,这里的“昆仑”,就是指埃塞俄比亚西边的“东非大裂谷”一带的火山。犹其是坦桑尼亚与肯尼亚边界上的乞力马札罗火山,位于赤道中间,是非洲最高点,中央的火山锥称基博峰,海拔5895米。   我们把问题研究到这里,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吕微天才的猜想,她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昆仑山总是与‘西方’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中国人认为,昆仑山是天下最高的一座山,位于大地的中央,在中国的西部,神话中的昆仑是黄河的源头。”   回复第503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12   然而,吕微说的这些条件,恰恰“乞力马札罗火山”都一一吻合。请看,“乞力马札罗火山”地处我国的“西方”,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并且“位于大地的中央”赤道正中,而且是众多河流的“源头”;此外,它的形状还真象一个“大葫芦”。   当我们揭示了这些致关重要的事实之后,我们也就了解了“昆仑”的真正含意。古人所说的“昆丘”,其实就是泛指世界上的一切火山。然而,西王母国附近的“昆仑山”,那就是指“乞力马札罗火山”,以及附近的火山。因为火山和火山口是个巨大的圆轮,所以中国古人称它为“昆仑”。“昆”者,大也;“仑”者,圆也。同时,中国古人还把火山称为“环丘”和“员丘”。   恰恰这一点,《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得很清楚:“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说:“槐江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这就说明了,东非不仅有火山存在,并且还有正在熊熊燃烧的活火山存在。   然而,这是不是客观事实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东非地理书上看到,东非大裂谷一带确实存在许许多多火山和活火山,其中的尼拉贡戈和伦盖伊都是活火山。这一发现,也就进一步证实了,“聚窟洲”上的“昆仑山”,在埃塞俄比亚附近的事实。   (原图)   回复第504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13   (九)   当我们把谜案破解到此,如果学者们还不相信《海内十洲记》记载的“聚窟洲”,在埃塞俄比亚的话。那我就再请“聚窟洲”上生活的动植物来说话了。我们看到,生活在“聚窟洲”上的动植物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并且洲上还生长着反魂树。扣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却死香。”   这些动植物的名字,多般不是中国有的动植物的名字,也不是现在动植物学家取的名字,所以一般在字典里查找不到它们。这就使人们觉得,《海内十洲记》是部神话般的“天书”,难于理解。所以我们要认识这些动植物,只有到外国去找、去猜、去重新认识它们。   纵观这些动植物的名字,我们仿佛只认识“狮子”的名字,好象其它动植物的名字,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其实,这些动植物,我们都认识,只不过古人取的名称,和我们取的名称不一样,这才使我们生疏了。   我们都知道,“狮子”是一种生活在印度和东非两地的主要动物,也是动物中最凶残的霸主,所以月支国人称它为“神”,所以中国古人将它的名字排在第一位,这都是有道理的。   既然古人说,“聚窟洲”上排在第一位的动物之王,是“狮子”;那么,这个“聚窟洲”就应当在印度或东非。然而,人心总是多疑虑,恰恰印度离我国很近,其国又多石窟,难道这个“聚窟洲”在印度?   关于“聚窟洲”的地理位置问题,我们从“狮子”身上难于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证据。那么,我们对这个未解之谜,只能继续进行探索   (原图)   (原图)   回复第505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14   下面,我们接着来说“辟邪”。然而,中国古人说的“辟邪”是一种什么动物呢?我相信,没有几个人真正知道这种动物的原型是什么。   我打开电脑查悉,貔貅又名天禄、辟邪、百解,它一共有四个名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生着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还会飞行。   既然,这种动物有四个不同的名字,当然,这四个名字的前后排列可以随意调换。那么,我当然也可以把“辟邪”移到前面来,这就变成了:辟邪又名天禄、貔貅、百解。   但迄今为此,我们对“辟邪”还是了解不多,考古学家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另外在魏晋南北朝墓中亦常见用琥珀、蜜蜡和石料制作的辟邪,亦见一些魏晋南北朝陵墓前雕塑辟邪兽作镇墓用。   然而,尽管我们查到了“辟邪”的古代神名。但是,它在现实世界中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我们还是不知道。   对于这个问题,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辟邪”的原型,其实就是那种连狮子都要躲避三舍的重量级动物,它的真实名称就是“犀牛”。中国古人知道犀牛是陆生动物中最强壮的动物之一,所以多把它当作镇墓兽使用。   我们再从动物学角度来看它,犀牛是六千万年前就出现了的古老动物,进化到现在,世界上的犀牛有五个品种,它们是:非洲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   这也就是说,现在非洲和印度都有犀牛生活着。从这里来看,“聚窟洲”到底在印度?还是在非洲?这个问题还是无法确定。   这样一来,就逼得我们还要往下探索。   回复第506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15   下面,我们再来说“凿齿”,它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为了了解这种动物,我们翻开《辞海》一查,发现对它有多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   有人据《山海经》认为,“凿齿”就是与羿打仗的那个凿齿,而与羿打仗的当然是人。晋代郭璞解释说:“人,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汉代高诱解释说:“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现代民族学家认为:“凿齿”就是敲折、拔除、锯平、毁损牙齿的一种原始习俗。   我们回到《海内十洲记》中来看,那些把“凿齿”当人解释的,显然与“聚窟洲”上与狮子、犀牛为伍的“凿齿”不相干!这样看来,字典里也查不出这种动物的真实身份。那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反复琢磨了很久才发现,其实,它就是生活在东非大裂谷湖泊中成千成万的“火烈鸟”。古人见它的嘴象“凿子”一样而得名。如果你不信,请对照图片看一看,“火烈鸟”的嘴象不象“凿子”一样?   然而,今天的“火烈鸟”分布很广,它从地中海沿岸,东达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见于西印度群岛。这就是说,印度和非洲都有这种飞禽存在。   这样看来,我们想用“火烈鸟”来确定“聚窟洲”的地理位置,又没门了!这就逼得我们还要继续往下探索。   (原图)   (原图)   回复第507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16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长牙铜头铁额之兽”,它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关于这种动物的名字,我到字典里也没有查到。我相信,老师们恐怕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动物。但我有了一些研究经验,把它放到非洲动物中排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它就是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著名动物一一“大象”。   你若不信,请看看“大象”的照片,世界上还有那种动物的牙齿比它更长。我们看到,大公象的牙齿可以长到一米多长,如果动物比赛,看谁的牙齿长得长,那“大象”一定是冠军。你再看看“大象”的头,没有毛发,灰暗的古铜色,真有几分“铜头铁额”的味道。就凭这两点,我猜“长牙铜头铁额之兽”是“大象”,一定不错。   但问题研究到此,“聚窟洲”到底在印度?还是在非洲?这个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原图)   回复第508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17   这就逼得我们要继续研究“天鹿”问题了。然而,“天鹿”是一种什么动物呢?我打开电脑进行搜索,只看到人们说它是一种“灵兽”,一名天禄。其形似鹿而一角。为祥瑞之物。《宋书·符瑞志下》:“天鹿者,纯灵之兽也。无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备则至。”《艺文类聚》九十九引《瑞应图》:“天鹿者,纯善之兽也,道备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则见。”   而我们查到这些东西,对我们解谜有什么作用呢?显然,这些解释都对我们破解《海内十洲记》中的“天鹿”无助。   这样,我们还得回到文献中去。我们看到,月支[size=+0]使者曾对汉武帝说过:这种“猛兽所出,或生昆仑、或生玄圃、或生聚窟、或生天路。”而这里提到的“天路”,是与“昆仑、玄圃、聚窟”并例在一起的地名,这说明,它们相距不远。然而,我在前面证明了“昆仑”在东非。那么,这里的“天路”,也应当在东非。   因为东非高原平均在1500米一一3000米之间,地势比较平坦,所以中国古人称这里为“天路”。由于“天路”出产一种美丽善良的的大鹿,爱把头颈伸向天空求树叶为食,所以古人称它为“天鹿”。   然而,在非洲这个地方,爱把头颈伸向天空求食的鹿,是一种什么鹿呢?这个谜语就好猜了,它就是“长颈鹿”。“长颈鹿”是世界上个子长得最高的动物,也是以树叶为食的动物。它由于腿脚过长,饮水十分不便。所以它们要叉开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而且在喝水时十分容易受到狮子的攻击,所以群居的长颈鹿往往不会一起喝水。   问题研究到此,我们才看到,在一串动物之中,只有“长颈鹿”是唯一生活于非洲的特产,世界上其它国家都没有,印度也没有。由于这个物证的突然出现,这就使“聚窟洲”的“天平”一下就倒向了非洲。   (原图)   (原图)   (原图)   恰恰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寻找的最最重要的证据!按照一般的道理来说,“聚窟洲”的问题,论证到此就算解决了 。   回复第509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18   但古人还嫌不足,接着又写了一段关于“反魂树”的内容。这就是说,最后要确定“聚窟洲”在那里的问题,还要看这个重磅炸弹了。   月支使者说:“反魂树”,又称“却死香”;这种树木非常奇特,它不仅香气可以救人,并且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若“扣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   对于这些史料,我在研究了《山海经》之后,很久才弄明白,这里的“反魂树”,其实就是《山海经》记载的:“长寿树”和“不死树”的异名。同时,它也就是现代植物学家所称的:“波巴布树”。由于它还会结出一种猴子爱吃的条型水果,所以又称为:“猴面包树”。由于这种树木的寿命特长,可活四五千年,故得名:“长寿树”和“不死树”。   据查,猴面包树,属于木棉科植物,树干高不过20米左右,但胸径却可以达到15米以上,往往需要40个成年人拉手才能合抱。树冠直径可达50米以上。由于它看上去活像个大胖子,因此当地居民又称它为“大胖子树”、或“树中之象”。   由于热带草原气候终年炎热,并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干季降雨很少。猴面包树为了能够顺利度过旱季,在雨季它就拼命吸收水分,贮藏在肥大的树干里。它的木质部像多孔的海绵,里面可以贮藏大量的水分,在干旱时节,便成了人们理想的水源。它曾为很多在热带草原上旅行的人们提供了救命之水,解救了因干渴而生命垂危的旅行者,因此又被称为“生命之树”。到了干旱季节,这种树木贮藏的水分就会慢慢的蒸发掉,所以树干就会慢慢的“空虚”起来,这时人若“扣其树”,树中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如群牛吼”叫。   (原图)   (原图)   (原图)   回复第510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19   (原图)   (原图)   (原图)   回复第511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20   (原图)   (原图)   我们研究了上面一串动植物的名称,而真正需要的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它们究竟生活在那里。我们研究发现,“天鹿”和“反魂树”只分布于非洲,印度和世界其它地方都没有。   由于“天鹿”和“反魂树”,已证明是“长颈鹿”和“猴面包树”,又由于它们是非洲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独一无二的物种,所以“聚窟洲”上出产这两个物种,那就等于说:“聚窟洲”在非洲,不在印度。换言之,我们正确的释读了“长颈鹿”和“猴面包树”,就等于正确的解决了“聚窟洲”在非洲的地理问题。   这也就是说,独特的物种,在证史上,可以起到其它证据不能替代的作用。所以正确破译“天鹿”和“反魂树”之谜,是我们正确破解“聚窟洲”之谜的一个关键证据。我们把问题研究到这里,整个证据链条也就圆满了,整个研究工作,也就可以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   总之,通过上述比较研究,现在可以断定了,世界上同时具有以下特点的国家:即濒临海边,靠近火山,距离我国遥远,还有十二栋石窟;同时,还出产“狮子”、“犀牛”、“火烈鸟”、“长颈鹿”和“大象”,并且还生长“猴面包树”的地方,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完全符合这些条件,那就是埃塞俄比亚。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说,《海内十洲记》记载的“聚窟洲”,就是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古名之一。同时,我们还可以肯定的说,《海内十洲记》是一部记载世界历史地理的古籍,而非记载中国历史地理的古籍。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18 06:32: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是巨人在埃及写的金字塔文献》   作者:赵自强   我从长期研究世界上古历史的经验中发现,《广雅》、《帝王世纪》、《山海经》、《淮南子》和《河图括地象》都记载了一些相同的历史问题。即中国上古古帝早 就考察和测量过世界各地的情况,并且还知道地球是椭圆体。但是,我们却被《神话学》弄糊涂了,没有人敢于正视这些史料,更没有人把它当成历史去研究和证实。所以没有人全面研究过人类的上古历史,结果很多至关重要的史料都被当成神话抛弃了。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广雅·释地》云:“神农度四海内,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玉海》卷二引《帝王世纪》云:“ 自天地设辟,未有经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王天下,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这两段文献的意思是说,自从12000年前的世界大洪 水之后,人类重新开天辟地,那时是巨人的天下,没有国界限制,这种情况直到三皇五帝的上古都是如此。就说诸子所称的神农,他就曾是世界共主,他曾考察过世 界,测量过地球东西的长度是九十万里,南北长度是八十五万里。   但我们都知道,《地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一门现代科学,进入中国只有百年历史。我们过去都认为地球椭圆形是外国人发现的,现在可以推翻这一错误观点了,因为《广雅》和《帝王世纪》等古籍都记载了地球“东西长九十万里”,南北长度约短,只有“八十一万里”或“八十五万里”。请想一想,如果这不是经过实践的真 实记载,谁能比洋人更早知道地球东西长度比南北长度要长些呢?   回复第514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50   当历史走过了二千年之后,来到了夏朝,益又在《山海经》中记载说,伟大的夏禹和他的臣子竖亥、太章等人,象神农一样考察和测量过上古世界地理。并在埃及孟 菲斯写了一部以埃及为中心,以埃塞俄比亚和南美洲为亚心的世界历史地理古籍,这就是《山海经》。关于这一事实,《吴越春秋》说:“禹……遂周行天下,使益疏记之,名曰:《山海经》”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是历史事实呢?其实这一答案就记载在《山海经》中。据《中山经》记载说:“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受八千里”。从这里可以看到,除神农之外,夏 禹再次发现了地球椭圆形的事实,所以《中山经》说:地球直径“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地球东西比南北长两千里。《山海经·海外东经》又云:“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淮南子·地形训》又 云:“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太平御览》卷36引 《河图括地象》又云:“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同样,这段史 料也反映了古人发现了地球是椭圆形的事实。所以古人说,地球“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东西比南北长一千五百里。   我们将两个不同时代的长度单位比较一下就知道,神农时代的长度单位很小,所以古人说地球东西长度有“九十万里”,而夏禹时代的长度单位较大,所以古人说, 地球“东西二万八千里”;同理,神农时代测得地球南北长度是“八十一万里”,而夏禹时代测得地球南北长度是“两万六千里”。还有一段资料不知谁写的,他说 地球“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这个长度单位就更小了。可见,历朝历代的长度单位都不同,甚至变化很大。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首先废除各国的度量衡,统一用秦国的度量衡进行计算。   当我们读了这些非常重要的史料之后,就会发现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这就是文献记载古帝古人考察测量了全球,这究竟是神话?还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呢?原始古人有那么大的智慧和能力吗?事实上,很多历史学家碰到这种尖锐问题就打道回府。因为它直接和摩尔根在《古代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 出来的“蒙味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社会进化论”和“上古落后论”迎头相碰。   回复第515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51   (原图)   长期以来,我们根据“摩恩伟人”从“细石文化”研究所得结论认为:五六千年前的古人,还处在十分原始落后的氏族公社时代,古人还在用石器狩猎,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茹毛饮血,生存问题都难于保障,那里还有能力和本领去考察测量世界地理呢?那肯定是古人美丽的神话,绝不可能是事实!   由于我们长期被这种错误思想所熏陶,所以我们无不认为,上古古人都是蒙昧野蛮的低能儿。现在问题出来了。一方是古人,一方是今天的“伟人”,他们各执一辞。古人在众多古籍中记载说:神农、夏禹,以及他的臣子竖亥、太章,都是很聪明的古人,他们在神农时代和夏禹时代就测量和探索了世界各地,并知道地球是椭圆形的事实。然而,“摩恩伟人”则根据“细石文化”的研究认为:上古古人蒙昧、野蛮、落后,茹毛饮血,怕被猛兽吃掉,还住在树上呢。   而我们作为一个客观公正的裁判员,怎样才能科学的辨明古人说得对,还是现代“伟人”说得对呢?如果我们今天还不能实事求是的正确审判这一历史公案,那么我们不仅读不懂《山海经》,而且中国和世界上古历史问题也难于解决。   因为“巨人”的历史很少有学者认真而系统的研究过,所以我们不知力大无穷的“巨人”祖先在埃及建筑金字塔帝陵时,其实就象搭积木一样建造的。故《山海经》把金字塔称之为:“积石山”和“会稽山”。而这两个物名,其实非常准确的概括了金字塔由一块块巨石塔建起来的特征。   但由于物换星移,时过境迁,我们的先人早就远离了故乡的金字塔,这就使我们对上古历史多有不解,甚至连祖传的《山海经》也无法读懂,当然我们就更不知埃及金字塔是谁建筑的,几吨几十吨重的巨石,又是怎样搬上去的。   《海外北经》云:“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 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蛇身而青。不敢 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回复第516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52   《大荒北经》云:“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仭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山海经》中的这两段史料,其实是记载同一件事情的。这里的“共工”就是“大禹”的异名。“相柳”和“相繇”是指同一位诸侯。这里的“九”应当引伸为“大 ”,所以“九首”是暗喻一个“巨人头”,比九个小人头还大。“食于九山”,是说相柳这个诸侯,他吃方圆九山内的奉禄。“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这是说, 相柳这个巨人,体重就象坦克车,所过之处地就陷下去成为沟泽。请注意,这句话的意思多象《凉州异物志》所说的:“有大人生于北边,偃卧于野,其高如山,顿脚成谷,横身塞川”。由于相柳成天游逛,把建筑工地搞得一塌糊涂,所以禹一气之下把他杀了。没有办法,禹只好亲自来监工。由于工地多水,土质松软如泥,建一次倒一次,就这样反复建了三次,才建起他的金字塔帝陵。因为金字塔帝陵是由一层层的“平台”垒叠而成的,所以中国古人就称金字塔为“台”,或“共工台 ”、“轩辕台”、“众帝台”。然而,《山海经》里的“昆仑山”又处在那里呢?是不是我国西北的昆仑山呢?据我22年的研究经验知道,《山海经》记载的“昆 仑山”,其实就是指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你看啊,埃及金字塔不正好处于埃塞俄比亚的北面吗!然而,这个“柔利”又是指那里呢?其实,这个“柔利”就是今天“ 利比亚”的古名。事实上,埃及金字塔正好处在利比亚的东面。关于这一点,宫玉海先生说:“从‘昆仑之北,柔利之东’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在肯尼亚的北面,尼日利亚的东面,那正是埃塞俄比亚一带”。 “相柳者,蛇身而青”。这是说,相柳是个非洲黑人,他的身上纹有龙纹。因为“蛇”就是指小龙,这是中国诸侯和帝王享用的标志。而这里的“青”,就是指黑色。再说“台四方”,这里的“台”,就是指金字塔帝陵,“四方”就是金字塔的形状,而这些恰恰都与埃及金字塔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特征相吻合!   事实上,《五藏山经》记载的所谓之“山”,其实就是中国古帝在埃及所建的高大如山的金字塔帝陵的简称。这也就是说,《山海经》的主要性质和内容是记载中国古帝葬于埃及金字塔帝陵里的“葬经”。   为什么说,《山海经》是中国古帝的“葬经”呢?因为孟菲斯是黄帝战胜炎帝、蚩尤之后,直到夏末,这1500年的中国国都所在地,所以这一阶段的中国古帝死后都葬在孟菲斯对面的金字塔帝陵里。   然而人们又要问了,这一学说有何物为证呢?关于这一事实,其实《山海经·中山经》已经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文献说:“凡薄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 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婴以吉玉。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藻珪,瘗而不糈。藻珪者,藻玉也。其山形皆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回复第517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53   这段文献的意思是说,甘枣山、历儿山、渠猪山、葱聋山、诿山、脱扈山、金星山、泰威山、橿谷山、吴林山、牛首山、霍山、合谷山、阴山、鼓镫山,这十五座山 都是象“山”一样高大的帝陵,并且都是建在一条直线上的,它们绵延了六千六百七十里(当然这里的“里”,远远小于今天的“里”)。而在这些帝陵中,最大最值得纪念的一座帝陵叫“历儿山”,古人并且特别作了提示,“历儿,冢也”。而“冢”是什么意思呢?《辞海》对“冢”有三种解释:隆起的坟墓。 山顶。大。所以“冢”的古意,就是指高大隆起的帝陵和大臣们的坟墓。而后帝为了祭祀先帝,在“历儿山”下后帝所用的祭品是牛、羊、猪三牲, 胸前还要悬挂用吉玉雕制的古帝圣像,这就象文革期间中国人都挂毛主席像章的意义是一样的。而祭祀其它十三座帝陵,用一只羊和糈米就可以了,但胸前要挂用藻 玉雕制的帝像。而这段文献最宝贵的地方是:“方其下而锐其上”这七个字。因为这句话十分准确的概括和说明了这十五座所谓之“山”,都是下面四方,上面尖锥的形状。而这种“山”的特征,不正是埃及金字塔的特征吗?这段文献最后还说,古人在这些金字塔帝陵中间都穿了很多铁棍之类,以悬挂金铃。这恐怕就是中国高 塔悬铃的文化源头了。   当我们明白了这段文献的重要意义之后,才会醒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山海经·海内西经》、《西次三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尚书·禹贡》、《穆 天子传》、《吕氏春秋·求人》、《庄子》、《洛水》、《尚书璇玑钤》、《文耀钩》、《史记·夏本纪》、《淮南子·地形篇》、《海内十洲记》、《水经注·河 水》、《山海经图赞》、《凉州异物志》等十几部古典文献中喋喋不休,反反复复的强调禹建的陵墓叫:“积石山”!原来这是教导中国人千万不要忘记夏朝,千万不要忘记祖先,千万不要忘记故乡啊!因而这种思古之幽情,就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传承着!在中华儿女血液里流淌着!直到千秋万代!   所以“积石山”,这个名字,同时,又被古埃及人写成“吉萨”,被古巴比伦人写成“基什”。而我们只要把它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一下,就会看到,“积石” 一“吉萨”一“基什”,从语言学和训诂学上很容易发现,原来都是一脉相承的音译关系。   回复第518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53   我在研究《山海经》、《诗经》时还发现,这两部古籍都记载了禹的另一个名称。这就是:“武夫”。然而,古人为什么又称“禹”为“武夫”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指禹凶狠残暴之意。然而,这有什么根据呢?我举几个例子为证吧。据《山海 经·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关 于这段史料,宫玉海先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巧涂之山’正是苏丹的喀土穆…… ‘青水穷焉’,正是青尼罗河到了这个地方……‘云雨之山’,在喀土穆附近的……埃塞俄比亚”。这段解释太精彩了!然而,古人为什么称埃塞俄比亚为 “云雨之山”呢?这是因为该国是非洲大陆最多云雨之地而得名。《山海经·大荒西经》又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两黄兽守之。 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这里的“共工国山”,又是指那里呢?其实,它就是埃塞俄比亚的古名之一。因为这里的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就是指横穿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大裂谷。因早年这里曾有许多火山喷发,使高原“壮开”了一条巨大裂谷,裂谷把火山一分为二,所以古人称它“不周山”。而这种地形地貌,世界上“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黄伯宁先生发现了这个事实,他说:“‘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即裂开来的山。山峰或山脉断裂必然形成一条狭谷,在这一地区恰恰有一裂谷——东非大裂谷”。宫玉海先生也说:“这个‘不周山’不在中国西部,而在非洲北部,那就是东非大裂谷。这条裂谷向南伸展很远,正属于‘有山而不合’这一特征”。“有水曰寒暑之水”,这是因为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地处“东非屋脊”的两边,埃塞俄比亚的气候因较凉爽,所以河水较“寒”;而索马里是世界上最最炎热的地方,所以河水较“热”,甚至河流在半路上就被蒸发掉了,成了内流河。“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这就进一步作了解释。这是说,处在东非高原西面的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国家,所以这里的山很湿润;相反,处在东非高原 东面的索马里是非洲大陆年降水量最少的国家,所以这里有大片的热带沙漠。而“幕”就是“漠”的同音假字,可以替代换用。所以说,这段文献与埃塞俄比亚周边的山川地理完全吻合!   关于禹征共工的事实,《荀子·成相篇》亦云:“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书·大禹谟》云:“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咸听朕命……奉辞伐罪”。《墨子闲诂》辑《随巢子佚文》云:“昔三苗大乱,天命殛之……禹乃克三苗”。《吕氏春秋·召 类》云:“禹攻曹、魏、屈、骜、有扈”。除此之外,还有我们在前面已研究了的禹杀防风氏和禹杀相柳氏。   而禹的这些征战和杀戮都是他在埃及做的事情。据这些史实,古人认为禹是凶残的“武夫”。因而招致了古人的极大憎恨,所以给他取了这个“武夫”的名称。而禹的这个异名,中国人很少研究,也很少有人知道。事实上,我们如果把他和埃及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很 容易就会发现“武夫”其实就是埃及人惯称的:“胡夫”。我们从语言学和训诂学上看到,“胡夫”就是“武夫”的音训,或标准音译!这一重要史实的被发现,也 就彻底把禹建的“积石山”,即“胡夫”建的大金字塔的历史秘密给揭穿了!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18 06:55: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注:(因硬件原因缺图,阅读不便处请宗亲观赏原著)   
          (原图)   “大羽扇”文化的原始含意,述说了怎样-段历史变迁呢?想毕,经过前面一系列的比较考证之后,大家都能猜想到一二了。   因为,埃及是地处炎热的撒哈拉沙漠中的-个国家,这里长年干早酷热,一年四季的气温都在摄氏20度之上,而最炎热的时候,是中午时分,太阳直射在地上,这时室内的温度可以达到摄氏35-40度,最炎热的记录是摄氏55度。而在沙漠中的室外温度,最高达到过摄氏70多度,如果把鸡蛋放在沙石上烘烤,不要40分钟就可以烤熟。   由于埃及法老每天都生活在这种炎热的气候之中,环境逼迫,所以法老每天都按排几名侍者,在其身后用“大羽扇”为其扇风纳凉。可见,“大羽扇”是埃及法老一件必备的纳凉工具。而生活正是艺术的源泉,古代埃及艺人,就把法老与“大羽扇”的关系描述和雕刻了下来,所以,在很多埃及早王朝的文物和壁画上,都雕刻了侍者持大羽扇站在法老身后的形像。   但是,后来中国国都因战争曾几经迁移,逐步从炎热的埃及迁到了温带地区的中国。然而,古帝在迁都之后,还是走到那里把它带到那里,尽管两地的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古帝还是“习惯性”的继承着这一黄帝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使这种传统的纳凉工具流传至今。   我们都知道,在现在的中国,既使是夏天,气温也没有埃及秋天那么炎热,而冬春两季,几乎就用不着“大羽扇”了。这样看来,中国古代宫女站在皇帝身后手举“大羽扇”的传统制度,实际上,在很多时间里,仅仅是一种无为的罢设,或装饰品,因为“大羽扇”取风纳凉的作用,早已丢失了许多。但是,这一祖传的值得尊重和纪念的,黄帝时代传承下来的宫庭文化遗产,却在中国代代相传,一直沿用了几千年,直到明清时代才逐渐消失。   而极其遗憾的是,中国考古学家却在中国先秦墓葬中,以及后来的其它文化遗址中,从来也未发现过一件这样的历史文物可以证明,这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相反的是,中国这种独有的“宫庭大羽扇文化”早就广泛的雕刻在《纳尔迈权标头》和其它埃及文物上。   这也就是说,我们从埃及《纳尔迈权标头》上,再次看到了中国独有的“宫庭大羽扇文化”之根在埃及,它也是5100年前黄帝时代的产物!换言之,“埃及大羽扇文化”,确凿的证明了“中埃”两国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同祖文化。   由于,“埃及大羽扇文化”起源于5100年前,而中国的“大羽扇文化”相对较晚,我们从时间上看到,中国“宫庭大羽扇文化”,确实是从埃及发源、演变,再随战争的人流从埃及带过来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埃及法老的“大羽扇”文化,为我们证明中国宫庭“大羽扇”文化起源于埃及的事实,又留下了一件不可低毁的确凿物证。这可以算是,“中埃”两国历史文化,第八个完全吻合的地方。   (原图)   回复第521楼   首页-导航微博[注册/登录] 论坛-煮酒论史-主帖 只看楼主.最新回帖.去底部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7:59   最起码的认识,史前的世界是没有所谓疆域限制的,因为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世界上除了古埃及、巴比伦等大国外还没有明确的国家,更没有所谓的疆域限制。人类自由迁徙,文化自由传播。中国这块土地,相对于美索、埃及这些古老文明来说,还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处女地.   中国这块土地上,不管是文化还是文明都要比美索、埃及晚上几千年。无疑是一块后开发的土地。文化方面,美索12000年前就已有了成型的石刻艺术,古埃及史前文明中发现的1万年以上的物件也不再少数,古埃及成型的文字,5500年前就有了。古埃及的历史,更是具体记载到公元前3100年的重大事件   埃及金字塔更是在4800年前就已经建好了。根据胡夫金字塔的工程量,至少要动用40-50万工人和上百万的后勤支持人力,这都是同时期的中国所不具备的   回复第522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8:05   (原图)   回复第523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8:10   中国不产狮子,可为什么中国人都爱在大门口摆一对狮子:   (原图)   回复第524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8:11   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有狮子的立体形象。   周朝时期已经有了狮子的立体造型,这些造型是哪来的?   关于“狮子”的名称,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称谓。如:“狻猊”、“辟邪”、“天禄”等,也有学者认为:狮子在商周之际称“驺吾(驺虞)”,到周代则称为“狻猊”、“尊耳”等。至于“师子(狮子)”一名,则是在西汉才慢慢流行开来。【[1]】   我国许多古文献中都有关于狮子的不同称谓,以及如何引入我国的记载。如:   《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郭璞注:“《六韬》云:‘纣囚文王,闳夭之徒诣林氏国求得此兽献之,纣大悦,乃释之。’《周书》曰:‘夹林酋耳,酋耳若虎,尾参于身,食虎豹。’《大传》谓之侄兽。‘吾’宜作‘虞’也。”【[2]】   《逸周书·王会》:“史林以尊耳,尊耳者身若虎豹,尾长三尺其身,食虎豹。”【[3]】   《穆天子传》卷一:“狻猊□野马走五百里。”郭璞注:“狻猊,师(狮)子,亦食虎豹。”【[4]】   《尔雅·释兽》:“狻麑如虦猫,食虎豹。(虦猫是浅毛虎)[疏]:即狮子也,出西域。”【[5]】   唐代高僧慧琳提到:“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晚清学者文廷式论证更详:“狻猊即狮子,非中国兽也。   尼罗河一代是狮子的老家,古埃及人的习俗就是把狮子作为圣兽镇在大门口和金字塔旁边辟邪(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   中国产老虎不产狮子,中国人舍本地老虎而取自己不产的狮子,而且用途和古埃及人是一模一样的。   由此证明:   1、狮文化是外来的。(谁也否认不了)   2、周朝就和古埃及有联系。(很难否认)   比比看   (原图)   回复第525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8:13   (原图)   回复第526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8:24   顶   回复第527楼    作者:蝶舞非飞2012 2013-10-22 18:30   古埃及与华夏文明起源http://tieba.baidu.com/p/2655854454?pn=11   回复第528楼    作者:沙漠修士 2013-10-22 19:40   根据《圣经》启示:   大洪水淹没全球后,挪亚的三个儿子:   1.大儿子-闪:以色列和阿拉伯的先祖   2.二儿子-雅弗:欧美人、伊朗人、印度人(前三种姓)先祖   3.小儿子-含:含的大儿子-古实-黑人先祖,二儿子-麦西(又叫埃及),三儿子-弗(地中海白种人种的先祖),含的小儿子-迦南(已灭绝,属白种人)   含的二儿子麦西(又叫埃及),必是黄种人先祖,特征象形文字。   回复第529楼    作者:深圳三年半 2013-10-23 09:31   中国人是古埃及人后代 迅读网#^整[}理*]版   http://www.xunread.com/go.php?id=09bde95c-58e6-4213-8945-64ffcf63e66f   .   [来自手机网页版]   回复第530楼    作者:swtlin 2013-10-23 10:16   楼主的假设,起初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静下心来想想,雅利安人既然可以迁徙到印度,那么古埃及人也可以迁徙到中原。上古时代的民族和国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夏人、商人、周人也是截然不同的部落集合。而且,古代的地貌和现代千差万别,现代的沙漠在古代也可能是一片水草丰茂的绿洲。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皆有可能。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真相时常被掩盖,我们这些爱好历史的网友能聚在一起,就是希望在若干混杂着真相和谎言的文字与古物之中获得真相。希望各位跟帖的网友多些宽容,允许假设。当然,我们不是朝鲜棒子,不能信口开河,抛开狭隘的民族主义,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最终的结论还是要以确实的证据来支持。   希望楼主能拿出更多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楼主的探索精神。   回复第531楼    作者:中秋重九 2013-10-23 13:40   lz多年如一日的用似是而非的牵强证据来为自己寻找埃及祖宗,精神可嘉。   还有些成天说什么中国夏商周历史不被承认的到处上蹿下跳。似乎古埃及史和西方史有什么确凿证据似的。谁先把古埃及年表问题说清楚,在跟我讨论其他的。   古埃及的任何年表均以曼涅托的划分为基础。曼涅托据说是公元前四世纪一位埃及祭司,写了一个埃及的国王列表,分为30个王朝,至于曼涅托为什么要这么划分,无人说得清楚。   曼涅托的《埃及史》按照西方史惯例,失传了。这部著作最早出现在约瑟夫斯(公元70年)著作的摘要中。摘要经删节后,收入基督教计时员尤西比厄斯和乔治修士的书中。后来记录者又加了一个王朝,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31个王朝的由来。   尤西比厄斯对统治时限经常做出不同的解释,统治年表和每位统治者的总年数也不可靠。只有几个王朝的国王总数是完整的。记录也缺少其他原始材料的佐证。   其他王表的古代证据主要来以下:   巴勒莫石碑是和罗塞塔石碑齐名的古埃及历史文物。可惜和盛名不符,石碑断片不全,即使完整,也只记录了前五个王朝的事件。   都灵王表保存在意大利都灵古埃及博物馆中,只有残片流传下来,以僧侣体写在草纸上。留下了80多个皇家名字。   阿比多斯王表和卡纳克王表分别在两座神庙的墙壁上发现,分别包含了76位和61位皇家名字。顺序和前面有出入,残缺不全。另外有一种可能,第十二王朝末,很多国王分裂出去,建立自己的王朝。第十三王朝有60位国王在底比斯统治,第十四王朝,有同时代76位国王在舍伊斯进行统治。两座神庙的王表也可能是他们的记载。   这就是古埃及年表的全部历史根据,按照你们多中国历史的标准,可信吗?能够承认吗?   回复第532楼    作者:涨破8000点 2013-10-25 21:49   炎黄之战与古埃及南北之战,山海经中的世界   炎黄之战   与古埃及南北之战   时间上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完全就是一回事。。   炎黄之战不是一个传说   他就是古埃及发生的南北之战。。   不然中国就不会没有遗迹和考古的发现   回复第533楼    作者:涨破8000点 2013-10-25 21:49   在商朝迁入中国之前的中国先民,山海经中的世界   在商朝迁入中国之前,   中国就是商朝的一个属国   早在炎黄时代,   中国就已经有炎黄的子孙迁入中国了。   据山海经记载   在商朝之前的中国有几个比较大的部族   一个是后稷   后是尊称,有王的意思,   和后羿的后字是一个意思。。   后稷在中国的地位很高,   因为他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王。。   后稷是黄帝的子孙。。。   后稷的国土建在黄河的中上游,   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都喜欢在中上游,,   后来才逐渐往下游迁移。。   古埃及也是一样,,   后稷国一直是中国的主流,   后来这个族群出一个牛逼的人物,那就是应龙。。   应龙也是黄帝的臣子   他斩杀了西方的夸父和南方的蚩尤   应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应龙族他一直统治着中原地区   直到商朝迁都进入中国。   就是在周朝,应龙一族也是响当当的牛逼大族   应龙部落是有考证的。   在山西和陕西出土了很多的文物的。。   还有一个就是渤海湾的燕国了。。。   这个国家也是黄帝的后人。。   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这里是古埃及大帝颛顼生长埋葬的地方,,   也是黄帝的一个部族。   这是一个部族,包括山东,河北,辽宁,朝鲜,日本。   不过这里一直没出什么人才。。   好像。。没有黄河流域的后稷部落牛逼   另一个就是氐族   这个族是炎帝的子孙   最初建国在四川   也就是长江的中上游   曰巴国。后来称氐族,姜姓   后面的羌族,苗族,犬戎族,都是氐族的后人。。   历史上有三星堆文明为证,,   氐族有个牛逼的人物   那就是蚩尤。。。   后来被应龙所杀。。民族被黄帝部族所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而不愿意屈服的部族   就变成了南方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   这就是在中国真正发生过的战事。。   应龙与蚩尤大战   应龙代表着黄帝,,   而真正的黄帝却远在古埃及。。这才是山海经里世界。。   这才是山海经的真实记载   山海经里只有应龙大战蚩尤,而不是黄帝大战蚩尤。。   还有一个就是西方的夸父   也被应龙所杀。   这个夸父族应该就是匈奴部族了。。   这个山海经里记载的不多。。   另一个就是北齐之国   鲜卑族   也是一个大族   不过他们的出处山海经里没有记载。。   再一个就是毛民之国。。   老毛子。。   纯白的野人。。。   在北美,北亚,北欧   到处都是啦。。   一直都是野人。。   只是近500年牛逼的不得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回复第534楼    作者:涨破8000点 2013-10-25 21:50   重写人类古文明史,山海经中的世界   在商朝之前   无疑的是,   古埃及是世界的中心。   古中国是古埃及的一个属国。   很多的古埃及部族迁往全世界,包括中国。   古中国跟古埃及不仅关系密切。。   很多古埃及的皇帝来自中国。   同时还有很多古埃及的黄帝也葬在中国   其中我们熟悉的有   帝颛顼,帝丹,尧,舜   帝丹,尧,舜   好像是在失去了帝位以后被流放过来的。。   不然也不会葬在湖南这些个山沟沟里。   帝颛顼是少昊养大的   少昊还是皇帝的长子呢。。   也被流放到了中国这边来。。   那时的中国确实不咋的。。   流放之地。。   直到商朝中央政府的迁入。。   商朝早期打败夏朝即古埃及后   迁都到了古巴比仑,也就是商朝这个部族的发源地   商朝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仑迁都到中国   主要受近于外族的入侵。   在商朝部族和中央政府迁入到中国以后   古埃及与古巴化逐渐被外族入侵   被野蛮民族入侵后的古埃及以及古巴比化已经不是当年的古埃及与巴比仑了。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不是一句空话   古埃及,古巴比仑,古中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文明。   中国就是这个人类古文明的传承   在商朝迁入中国之前,   中国已经有本地强大的后稷部落,巴蜀,燕国等本地部族   他们早在炎黄时期就已经迁移到了中国   在商朝中央政府迁入中国的时候   同时迁入的还有夏商的部族,这些部族迁入中国后   主要建国在黄河的中下游。。   世界的古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的历史。。   这段历史之所以被尘封   就如同台湾被本地居民所融合的国民党一样   一百年后   台湾就是台湾,谁还记得国民党哟。。。   才五十年,国民党那段历史就开始被尘封了,   当台湾繁荣昌盛后。就是一种新的台湾文明,形成台湾独立的民族。。   现在的这种呼声强烈的很啊。。   世界的古文明史   是黄种人的古文明史   被入侵后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   成了白种人和黑种人和黄种人种族大融合的乐土   黑种人和白种人的产生   估计不是炎黄的子孙,   这是两个独立的种族,   而古代的黑人和白人是没有作为的。。   受黄种人的统治   很多迁移出去的黄种人的部族和白人及黑人的种族融合。   形成了匈奴,日耳曼,法兰西都有黄种人的血统。。。   阿拉伯人,犹太人不仅都有黑种人的基因,是黑白黄的大杂会。。   纯黄种人在中国   纯白种人在西欧   纯黑种人在南非   人类的现代文明,都传承于古埃及中国先民。   种族大融合是一种趋势   纯种人也不一定好。。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还是黑白黄大杂会的犹太人   纯种人都固执。。   从古埃及到古巴比仑再到中国   中国先民把人类古文明从古一直传承到今   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什么时候可以再次辉煌????   几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   是黑人还是白人呢??????   或者是古埃及人的祖先????   世界的文明来自一个地方   世界的哲学都是一个道理   说见谈道论德之道德经的研究   回复第535楼    作者:pyejinly 2013-11-09 14:31   好帖子,M一下   回复第536楼    作者:寂寞小天神 2013-11-29 20:06   @幻想的世界也很美 92楼 2011-12-10 03:53:59   历史 中的古埃及人是黑色人种怎么就会在短短的不到一千年的时间进化成黄种人种?进化得这么快长见识   -----------------------------   不好意思啊,古埃及人是黄色人种,你可以查查。   回复第537楼    作者:弓太宰 2013-11-29 22:48   推理很惊人,也很合理。最近我刚回复了一个推测苏美尔人东迁建立华夏文明的帖子……其实楼主的分析更有道理。   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肯定是“土生土长”的,有种“生来高贵”的优越感,不想和任何一点“外来文明”有关联。我感觉与山海经中提到的很多奇形怪状的动物,很可能就是非洲或者西亚的动物的异化,神话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静止不动的,古代先民的迁徙跨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回复第538楼    作者:弓太宰 2013-11-29 22:57   作者:大战九天玄女 时间:2011-12-09 23:46:59   黄种人起源与亚洲,即便是人类也不一定起源于非洲。西方几大古文明 ,都是华夏人从中原迁徙过去建立的。 那些认为中华民族是外来种族迁徙的观点是近代西方中心论的结果,而不是事实。中国人的祖先写《山海经》的时候,西方人的祖先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这样爱国爱得热血沸腾……中国领先于世界(欧洲)也就是从汉代到明代这段时间,而且仅仅限于日耳曼族群,罗马人和希腊人的文明丝毫不逊色于中华文明。而当西亚、北非出现埃及、巴比伦、赫悌、亚述等这些大帝国的时候,中国这片土地上,真的只有一些小部落而已。我们是伟大的民族,但绝没有伟大到“西方几大古文明 ,都是华夏人从中原迁徙过去建立的”的这种地步。吓到我了。   回复第539楼    作者:弓太宰 2013-11-29 23:13   我在想,华夏文明之于古埃及文明,是不是就像日本文明之于华夏文明?   回复第540楼    作者:chanhwe 2013-11-30 00:37   mark   [来自Android手机客户端]   回复第541楼   首页-导航微博[注册/登录] 论坛-煮酒论史-主帖 只看楼主.最新回帖.去底部    作者:平凡一粒子 2013-11-30 12:21   昆仑山究竟在哪里,古地图标明在埃及,古籍也多有记载   华夏上古先祖是蚩尤大帝,黄帝是埃及法老侵略中国,汉儒美化邪魔埃及黄帝欺世两千年   中国蚩尤文明是一个远远比埃及黄帝发达的文明   汉朝又来自埃及,是中国的敌人,汉朝灭亡了上古华夏文明,是异族掌控的政权   汉朝时期,埃及金字塔奴役社会完全被移植到了中国   来自埃及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盘古抽换了中国人的上古神学体系。   来自埃及的黄帝抽换了中国人的祖先蚩尤,而且禁止骂黄帝,大焚书。   来自埃及的严酷儒教等级尊卑制度,替换了逍遥平等   来自埃及的全国专制的郡县制 替换了分封制,   来自埃及的金字塔替换了传统的葬法,而且还都是猎户座三星的排列方式。   汉朝持续几百年大焚书篡改书,致使上古中国文明几乎完全灭亡……   史记汉书完全在骗人!详细考证请见《天仙觉世录》前几部)   我们汉人常常奇怪的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是蛇人的后代,为什么要拜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为祖先?   是啊,而且,汉朝以前从来从来不拜任何人首蛇身的东西为祖先,从汉朝才开始出现了伏羲女娲盘古信仰,在那之前所有残存古籍中,伏羲跟女娲都根本没有并提过。   为什么汉朝要把我们污蔑为蛇人的后代?它还设计了什么阴谋?   其实,秦汉祖籍都是埃及,是埃及来的侵略者,他们的墓葬都是金字塔。   中国人对上古历史已经几近失忆了,残存的也模糊不清矛盾重重。   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汉朝持续几百年焚书,篡改书,致使中国上古史完全断代模糊不清,又阴险的把责任推给秦始皇,秦朝总共才十几年,十年文化大革命,人们没有对以前失忆。   秦汉以后,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巨大变化。中国社会变成了古埃及社会的翻版   回复第542楼    作者:平凡一粒子 2013-11-30 12:25   法老=皇帝,是最高祭司,是埃及最高阿蒙神之子(中国叫天子),见了法老要行跪拜大礼(跪拜的姿势都和中国一样)   秦汉时期,正好是埃及 灭亡的时期,我们却惊异的发现,埃及没有亡,而是到中国来了!   给中国带来了同样的蛇崇拜,同样的儒教礼仪,皇帝专制制度,郡县制替换了分封制。   汉朝皇帝金字塔连线为何指向埃及胡夫金字塔?   回复第543楼    作者:体用不二 2014-01-07 11:05   古埃及人有用头顶东西的习俗,但华夏族人从无此习俗。从服装上来说,古埃及人的服装与中国任何时代的服装都很不相同。从语言上来说,古埃及语与华夏族语相差太远。   回复第544楼    作者:fwgg 2014-01-07 14:19   回复第33楼(作者称呼而已 于 2011-10-22 00:16)   第一任埃及驻华大使,拉杰布与中国情谊笃深。出使中国期间,有一次走出北京到外省去参观。在一个偏僻的……   ==========   蔡伦本来就是改进了造纸术,降低当时造纸成本,并不是发明了造纸术。   [来自手机网页版]   回复第545楼    作者:晕撒2013 2014-01-07 14:21   佳期如梦佳人有约!群号:297615356   回复第546楼    作者:fwgg 2014-01-07 14:54   回复第48楼(作者m1engk1e 于 2011-10-22 10:10)   楼主的另一个帖子里我看到有不少人骂楼主的,   无非就是给中国人另外认了一个祖宗让不少人接受不了……   ==========   就像新加坡的李家政权,明明是中国人,就是不承认,硬拉英国人做爹。   [来自手机网页版]   回复第547楼    作者:fwgg 2014-01-07 15:19   回复第105楼(作者sarevok888 于 2012-01-09 16:47)   lz考据翔实,尤其是象形文字的类比更是说服力强大。请问lz有整理好的word文档否,可以上传到百……   ==========   楼主所有的证据只有地理和文字,   我们国内出土的五千年前至七千年前的陶器及相关的考古发现如何解释?   国内大批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何解释?   从埃及带过来的?如果事实如此,埃及也应该有此类考古实物,但事实没有。   还有什么医术医书,中医有针灸,我国出土了五千年前的石制针灸用针,就在我们当地博物馆,埃及有此发现吗?   [来自手机网页版]   回复第548楼    作者:fwgg 2014-01-07 15:43   回复第327楼(作者呵护天使B 于 2013-05-25 17:24)   上古时期,原始社会,没有农业,没有定居的概念,人民 女性逐水草花果而居、男子逐野兽而四处奔波迁移……   ==========   红军长征2万5千里是四路红军行军的总里程,不是一路人马单程走的里程。   [来自手机网页版]   回复第549楼    作者:abc84512327 2014-01-13 07:52   @称呼而已 2012-01-0917:35:22   至此,所谓“华夏”的意思也清楚了:华是一种祭祀时使用的植物,它的原形是埃及莎草古埃及人拿它祭祀并把它的形象作为国家的国徽。而周朝人完全继承了古埃及的传统,在中国江淮一带找到了一种相似的菁茅来代替它,同时也继承古埃及的传统把这种植物的形象作为中国的国徽。而夏,就是古埃及人对自己民族的称呼。“华夏”二字,华代表了中国的国徽(芔),一个代表了中国人的民族(夏族,有一些少数民族直接称呼汉族………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9 00:41: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明西来说:
             “文明”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每个流派不一样,但 是基本有这样的条件,同时有这几个因素可以称之为文明时期:第一要有文字,不是简单的符号,要有成句成章的东西才是文字,甲骨文就是文字,之前没有文字。
          光这一条就把中国文明限制到殷墟这个时期(3300年),其它几个是国家的产生、复杂的行政管理机构、王朝、金属冶炼技术,这些东西必须有共同存在的时候 才是文明,没有这几个东西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明”。
          西亚、古埃及的这些条件全部都比中国早一两千年,每一项很均匀的,这个是公认的,即便 是我们国内的学者也公认这些条件。
       我们的学者想把我们狭义上的文明提至四千年到“夏”这个朝代,但至今我们没有找到夏朝的王城、文字、大规模金属冶炼,所 以西方还不承认这一块,西方只承认商朝的中晚期。
  “西来说”属于历史范畴……

点评

转:“中国史学中的夏王朝” 夏王朝-君主世系简要   夏王朝是上古帝王黄帝的第四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尧帝时水官鲧的儿子禹建立的。夏王朝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第一个有完整帝王世系记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5 02:30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9 01:29: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丞相制度起源于古埃及,从周朝开始被移植到了中国,而为什么丞相这个职务又叫做“宰相”呢?这也要从古埃及文字中找答案。宰,这个字,在古埃及文字中的意思是最高法官,它是一个窗帘下面一条狗(阿努比斯),汉字完全复制了这个字。丞这个字就是一只鸭子,就是维西尔意思是辅佐。

点评

转:“古时的太阳崇拜” 近年来,楚辞《天问》里“鸱龟曳衔,鲧何听焉”的句子被解释成太阳神的传说。 据称,鸱代表太阳,背负着鸱的乌龟担负着夜间运载太阳的任务。奇怪的是,被最为这种新发明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9 01:37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9 01:37: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9 01:29 转:   丞相制度起源于古埃及,从周朝开始被移植到了中国,而为什么丞相这个职务又叫做“宰相”呢?这也 ...

转:“古时的太阳崇拜”
         近年来,楚辞《天问》里“鸱龟曳衔,鲧何听焉”的句子被解释成太阳神的传说。
          据称,鸱代表太阳,背负着鸱的乌龟担负着夜间运载太阳的任务。奇怪的是,被最为这种新发明的传说的依据的鸱龟曳衔图根本就没有太阳的形像与之联系,不符合东西方各古文明已知的太阳神图解的基本规律。
    比如说,马王堆帛画里的太阳图像仅仅出现在天国部分 (画的右上方),而背负着猫头鹰的乌龟则出现在人间和冥间的交界附近 (画的中下方),与太阳形像无涉。在这种情况下,把乌龟身上的猫头鹰硬说成太阳神本身未免过于牵强附会。
        再者,古代太阳神总是运动速度快的动物,如埃及的猎鹰、北欧和印度的马、中国华夏民族的金乌,而不会是比老牛拉破车还要慢的乌龟;要是那样的话,太阳如何在半天之内完成漫长的旅程,从西方回到东方呢?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鸱龟曳衔”如果与太阳神发生任何关系的话,就绝对不可能与负责治水的鲧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从来就没有人认为鲧与太阳神有任何牵连。
     由此可见,《天问》里“鸱龟曳衔”只能被解释成鸱龟衔木曳石,助鲧治水 (一说取土造陆),因而引发了屈原关于“鲧何听焉”的质疑。这里,真正的难点是“鸱龟”究竟是指什么?
          有人认为是指龟、蛇,有人提出是指龟和猫头鹰。有趣的是,两者均可以从汉代造型艺术中找到“证据”,而支持一种假设的人对于反证往往三箴其口。后来,还有人认为“鸱龟”是指鵜鶘和乌龟。

        本人认为鸱龟很有可能代表了上古华夏部落的图腾,而鲧大概是把治水的任务委托给了有关部落的酋长。屈原这两句诗的原意在历史上有过许多解释和争议,而且这种争议肯定还要长期继续下去。本人不拟在此对于这些相互矛盾的解释一一详述,但无论如何都是与太阳神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华夏上古太阳神传说的真正记载在楚辞《九歌》的东君篇(1)。这是一篇专门描写太阳神的诗歌,其中值得注意的句子是:“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至于这里,太阳神乘的是马车或者龙车,根本没有提到鸱、龟之类。太阳神究竟乘的是马车还者龙车,看来是两个不相容的叙述。由同一个诗人的作品之间,甚至在同一篇诗歌的不同句子之间出现明显的不相容是少见的。 楚辞里的疑问是不可能通过后战国时代的资料的研究来解决的。
          无论是《礼记》还是汉代造型艺术都不会让我们更加接近楚辞里的传说的源头,因为前者很有可能是后者的衍生品。
           由于先秦资料存留下来的如麟毛凤角般地稀罕,我们不应该把研究的对象局限于中国文化圈内。事实上,太阳神作为各古文明的共同要素,很有可能有着共同的起源。
     在欧亚非大陆的古文明中,古埃及可谓太阳神之国。Bubastis的太阳神称为Bast,猫形;Edfu的太阳神称为Horus,猎鹰形;Heliopolis的太阳神称为Ra,人身鹰面;Waset (Thebes) 的太阳神称为Amun,人形;下埃及的Mahes也是个太阳神,狮形。
       自从前王朝时期,埃及王就被称为Horus,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在Edfu附近的Hierakonpolis这一事实;迁都Mennefer (Memphis) 之后,Heliopolis的教士们便将自己的太阳神Ra尊为正统;到了中王朝,Thebes的Amun就与Ra整合而成为Amun-Ra。随着时间的流逝,形形色色的太阳神们逐渐融合为一体。
         在西亚,最著名的太阳神是两河领域的Utu。他同时也是个农业神,老家是举世闻名的Ur,父母分别是Nanna和Ningal。
  太阳神Ra在夜间乘船从地下的冥间自西向东航行并最终到达日出之地……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4-25 02:30: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9 00:41 中国文明西来说: “文明”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每个流派不一样,但 是基本有这样的条件,同时有 ...

转:“中国史学中的夏王朝”
           夏王朝-君主世系简要 
 夏王朝是上古帝王黄帝的第四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尧帝时水官鲧的儿子禹建立的。夏王朝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第一个有完整帝王世系记录的奴隶制国家,禹是原始社会末期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禹姓姒,名文命,号高密,公元前2242(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166年)农历6月6日出生在今四川省绵阳北川县禹里羌族自治乡境内的九龙山(石纽山)禹穴沟侉儿坪。母亲是有莘氏(今山东曹县)之女女嬉。
  据文献《中国姓氏起源》记载:黄帝七十七年(公元前2620年,一说公元前2355年),黄帝封其次子昌意于若水为侯(今四川雅砻江),他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因自然和生存条件,昌意携全家北迁到中原,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西北建昌意城定居。其子颛顼继其伯父少昊成为部落首领。
  颛顼的孙子鲧在帝挚时为臣,帝挚是帝喾的长子,帝喾死后,商挚继位。帝挚为人昏庸,政绩微弱,在位九年,让位于同父异母的弟弟尧。当时,帝挚封鲧于崇(今河南洛阳嵩县),赐姓姒,故鲧又称重伯鲧。
  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因为夏部落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时常受到洪水的侵扰,鲧在带领人民同洪水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  因为治水,鲧发明了城郭(即在堵水长堤的基础上加高堤坝,将部落围起来,这样,一可了防止敌人入侵,二可防水)。但鲧生性耿直,为人恃才自负,独断专行,与其它部落首领关系处理的不好,因此,其它部落首领常指责他品德不好。他还与黄帝的一个后代混沌;少昊的一个后代穷奇;黄帝大臣的一个后代饕餮结成一伙,不服从命令,专做坏事,与尧为敌,被人们叫做“四凶”。好在鲧有自知之明,以后借故离开了尧帝。但他并没有回到崇国的封地,而是带着妻子女嬉回了老家石纽(今四川北川石纽山),鲧在石纽修心养性,不问世事。儿子文命出生以后,潜心教养儿子。  禹是以治理洪水成功而闻名天下的。尧晚舜初,尧在位六十一年的时候,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冲毁房屋,人民流离失所。为此,尧召集大臣们商议寻找治理洪水的人,由于鲧在黄河流域居住,又有治水经验,所以大臣们推荐了鲧。但尧认为鲧为人负命毁族(违抗命令,摧残同类),不能用。大臣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好的人选了,不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大家的建议。
  鲧治水九年,因为治水方法不当,被舜斩首治罪,并让他的儿子文命接替父亲,继续治水。
  禹从小跟先人治水,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也深知父亲失败的教训,接受命令后,他改变了父亲以往修堤筑坝、以防为主的消极方法,改用疏通河道,开渠排水的措施,让洪水分流。在禹治水的日子里,他率领人民通山川、疏河流,同人民一起披星戴月,顶风冒雪,搬石运土,肩挑背磨。传说在工程紧要关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甚至后来他的妻子生下第一个儿子启,他也硬着心肠没入家门。
  禹治水的的足迹东到会暨(今浙江、绍兴一带);南到衡岳(今湖南、湘中一带);西到黄河中上游;北到塞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使河道畅通,灾害平息,人民安居乐业。因为禹治水成功,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周围的部落非常拥护他。舜也将他封为诸侯,封地在夏邑(今河南许昌禹州)。
  在舜晚年的时候,大家推荐禹作了部落首领。禹为夏王时,他让人在朝堂门口设置了钟、鼓、磬、铎、鼗五种打击器来接待四方之人。他说:“用义理使我明白的人,请敲钟;用道德开导我的人,请击鼓;把政事禀告我的人,请挥动铎;用忧患启发我的人,请击磬;有前来告状的人,请摇鼗”。他还经常说:“我不担心天下的贤士滞留在路上,而是担心他们滞留在我的门前,如果那样,就说明我有许多错误了”。
  有时,禹吃一顿饭,要起来十次接待来访者;洗一次头要多次挽起头发,停下来接待来访者。有一次,禹出巡时看见一个罪人,就问他所犯何罪,并为他哭泣。禹左右的人问他,罪人不遵守国家的法律,君王为什么还为这种人哀痛?禹回答说:“尧、舜时代的人,都以尧舜的善心作为自己的善心,可我作为天下之君,百姓却各自按自己的心思行事,因此我为之哀痛”。  另有一说:舜是被禹逼迫让位,并被逐到九嶷山而死。《荀子正论》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据史籍《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唐朝的刘知几在《史通·汲家琐语》中记载:舜是被禹赶到苍悟而死的。
  关于舜帝之死,台湾学者柏扬说:“想想看,几千年前的苍悟之地,人烟极稀,即非政治经济中心,又非边关重地,舜干嘛去南巡?他当时已百岁高龄,到苍悟数千里之遥能走得动吗?这么大年龄出远门,为何没家人照应?既然不带家眷,为什么后来两个妃子又为他投水而死?所以,舜当时不是被武装押解,不得不往,就是追兵在后,盲目逃生。” 
     传说,禹接替了舜位不久便称王,他用武力平服了不服从他的部落,并把被平服部落的财产归为己有,把俘虏来的人作为奴隶。他还要求服属于他的部落每年都要定期向他朝贡。有一年,禹召集各部落的首领到会暨开会,到会的人都要带玉帛(贡品)来,有一个部落的首领防风氏来晚了,禹竟专断地把他处死。禹以治水成功的初封地为国号,称为夏。后辅佐舜帝为政时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镇),建国后立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
  夏王朝强盛时统治的疆域大致西起今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与山东省交界处;北至河北省;南接湖南省。计东西长七百公里,南北宽六百公里,面积约五十万平方公里。面积不算很大,与后世统一的王朝更是不能相比,但在四千年前的世界上也许是最大的独立王朝了。
  自夏禹开始,确定了王位世袭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禹建立了军队,设置了官衙,制定了刑罚,建造了监狱等公共权力,即国家权利。禹开创的夏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王朝是一个频繁迁都的朝代,自禹建国到桀灭亡的四百七十一年间,共来回迁都十四次,其顺序为: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镇)→曾暂居安邑(今山西夏县)→启迁阳瞿(今河南许昌禹州)→又迁安邑→太康迁斟灌(今河南清丰)→帝丘(今河南濮阳)→少康都康城(今河南禹州)→杼(助)迁原(今河南济源)→又迁老丘(今河南开封)→廑(勤)居西河(今河南汤阴)→皋迁绳池(今河南绳池)→桀又迁斟郇。
  禹娶涂山氏(今安徽蚌埠怀远)之女女娇为妻,生三子,长子启,乘父姓姒,次子宰,封顾地(今河南新乡原阳),姓有扈氏。禹传位于启,有扈氏不服,与启大战于甘(今河南郑州西),史称“甘之战”,有扈氏大败,宰被启杀掉。三子罕,封观地(今河南鹤壁),称武观。
  禹传位启,罕也不服,在封地自立为王,启派兵征伐,史称“征西河”,罕被杀。夏启用武力巩固了政权以后,没几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认为:祖父禹一生艰苦奋斗,领导人民平治水土,建立了夏家王朝,又经父亲启为巩固政权而斗争胜利后,自己做国王天下太平,可以安然享受了。
  夏启生前喜欢喝酒、打猎、跳舞,太康在这一方面比他父亲更胜一筹,他不关心百姓生活,对政事置之不理,一心迷恋打猎,有时为追赶猎物,离朝三个月不归。太康的所作所为,引起了黄河下游一个部落首领、早有篡位野心的有穷国君后羿的注意。一次,太康外出打猎,后羿趁机攻占了夏都,并将太康驱赶到夏阳(今河南周口太康),最后太康死在了那里,史称“太康失位”。
     后羿虽然赶走了太康,但还不敢取而代之。为了得到其它部落首领的认可和支持,他在等待时机。后羿让太康的弟弟仲康继位,自己掌握和操纵王权,不久,仲康在后羿的淫威下忧惧而死。后羿认为时机以到,便把本应该继承王位、仲康的儿子相驱赶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居住,后羿自称为王,号有穷国。
  后羿为王以后,他自持箭术高超,武力强大,并没有对夏王家族进行诛杀,对夏王后代的活动也未加限制,还任用了一些原夏王朝的贵族和臣僚在朝中供职。后羿同太康一样也酷打猎,他把政事交给一个奸诈的大臣寒促,自己四处奔波游玩。几年后,寒促杀死了后羿,夺取了有穷政权。
  寒促为王以后,他没有忘记夏王朝家族,为了防止夏王朝复辟,他让他的儿子、四处追杀被后羿赶走的相,最后相还是被寒促所杀。可幸的是,相的妻子有仍氏缗得逃,在娘家(今山东济宁)生下相的遗腹子少康。以后,少康在舜的后代有虞氏保护、支持下,招兵买马,组织力量,又联合了一些忠于夏王朝的大臣和部落首领,杀死了寒促,夺回了王位。  少康从小经历了一段流离的苦难生活,他曾为有仍氏管理过畜牧,为有虞氏管理过伙食,接触了不少平民和奴隶,他深知平民和奴隶的疾苦。所以,他认识到要保住夺回的祖业,巩固统治地位,就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要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少康复国后,恢复了被太康,后羿,寒促废弃的管理农业生产和治理水患的官员——稷官和水正,使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史称“少康中兴”。从太康失位到少康复国,中间经历了六十八年。
  夏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帝王,也是历史上第一有名的暴君。据说,桀是一个有才有智的人,他有一身蛮力,能把铁钩拉直,把铁索拉断。但他性情暴躁,又很残忍,动辄杀人,且酷好声色,又好喝酒。他在位的时候,专一爱东打西伐,无休止地征伐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为他修建宫殿。他对有仍氏以前反对他继承王位耿耿于怀,夏桀十三年,他攻打有仍氏(今山东济宁),有仍氏把一个叫妹喜的美女献给了他,桀非常喜欢她。  为了讨妹喜欢心,夏桀四处敛财。为妹喜建造了一座用美玉装饰宫室;象牙镶嵌长廊;美玉砌成楼台的宫殿。因为这座宫殿修的很高大,站在上面能看出十里之遥,从地面上往上看,有将要倾倒的感觉,所以取名叫倾宫。从此,夏桀和妹喜就在这里日夜饮宴作乐,放纵淫乱。据说:他在倾宫里建造了一个大酒池,这酒池大的可以在上面行船,能同时容纳3000人在池边喝酒。他让人在池岸的树上挂满肉干,将熟肉堆成一座座小山,让三千个宫女脱去衣服,命令她们,听到一声鼓响,都要趴下喝酒,并将阴器高耸露出;又一声鼓响,马上跑到肉林去吃肉干,而且要一脚踏地,一脚踏树,露出阴器;再一声鼓响,跑去喝酒,再一声鼓响,去肉山吃肉。这个样子,如牛一般,纷纷忙乱,桀与妹喜看了大笑。到了晚上,他命令男女全部裸体混杂相处,桀与妹喜观看他们交接之势,大以为乐。老百姓恨透了他们,恨不得与他们同归于尽。
  夏桀的一位叫终古的太史官,拿着夏先王政绩的图画,苦劝夏桀要爱惜民力,不能奢侈,桀不但不听,反而责骂终古多事,终古眼看夏桀如此下去不久便会亡国,于是在夏桀五十一年离开夏朝投奔黄河下游的商姓部落去了。终古走后,夏桀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他在有仍(今山东济宁)召开盟会,强迫各部落交纳高额贡赋。终于激发了九夷部落(泛指黄河下游各部落)的反抗。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大臣关龙逢劝他说:“以前先王之时之所以天下安定、国家、宗庙巩固,是因为先王谦逊,恭谨、慎重、讲信用、节约开支、关心百姓。现在你奢侈放纵,杀人成性,百姓惟恐你死的晚!人心如果离开你,上天也不会保佑你,你何不稍微改一改呢”?但夏对关龙逢的劝告无动于衷,固执的关龙逢站在那里不肯离开,桀非常生气,就把他杀了。
  在夏桀横收暴敛,失去民心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姓部落的首领汤替天行道,在夏桀五十二年(公元前174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00年)向夏王朝发动进攻,夏、商二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激战,夏军大败,夏桀被汤流放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湖),三年后,夏桀死于亭山(今巢湖市东北卧牛山)。 
   夏王朝自禹公元前2146年开国(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070年),至夏桀一说公元前174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00年)被流放,共历十七王,国祚四百零三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王陵:
  夏朝王陵,因年代久远,且多次迁都,并不封不树。除现在传说中浙江省绍兴市的大禹陵;河南周口太康县的太康陵、少康陵;河南濮阳的相陵;河南三门峡市绳池县的孔甲陵、夏高陵;安徽巢湖市卧牛山的夏桀陵外,多数尚未发现。
  大禹陵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六公里的会嵇山上。禹十七岁受命治水,治水六十三年,走遍了中国的山川河流,七十九岁时治水成功。开始辅佐舜帝执政。十七年后,继舜称王,在位十年,于一说公元前2260年巡狩大越(今浙江绍兴)时病故,葬会嵇山。
  禹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说:“我百年之后,葬我于会嵇之山。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十厘米),穿圹(墓穴)七尺(两米三三),下无及泉,坟高三尺,薄士阶三等葬之,勿伤田亩”。因年代久远,禹陵早已变为平地,大禹陵到底在会嵇山何处,以无从查考。后人就在山下选择了一块依山傍水,景色幽静的地方建亭立碑,以祭祀大禹。大禹陵座东朝西,面对亭山,前临禹池,背负会嵇。禹池前面建有青石牌坊一座,由甬道入内,原有陵殿,现以被毁,现在原址上建了一座古朴典雅的碑亭,亭中立有“大禹陵”巨碑,每字一米见方,苍厚有力,是明朝书法家、嘉靖年间的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碑亭的右侧有一形制独特的石亭,称“咸若亭”。咸若亭的右前方是近年新建的禹碑亭,其中有秦始皇东巡会嵇时命丞相李斯撰写的著名“会嵇石刻”,以及明代成化年间所镌的“山会水则碑”,“戴琥水利碑”等,非常珍贵。大禹陵的左侧是禹祠。据载是大禹的第四工孙少康所建,后屡次兴废。现祠为重建,祠为前后两进,三开间,座东朝西,粉墙青瓦,简朴无华。前进左右置“大禹治水”、“记功封赏”砖雕,场面壮阔,形象生动。后进中有大禹持耒(垒)戴笠的塑像,左右两侧陈列立脚点大禹在绍兴的遗迹照片和传说故事。禹祠廊下墙壁上嵌有“禹穴”、“禹辩碑”,是历史学者考辩大禹葬地之辞。

  大禹陵的右侧是禹庙。传说最早是大禹的儿子启所建,以后少康重建。并封他的小儿子无余为会嵇王,奉守禹庙,国号于越。禹庙几毁几建。现在的禹庙为南朝梁初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所建。庙内的建筑除大殿是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重修的,其它大部分为清代重修。进禹庙西辕门,可见到一座石栅亭,亭内有一大石碑,这就是有名的“岣嵝(钩楼)碑”,又称“禹王石”。据说是大禹在南岳衡山治水时所书写(碑文下有译文)。向北穿过棂星门,登上百步金阶,就是祭厅,或称拜堂,这是历代祭祀大禹的地方。左右东西两庑,放置历代歌颂大禹功绩的碑石。经过祭厅,就是重檐飞角,雕梁画栋的大殿,大殿屋脊上塑有游龙、逆风、凤凰。大殿正中平台上有高六米,身穿黑底朱雀双龙华衮,双手捧圭的大禹塑像。大殿左侧有清代干隆亲撰碑文的御碑亭。大殿东南小山坡上有一“窆(扁)石亭”,亭内有一高两米零六的大石,形状如秤砣,顶端有一碗大的洞,传说是大禹下葬时所使用的工具,也有的说是大禹下葬时墓穴的镇石,或陵墓所在的标志,窆石下面是大禹的真正葬地。这块奇石,引起了人们对这位古代英雄的追念,长年累月,已被人们抚摸的非常光滑。窆石亭边有两方石碑,上镌“石纽”、“禹穴”。意寓大禹生于石纽,葬于会嵇。在禹陵与禹庙之间的山坡上,有一脉清泉、长年不涸。名曰“菲饮泉”,是孔子称赞大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官室而得名。禹陵周围,群山逶延,苍翠绕流,红墙四周,气象庄严。
夏王朝世系简表:
  (远古时期):
  姬昌意:黄帝次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姬颛顼:姬昌意之子,生卒年待考,颛顼帝、圣德帝,生于若水(今四川渡口一带),实居穷桑,其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十岁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都于帝丘(今濮阳县西南)。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号为高阳氏,列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等。葬地待考。  姒骆明:颛顼帝之子,随姐姐成长,古称姐姐为“姒”,遂以“姒”为姓,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姒 鲧:姒骆明之子,生卒年待考,鲧是被尧帝的臣子四岳推荐治理洪水,传说他有件宝贝叫“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尧帝大概就是想利用他拥有宝贝来治理洪水,由于鲧主要采取拦、堵的方法治理洪水,总是失败,最终被尧帝所杀,改以其子姒禹继续治理水患。传说中,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来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能,飞走了。黄能,相传是一种三足鳖,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夏王朝):
  姒 禹:姒鲧之子,公元前2242~前2136年,公元前2205~前219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070~前2060年在位,夏帝禹,葬于浙江绍兴市大禹陵。
  姒 啟:姒禹之子,公元前2197~前218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059~前2050年在位,夏帝启,葬地待考。
  姒太康:姒启之子,公元前2187~前216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049~前2020年在位,夏太康,葬于河南周口太康县太康陵。
  姒仲康:姒太康之弟,公元前2159~前2147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019~前2006年在位,夏仲康,葬地待考。
  姒 相:姒仲康之子,公元前2146~前211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005~前1978年在位,夏帝相,葬于河南相陵。期间,妘后羿篡夏,公元前2146~前2119年在位,姒相只据有帝丘一城(今河南濮阳)。公元前2119年任寒浞杀妘后羿,随后占夏。
  妘后羿:公元前2118~前2118年在位,后羿篡夏,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978~前1978年在位。寒浞杀后羿占夏。  妘寒浞:公元前2118~前208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978~前1914年在位,国都建于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南部)。 
     姒少康:姒相之子,公元前2079~前205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913~前1890年在位,夏少康,葬于河南周口太康县少康陵。
  姒 抒:姒少康之子,公元前2057~前2041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889~前1874年在位,夏帝抒,葬地待考。
  姒 槐:姒抒之子,公元前2040~前201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873~前1848年在位,夏帝槐,葬地待考。
  姒 芒:姒槐之子,公元前2014~前1997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847~前1830年在位,夏帝芒,葬地待考。
  姒 泄:姒芒之子,公元前1996~前1981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829~前1814年在位,夏帝泄,葬地待考。
  姒不降:姒泄之子,公元前1980~前192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813~前1755年在位,夏不降,葬地待考。
  姒 扃:姒不降之弟,公元前1921~前1901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754~前1734年在位,夏帝扃,葬地待考。
  姒 廑:姒扃之子,公元前1900~前188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733~前1713年在位,夏帝廑,葬地待考。
  姒孔甲:姒不降之子,公元前1879~前184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712~前1682年在位,夏孔甲,葬于河南三门峡绳池崤山孔甲陵
。  姒 皋:姒孔甲之子,公元前1848~前183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81~前1671年在位,夏帝皋,葬于河南三门峡绳池县崤山夏高陵。
  姒 发:姒皋之子,公元前1837~前181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70~前1652年在位,夏帝发,葬地待考。
  姒履癸:姒发之子,公元前1818~前1767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51~前1600年在位,夏履癸、夏桀,葬于安徽巢湖市东北卧牛山夏桀陵,成汤赐谥号为“桀”。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1-21 05:05: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中国远古神话:“女蛙补天”
             过了几日,只见东北方的百姓纷纷来报说:“康回已经领着他凶恶的百姓来了!”女娲氏听得,立刻吩咐将那预备的木石芦草等一齐搬到前方去,一面亲自带了那练习跑山、泅水的三千人,并捏造的无数土偶人向前方进发。不数日,到了空桑之地,只见无数百姓拖男抱女,纷纷向西逃来,口中不住的喊道:“不好了,康回来决水了!”  原来那空桑地方左右两面都是汪洋大泽,左面连接的是菏泽,右面连接的是荥泽,北面二百里之外又连着黄泽。南面的地势,又是沮洳卑下,只有空桑地方却是一片平阳,广袤约数百里,居民很多,要算是个富饶之地了。那康回既然霸有九州,单有女娲氏不服他,他哪里肯依呢!所以带了他的百姓前来攻打。  到了空桑地方,已是女娲氏的地界,他一看四面尽是水乡,恰好施展他决水灌水的手段。可怜那无罪的空桑百姓,近的呢,都被他淹死了,有的虽则不淹死,但是连跌带滚,拖泥带水地逃,满身烂污,仿佛和泥人一般;那远的幸而逃得快,不曾遇到水,然而已惊惶不小,流离失所。女娲氏看见这种情形,便叫百姓将那五十万担的芦草先分一半,用火烧起来,顷刻之间都成为灰。又叫百姓把前面的烂泥掘起无数,同这个芦灰拌匀,每人一担,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用这个灰泥去填。  女娲氏又在后面运用她的神力,作起变化的方法,不到一会,只见那康回所灌过来的水,都向康回那方灌过去了。一则以土克水,二则亦有女娲氏的神力在内,所以奏效这般的神速。  却说康回这回来攻空桑,心中以为女娲氏是个妇子,能有多大本领,所以不曾防备。况且这决水的方法是历试历验,屡攻屡胜的,尤其不曾防备。这日正在那里打算,怎样的再攻过去灭掉女娲氏,忽听得汩汩的水声向着自己这里来,不知不觉两脚已经在水中。正在诧异,只听见他的百姓一齐大喊道:“不好了,水都向我们这里来了!’’他们虽则都是熟悉水性不怕水的,但是衣服粮食等等却不可在水里去浸一浸,于是登时大乱,抢东西,搬物件,忙得不了。康回亦是没法,只得传令后退。  这边女娲氏知道共工百姓已经退去,就叫齐百姓和他们说道:“这康回虽则退去,但是恐怕仍旧要来的,不如趁势弄死了他,方可以永绝后患。你们看看如何?”众百姓道:“能够如此,好极了!但凭女皇,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情愿去做。”  女娲氏道:“既然如此,向前进罢。”大众前进数百里,又遇到了共工氏的兵。  原来康回虽则退去,并未退远,但拣那高陵大阜水势不到的地方,暂且住下。一面叫人细探女娲氏的动静,一面研究那水势倒回之理。正在不得其解,忽报女娲氏的百姓迫过来了,康回传令:“这次且不用水攻,专与他厮杀。他们的百姓只有二千人,我们的百姓有几万人,十个打一个,难道还打他不过吗?尔等其各奋勇,努力杀敌,勿挫锐气。”共工氏的百姓本来是凶猛的,这次又吃了亏,个个怀恨,听见康回的命令,便一齐磨拳擦掌,拿了尖利的竹木器械和大小石砾等向女娲氏处迎上来。  这边女娲氏知道共工氏的百姓要来冲了,忙叫大众百姓暂且勿进,一面将她所捏来的几千个大小土偶统统取出来,放在地亡,运用神力,作起变化。顷刻之间,那几千个土偶个个都长大起来,大的长到五丈,小的亦在三丈以外,而且都已变为活人,手执兵器,迈步向前迎敌。这时,共工氏的百姓已漫山遍野而来,如狼似虎,喊杀之声震动天地。陡然看见几千个又长又大的人冲杀过来,不觉又是惊惶,又是诧异,暗想:“天下世界哪里有这种人呢?不要是个神兵呀!如何敌得他过。”  如此一想,声势顿减,锐气顿挫,看看几千个土偶要冲到面前了,那些共工氏的百姓发声一喊,回身便走。康回虽然凶恶,亦禁压不住,只得带了百姓疾忙退去。  这里女娲和众多百姓督着几千个土偶追了一阵,知道康回百姓已经去远,也就止住不追,作起法先将几千个士偶恢复原形,然后叫过那一千个练习泅水的百姓来吩咐道:“康回这回子退去,必定是拣着险要的地方守起来。从此向北过去是黄泽,黄泽北面就是大陆泽。黄泽西北面又有无数小泽,再过去就是昭余祁大泽,是他的老家了,他所守的一定是这两个地方。这大陆泽周围是筑有坚固堤防的,我们此次攻过去,他一定决去堤防来灌我们,我所以叫汝等带了我那预备的木头先去拣着那有堤防的湖泽,按着他的大小,每个湖泽的四边用四根长木如打桩一样打在地底里,再用几根短木打在旁边,那么他要决起堤防来亦决不动了。”众人不信,说道:“只有几根木头,又打桩在下面,有什么用呢?”女娲氏道:“大海之中,鳌鱼最大,力亦最大,善于负重,极大之山他尚能将它牵来,何况区区的堤防。这木头上不是有我所刻的鳌鱼形状吗?我前日到海中和海神商量,将几个鳌鱼的四足暂时借用,所以那木根上刻的不但是鳌鱼的形状,连它的精神都在里面。堤防遇到这种镇压,他们如何决得动呢!”众人听了大喜,就纷纷起身而去。  这里女娲氏带了二千个跑山的百姓,携了土偶、石头等物件,慢慢的向北方前进,直到黄泽,不见共工氏的踪迹。再走两日,到了大陆泽,果然有共工氏的百姓在那把守。他们都是以船为家的,看见女娲氏赶到,一齐把船向大陆泽中摇去。有些逞势滚在水中,泅到岸边来决堤防,谁知用尽手脚,竟是丝毫不动,平日操练惯的,到此刻竟失其长技。大家没法,只得回到船上,尽力向西逃去。那女娲氏的百姓已渐渐逼拢来了,几千个长大的土偶人挺着利器,耀武扬威,尤其可怕。共工氏百姓只能弃了船只,拼命的向昭余祁大泽逃去。那女娲氏亦随后赶来,说昭余祁大泽的形势与大陆泽不同,大陆泽是三面平原,只有西方地势较高,昭余祁大泽是四面有山,仿佛天然的堤防一样,那上面都有共工氏所预先做好的缺口,只要等敌人一到,把水一壅,就好直灌而下。女娲氏早经预备到此,就将前此剩下的一半芦草又烧了灰,用烂泥拌好,再将那练习跑山的二千个百姓叫来,吩咐道:“现在快要到昭余祁大泽了,你们分一半人,将我预备的五色石每人拿十块上山去,另外一半人将这泥灰每人一担挑上山去,趁着今天夜间,他们不防备的时候,去补塞它的缺口。我在这里运起神力来帮助你们,你们吃了晚餐就动身。”众人答应。  且说那康回自从空桑两次失败之后,退回冀州,心想女娲氏未必就敢来攻我,就使来攻我,我这里布置得如此之坚固,亦不怕他;大约争天下虽不能,退守本国亦可以高枕无忧了。  后来看见大陆泽的百姓纷纷逃来,都说女娲氏就要打到了,这康回还不在意,向百姓道:“他们敢来,我只要将山上的水一冲,管教他们个个都死。”内中有几个百姓道:“我们灌水决堤的方法向来都是很灵的,现在忽然两次不灵,大遭失败,不会是女娲氏另有一种神力在那里为患,我们还是仔细小心为是。”康回听了大怒道:“胡说!你敢说这种话,摇动人心,实在可恶,难道我的见识还不及你吗!”吩咐左右,将这几个百姓都拿去杀死。众人畏惧,都不敢言。  到了第二日,只听得山下一阵喊呐之声,左右报康回道:“女娲氏的百姓到了。”康回忙叫赶快决水去灌。左右道:“我们已经去灌,不知怎样,那缺口已有五色的石头补塞,无论如何掘它不开,却待如何?”康回大怒,道:“岂有此理!山上的缺口是我们预先做好的,哪里有人去补塞呢?就使有敌人的奸细前来,一夜工夫,哪里补得这许多!而且一定没得这样坚固,哪有掘不开之理!想来都是你们这些人大惊小怪,有意淆惑人心,或者借此邀功,亦未可知!这种情形,实在可恶。”吩咐将那管理缺口的首领拿来处死。  正在嘈杂的时候,忽听后面有纷纷大乱之声,回首一看,哪知女娲氏的百姓已经从小路抄上来了。康回到了这个时候,也顾不得别的,只得带了几个亲信的人跳上大船,向大泽中摇去。其余的百姓亦大半逃往泽中,但是各顾性命,哪有工夫去保护康回。这里女娲氏一个个泅水的百姓如同一千条蛟龙一般,跳在水里,翻波踏浪来捉康回,将那大船四面围祝那康回见不是头,跳在水中要想逃走,禁不起这边人多,就立刻生擒过来了。众人回到岸上,将康回用大索捆绑起来,献与女娲氏。  女娲氏大喜,将众多百姓慰劳一番,又别赏赐些物件,然后责罚那康回道:“你亦是个人,有性命有身家的,有了一个冀州地方,做了一个君主,我想亦应该知足了,为什么还要时常来攻击人家的地方?还要用这种决水灌水的毒法来荼毒人民,弄得各地方的人民或者淹死做枉死鬼,或者财产荡尽,或者骨肉离散。你想想伤心不伤心,惨目不惨目呀!就使没有受到你糟踏的地方,亦是个个担心,人人害怕,逃的逃,避的避,流离道路,苦不堪言。你想为了你一个人要争夺地盘的原故,把众多人民害到如此,你的罪大不大,你的恶极不极呢?我今朝要将你活活的处死,一则可以使那些受苦受害的人民出出气,二则可以给后来那些和你一样的人做个榜样。要知道你这种人虽则一时之间侥幸不死,但是这颗头亦不过暂时寄在你的脖子上,终究要保不牢的。这叫作天理难容,自作自受!”说罢,便吩咐众人将康回的头砍去。哪知一刀砍落之后,他脖颈里并没有一点血,却有一股黑气直冒出来,到得空中结成一条龙形,蜿蜿蜒蜒向北方而去,众人看了诧异之极。女娲氏道:“他本来是个黑龙之精降生的,现在他的魂魄想来是依旧回到天上去,这是无足怪的。”说罢,叫众人将他的尸首葬好,然后班师而回。  后人传说女娲氏抟土为人,又有四句,叫做:‘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凡是指这回事而言,言之过甚,便类于神话了。这是女娲氏的第二项大功绩。  自此之后,共工氏的百姓虽则仍是凶恶,但是蛇无头而不行,所以过了神农、黄帝、少吴三朝,共总七百多年,没有出来为患。到了少昊氏的末年,共工国忽然又出了一个异人,生得力大无穷,因此大家推他做了君主。他没有姓名,就以共工氏为号,任用一个臣子名叫浮游,生得状貌奇异,浑身血红,形状又仿佛像一只老熊,走起路来不时回顾,说起话来总是先笑,足见得是一个阴狠险诈的人。但共工氏对于他的说话非常相信,没有不依的,他以为天下世界只有浮游一个是好人,其余没有一个可用。  一日,浮游向共工氏说道:“从前我们共工国的君主康回霸有九州,何等威风。自从给女娲氏害了之后,到现在七百多年,竟没有一个人能够复兴起来,实在是我们共工国的羞耻呀!  现在大王如此雄武,我想正应该定一个方法,将从前伟大的事业恢复过来,方可以使天下后世的人发生景仰。大王以为何如?”共工氏道:“不错不错。但是,想一个什么方法呢?”  浮游道:“我想,从前康回君主的失败是失败在专门讲究水攻,不能另外讲究打仗方法的原故。从前打仗都是用木头竹竿,所以打起仗来人多的总占便宜。那时女娲氏的人虽不多,但是能运用神力,所以康回君主打败了。自从神农氏以石为兵,军器已有进步,到得蚩尤氏发明了取铜之后,创出刀戟大弩等,黄帝轩辕氏又制造弓箭,打仗的器械愈变愈精,那打仗的方法亦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不在人多,只在弓强箭锐,刀戟等犀利,就使人少,亦可以打得过人多。大王现在只要先将那各种兵器造起来,再挑选精壮的百姓,教他各种用刀用戟、拉弓射箭的方法,日日操练,以我国共工百姓的勇敢,再加之以大王的本领,我看就使霸有九州,亦不是烦难的事情。再则,我还有一个方法,我们如遇到打仗的时候,叫我们的兵士用一种极厚的皮,做成衣服的式样,穿在身上,那么我们的弓箭刀戟可以伤敌人,敌人的弓箭刀戟不能伤我,岂不是必胜之法吗!这个皮衣的名字,就叫作铠,大王以为何如?”共工氏听了,不胜大喜,当下就叫工匠赶快地去制造各种兵器和铠,一面又叫百姓日日操练。但是,经费不敷了,又听了浮游的话,到百姓身上去搜括,弄得来百姓叫苦连天,但是惧怕共工氏的刑罚重,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却说共工氏有一个儿子,名叫后土,生得慈祥恺侧,和他父亲的性情绝不相同。眼见父亲做出如此暴虐行为,心中大不以为然,趁便向共工氏谏道:“孩儿听说,古时候的圣人都是有了仁政到百姓,才能够做天下的君主,没听见说用了武力能够征服天下的。现在父亲听了浮游的说话,要想用武力统一天下,孩儿想起来,恐怕总有点难呢!况且从前康回君主那样的雄强,蚩尤氏那样的本领,终归败亡,岂不是前车之鉴吗?又况且现在的少昊帝在位已经八十年,恩泽深厚,人民爱戴,四方诸侯都归心于他,就使我们兵力强盛,恐怕亦终究难以取胜吧?”  正在说着,恰好那浮游笑嘻嘻地走来,共工氏就向他将后土所说的大意述了一遍,并问他道:“你看如何?”浮游笑道:“世子的话亦说得不错。只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古来君主失败的,有些固然是由于武力。但是那成功的,亦未始不是由于武力。即如康回君主,固然由武力而亡,那女娲氏岂不是以武力而兴吗?蚩尤氏固然因武力而败,那轩辕氏岂不是因武力而成吗?武力这项东西,原是与百姓不利,不能算作仁政,不过除了武力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统一天下?所谓以仁政得天下的这句话,不过是个空言,岂能作为凭据!请看轩辕氏,是后世所称为仁君的,但是照他的事迹说起来,自从破灭了蚩尤氏之后,五麾六纛,四征不庭,当时冤枉死的百姓正是不少呢!因为后来他做了天下的君主,大家奉承他,就称他做仁君了;或者天下平定之后,做些有利益于百姓的事情,那么大家亦就歌功颂德起来,说他是个仁君了。其实按到实际,何尝真正是以仁政得天下呢?所以我想,只要事成之后,再行仁政不迟,此刻还谈不到此。至于说现在的少昊氏,年纪已经大了,老朽之身,朝不保暮,我们正应该趁这个时候练起兵来,显得我国家的强盛,叫天下都畏服我。那么到得少吴氏一死之后,四海诸侯当然都要推大王做君主了。即使不然,到那个时候,天下无主,我们用兵力去征服他们,亦未始不可呀!”  这一番话,说得来共工氏哈哈大笑,连称有理,回头向后土说道:“你可听听,你们小孩子家的见识终究敌不过老成人呢!”  后土默默无言,歇了半晌,退出来暗想道:“浮游这张利口实在厉害,我父亲被他蛊惑,终究要受他的害。到那时国破家亡,我实在不忍看见,但是又没有方法可以挽回,如何是好?”后来一想道:“罢了罢了,不如我跑出去罢!”主意决定,到了次日,就收拾行李,弃了室家,凄然上道。临行的时候,却还留一封书给他父亲,说明他所以逃遁的原故,并且苦苦切切地劝了他父亲一番,这可以算是他做儿子的最后之几谏了。  但是共工氏虽则爱他的儿子,终究敌不过他相信浮游的真切,所以看见了后土的信书之后,心中未始不动一动念,可是不久就忘记了,依旧惟浮游之言是听,真个是无药可救了。  且说后土出门之后,向何处去呢?原来他天性聪明,最喜欢研究学问,尤其喜欢研究水利。那时候天下的水患未尽平治,冀州这个地方水患尤多。共工国的百姓本来熟悉水性的,所以后土平治水土的功夫亦极好。当他在国里的时候,常教导百姓平治水土的方法,甚有效验,百姓甚是爱戴他。此次出门,他立志遍游九州,把日常平治水土的经验到处传授,使各州百姓都能够安居土地,不受水患,亦是一种有利于民的方法。后来果然他到一处,大家欢迎一处,他的声名竟一日一日地大起来了。但是他始终没有再回国去见他父亲。到得他父亲失败之后,国破人亡,他心中更是痛苦,就隐姓埋名,不知所终。不过九州的百姓都是思念他,处处为他立起庙来祭祀他,叫他作社神,到得几千年后还是如此。此是后话,不提。

点评

且说共工氏自从他儿子后土逃去之后,仍旧是相信浮游的话,大修兵器,不时去攻打四面的邻国。四邻诸侯怕他攻打,不能不勉强听从他的号令。所以那时共工氏居然有重霸九州的气象。一日得到远方的传报,说道少昊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1 05:10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1-21 05:1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1-21 05:05 转中国远古神话:“女蛙补天” 过了几日,只见东北方的百姓纷纷来报说:“康回已经领着他凶恶 ...

      且说共工氏自从他儿子后土逃去之后,仍旧是相信浮游的话,大修兵器,不时去攻打四面的邻国。四邻诸侯怕他攻打,不能不勉强听从他的号令。所以那时共工氏居然有重霸九州的气象。一日得到远方的传报,说道少昊帝驾崩了,共工氏一听大喜,心里想这个帝位除出我之外,恐怕没有第二个人敢做呢!  不料过了几时,并不见各处诸侯前来推戴,心中不免疑惑。再叫人去探听,哪里知道回来报说已经立了少昊帝的侄儿颛顼做君主,并且定都在帝丘地方了。  共工氏听了,这一气非同小可,立刻叫了浮游来和他商议。  浮游道:“既然颛顼已经即了帝位,那么我们非赶快起兵去和他争不可。此刻他新得即位,人心当然未尽归附,况且正在兴高采烈、营造新都之时,决料不到我们去攻他,一定是没有防备的。我听说那颛顼年纪很轻,只有二十岁,居然能够篡窃这个大位,他手下必定有足智多谋之土,我们倘若不趁这个时候带了大兵南攻过去,等到他羽翼已成,根深蒂固,那么恐怕有一点不容易动摇呢!”共工氏道:“我们攻过去,从哪条路呢?”浮游道:“他现在既然要建都帝丘,那么他的宝玉重器当然逐渐运来。我们就从这条路攻过去,一则并没有多大的绕道,二则亦可以得到他的重器,岂不甚妙!就使不能得到他的重器,但是他新都一失,必定闻风丧胆,兵法所谓‘先声有夺人之心’,就是如此。大王以为如何?”共工氏听了大喜,就即刻下令,叫全国军士一齐预备出发,限二十日内赶到帝丘。  不提这边兴师动众,且说颛顼帝那边怎样呢?原来颛顼帝亦是个非常之君主,他自从十五岁辅佐少昊之后,将各地的情形早已经弄得明明白白,共工氏那种阴谋岂有不知之理,所以早有预备。这回即了帝位,便请了他的五位老师前来商议。他那五位老师,一个叫大款,一个叫赤民,一个叫柏亮父,一个叫柏夷父,一个叫渌图,都是有非常的学识的。那日,颛顼帝就问道:“共工氏阴谋作乱的情形,我们早有所闻,早有预备了,但是尚没有重要的实据,姑且予以优容。现在少昊帝新崩,朕初即位,新都帝丘和冀州又很逼近,万一他趁这个时候来攻打,我们将如之何?还是先发制人呢,还是静以待动呢?朕一时决不定,所以要请诸位老师来商量。”柏夷父道:“讲到兵法,自然应该先发制人。但是,现在共工氏谋逆的痕迹尚未显著,假使我们先起兵,恐怕这个戎首之名倒反归了我们,大非所宜。况且帝初即位,诸事未办,首先用兵,这个名声亦不好,所以我看不如等他来吧。”赤民道:“夷父君之言甚是。我想共工氏的举兵大概不出数月之内,我们犯不着做这个戎首。”  颛顼帝问道:“那么新都之事怎样呢?”赤民道:“新都尽管去营造,不过一切物件且慢点迁过去。一则那边工作未完,无可固守;二则帝丘的形势逼近黄泽,亦不利于应战,最好放他到这边来,那时我们以逸待劳,可以一鼓平定,诸位以为何如?”  众人都道极是。渌图道:“某料共工氏一定先攻帝丘,得了帝丘之后一定是长驱到这边来的。这边逼近荷泽,那水攻是共工氏的长技,我们还得注意。”颛顼帝道:“这一层朕早命水正玄冥师昧去预备了,大约可以无虑。”柏亮父道:“我想从帝丘到这里有两条路,一条绕菏泽之北,一条绕菏泽之南。  到那时如何应付,我们应得预先决定。”大款道:“我看北面这条纯是平原,易攻难守;南面这条东边是绎山,西边是菏泽,中间只有一条的隘口,易守而难攻。照寻常的理想起来,总是从北面来的,但是我知道浮游这个人诡计多端,机变百出,说不定是从南面而来,以攻我之虚。我们却要留心!”赤民道:“用兵之道,有备为先。现在,我们的百姓可以说人人都肯用命,分派起来不嫌不够,我们还是两边都有防备的好。”柏亮父道:“这个自然。他从北面来,我们在汶水南面摆阵图,等他们一半人渡过水的时候,起而击之,这亦是一种兵法。他如若从南面而来,我们放他进了隘口,诱他到山里,十面埋伏,群起而攻,自然可以全胜了。”  大家正在会议之间,忽然壁上大声陡起两道寒芒,如白虹一般,直向北方飞去,转瞬之间,又回了转来。大家出其不意,都吃了一惊。仔细一看,却是壁间所挂的两柄宝剑,已都出匣了。原来颛顼帝有两柄宝剑,一柄名叫腾空,一柄名叫画影,又叫曳影,是通神灵的。假使四方有兵起,这二剑飞指其方,则打起仗来无不胜利。这二剑又常在匣中作龙吟虎啸之声,的确是个神物。此次忽然出匣,飞指北方,那么打胜共工氏一定可必了。大家见了,无不欣喜。  柏夷父又向颛顼帝道:“某前次所保举的那个人,昨日已到,应该否叫他来?”颛顼帝道:“朕甚愿见他!”柏夷父就立刻饬人前往宣召。不到多时,果然来了,向颛顼帝行礼。颛顼帝一看,只见那人生得方面大耳,长身,猿臂,而左臂似乎尤长,真是堂堂一表,年纪却不过二十左右,便问他道:“汝名叫羿吗?”羿应声道:“是。”颛顼帝道:“朕因夷父师推荐汝,说汝善于射箭,想来一定非常精明的。朕从前以为这个射箭是男子的事务,也曾常常去练习过,但是总射不好。究竟这个射箭要他百发百中,有没有秘诀呢?”  羿道:“秘诀当然是有的。臣听见臣师说,从前有一个人,名叫甘蝇,他那射箭真是神妙,不但是百发百中,并且不必放箭,只要将弓拉一拉满,那种走兽就伏着不敢动,飞禽就立刻跌下来,岂不是神秘之至吗?但是,他却没有将这个秘诀传人。  后来他有一个弟子,名叫飞卫,亦是极善射的,据有人说,他的射法还要比甘蝇来得巧妙。这句话的确不的确不得知,不过他却有一个方法传人。他有一个弟子,名叫纪昌,一日问他射法,他说道:‘你要学射吗?先要学眼睛不瞬才好。’纪昌听了就去学,但是不瞬是很难的,无论如何总要瞬。纪昌发起愤来,跑到他妻子的织机下仰面卧着,将两个眼皮碰着机子,他妻织起机来,他两只眼睛尽管瞪着了看,如此几个月,这个不瞬的功夫竟给他学会了。他又跑去问飞卫道:‘还有甚么方法呢?’飞卫道:‘你从今要学看才好,将极小的物件能够看得极大,极不清楚的物件能够看得极清楚,那就会射了。’纪昌一听,登时想出一个方法,跑回去捉了一个虱子,用一根极细极细的牦毛将虱子缚住了,挂在南面的窗上,自己却立在里面,日日的注定了两眼看。起初亦不觉什么,过了几日,居然觉得那虱子渐渐有点大了,三年之后,竟有同车轮一样大,他就用燕角做了一张弓,用孤蓬做了一支箭,向着那虱子射去,恰好射在虱子的中心,那根牦毛却是摇摇地并不跌落。纪昌大喜,从此之后,他看各种东西无论大小都同丘山一般大,所以他射起来没有不中的。这就是相传的诀窍了。”  颛顼帝听了,点点头,说道:“这个就是古人所说‘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的道理,这个人竟能够如此的艰苦卓绝,真是不可及,但不知此人后来的事业如何?有没有另外再传授弟子?”羿道:“论起这个人来,真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既然得了飞卫的传授,照理应该感激飞卫,哪里知道他非但不感激飞卫,倒反要弄死飞卫。一日,师弟两个在野外遇到了,纪昌趁飞卫不防,飕的就是一箭射过去;飞卫大惊,闪身避过,还当纪昌是错射的。哪知纪昌第二支箭又朝着自己射来,这才知道纪昌有谋害之心,于是亦立刻抽出箭来和他对射。飞卫故意要卖弄自己的本领给纪昌看看,等纪昌的箭射来的时候,就朝着他的箭头射去,两个箭头恰恰相撞,两支箭一齐落在地面,灰尘都没得飞起,以后箭箭都是如此,两旁的人都看得呆了。  到了后来,飞卫的箭少,已射完了,纪昌恰还有一支,两旁的人都替飞卫担忧,只见飞卫随手在路旁拔了一只小棘,等纪昌一箭射来,他就将小棘的头儿一拨,恰恰拨落在地上,两旁的人无不喝彩;那纪昌登时羞惭满面,丢了弓跑到飞卫面前跪下,涕泣悔过,请从此以父子之礼相待,不敢再萌恶念,并且刺臂出血以立誓。飞卫见他如此,亦饶恕了他,不和他计较。你想这个人岂不是忘恩负义之极吗!”  颛顼帝和相夷父等听了,都说:“天下竟有这种昧良心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实在飞卫当时不应该饶恕他。”颛顼帝又问羿道:“汝师何人,现在何地,他的本领如何?”羿道:“臣师名叫弧父,荆山地方人,本来是黄帝的子孙。他从小时候就喜欢用弓箭,真是性之所近,所以无师自通的。他在荆山专以打猎为业,一切飞禽走兽,凡是他的箭射过去没有一个能逃脱的。臣的本领比过去真是有天壤之别了。”颛顼帝道:“现在正值用人之际,汝师既有如此绝技,可肯出来辅佐朕躬?”  羿道:“臣师在母腹之时,臣师之父即已去世。及至臣师坠地,臣师之母又去世了。臣师生不见父母,平日总是非常悲痛,真所谓抱恨终天。臣师尝说,情愿此生老死山林,决不愿再享人世之荣华。所以虽则帝命去召他,恐怕亦决定不来的。”  颛顼听了,不免嗟叹一番,又向羿道:“现在共工国恐有作乱之事,朕欲命汝统率军队,前往征剿,汝愿意吗?”羿起身应道:“臣应当效力。”颛顼帝大喜,就授了羿一个官职。  羿稽首受命。颛顼帝又问道:“共工氏的谋乱已非一日,他的军士都是久练的,而且兵坚器利,并制有一种厚铠,刀剑箭戟急切不能够伤他,汝看有何方法可以破敌?”羿道:“厚铠虽然坚固,但是面目决不能遮掩,臣当训令部下,打起仗来专射他的面目:那么亦可取胜了。再者,臣还有一个药方,请帝饬人依照制配,到打仗的时候,叫军士带在身上,可以使敌人之箭不能近身,那么更可以取胜了。”颛顼帝听了大骇,说道:“竟有这等奇方?是何人所发明,汝可知道?”羿道:“据说是务成子发明的。”颛顼帝道:“务成子是黄帝时候的人,听说其人尚在,不知确否?汝这个方是务成子传汝的吗?”羿道:“不是。是另一人传授给臣的。但是,务成子的确尚在,不过他是个修练之土,专喜云游四海,现在究竟不知道在何处。”说着,就从怀中将那个药方取出,递与颛顼帝,颛顼帝接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萤火虫一两,鬼箭羽一两,蒺藜一两,雄黄精二两。  雌黄二两,投羊角一两半,矾石二两,铁锤柄一两半。  以上八味,用鸡子黄、丹雄鸡冠各一具,和捣千下,和丸如杏仁,作三角形,绛囊盛五丸,从军时系腰可解刀兵。  颛顼帝看了不禁大喜,又递与五位老师传观,便命人去采办药料,秘密地依方制造。一面就去发号施令,派兵调将,布置一切,专等共工氏来攻。  且说那共工氏同了浮游带了他全国的军士,果然于二十日内赶到帝丘。只见无数工人在那里工作,一见共工氏大兵到了,纷纷向东逃窜,并不见一个兵士前来迎敌。共工氏哈哈大笑,回头向浮游道:“果然不出你所料,他们竟是一无防备的。”  浮游道:“此番这些人逃回去之后,他们一定知道,要防备了。  我们应该火速进兵,使他们防备不及,才可以不劳而获!”共工氏道:“是。”于是立刻传令向前进攻。浮游道:“且慢!  从这里到曲阜,我晓得有两条路。一条绕菏泽而北,就是方才那些人逃去的大路,一条绕菏泽而南,是小路,但是一面傍山,一面临水,只有中间一个隘口,形势非常险要。照兵法讲起来,隘口易守人数必少,平原难守人数必多。我看他们就使有防备,亦必定重在平原而不重在隘口;况且刚才那些人又多向平原逃去,他们必定以为我们是从平原进兵。现在我们却从隘口攻去,兵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正是这个法子。大王以为如何?”共工氏听了,大加赞美道:“汝于兵法地势熟悉如此,何愁颛顼氏不破呢!”于是吩咐一小部分的军士摇旗呐喊,仿佛要从大路追赶的样子,一面却将大队的人都向小路而来。  走了几日,到得隘口,只见前面已有军土把守,但是却不甚多。浮游传令:“弓箭手先上去射,拿大戟的第二批,拿短兵的第三批,奋勇前进,今朝务必要夺到这个隘口,方才吃饭。”众兵士果然个个争先,勇猛无比。那颛顼氏的军士敌不住,纷纷后退,登时夺了隘口。天色已晚,共工氏就令兵士住在山坡下歇宿,一面与浮游商议,极口称赞他用兵的神妙。忽然有几个兵士走来报道:“对面山上有无数的火光,恐怕是敌人前来袭击,我们不可不防。”共工氏同浮游出来一看,果然有许多火光,闪烁往来不定。浮游笑道:“这个是假的,故作疑兵,并非来袭击我们的。袭击我们,何必用火?难道怕我们没有防备吗!”共工氏一想不错,便又问道:“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设这个疑兵呢?”浮游道:“想来他们大兵都在北方,这里兵少空虚,深恐怕我们乘虚去攻他,所以作此疑兵,使我们不敢轻进。大约是这个意思。”共工氏听了,亦以为然。  这日夜间,颛顼兵果然没有来袭击,共工氏益觉放心。到了次日拔队前进,只见路上仅有逃避的百姓,却不见一个军士。  又走了一程,远远望见山林之中旌旗飘扬,旌旗影里疏疏落落有军士在那里立着。共工氏传令兵士放箭。哪知道箭射过去,那些立站的军士依旧不动。共工氏大疑,传令冲锋。共工兵一声呐喊,冲将过去,才晓得都是些草人。当下共工氏向浮游道:“汝料他空虚,现在看此情形一点也不差,我们正可以放胆前进了!”  说犹未了,只听得山前山后陡然间起了一片喊声,从那喊声之中飞出无数之箭,直向共工氏兵士的脸上射来,受伤者不计其数,队伍登时大乱。共工氏正要整理,只见那颛顼氏的伏兵已经四面涌出,一齐上前将共工氏围祝共工氏赶快叫兵士扎住阵脚,用箭向颛顼兵射去,哪知没有射到他身边都纷纷落在地上。共工兵看了大骇,正不知是什么原故,禁不得那面的箭射过来,大半都着。共工氏至此料想不能取胜,就传令退兵,自己当先向原路冲出,军士折伤不少。刚刚回到隘口,四面伏兵又起。共工氏急忙传令道:“今日我们归路已绝,不是拼死,没有生路!”众人亦知道此时的危险,于是万众一心,猛力冲突,真是困兽之斗,势不可当。这里颛顼氏亦恐怕伤人太多,传令合围的军士放开一角,让他们出去,一面仍旧督率军士在后面紧紧追赶。  且说共工氏拼命地逃出了隘口,计算兵士已折去了大半,正要稍稍休息,和浮游商议办法,忽听得后面喊声又起,颛顼兵又追来了。这时,共工兵已无斗志,四散逃生,禁不起颛顼兵大队一冲,登时将共工兵和浮游冲作两起。那浮游带了些败残兵士拼命地逃,一时辨不得路径,直向南去,虽然逃得性命,而去冀州愈远,欲归无从。那些败残兵士沿路渐渐散尽,只剩得孑然一身,到了淮水之边,资斧断绝,饥饿不堪,知道自己是个赤面的人,容易为人认破,想来不能脱身,不如寻个自尽吧,遂投淮水而死。这是一个小人的结局。后来到了春秋时候,他的阴魂化作一只红熊,托梦于晋国的平公,向他作祟,可见他奸恶之心死而不改,还要为恶,真是一个小人呢。此是后话不提。  且说那日共工氏被大兵一冲,围在一处,幸亏他力大,终究被他杀出,带了败残兵逃回冀州去了。这时,颛顼帝得胜回去,再和群臣商议。大款道:“共工氏这个人枭勇异常,留他在冀州必为后患,不如乘势进兵擒而杀之,天下方可平定。”  群臣听了,都赞成其说。颛顼帝就叫金正该统率大兵,羿做副帅,共同前进,帝自己带水正味及群臣随后进发。哪知冀州的百姓受了共工氏的暴虐,本来是不敢言而敢怒的,现在看见他大败回来,父子兄弟死伤大半,更将他恨如切齿,等到颛顼兵一到,大家相率投降,没一个肯替他效死。共工氏知道大势已去,只得带了些亲信之人向西方逃命。那金正和羿知道了,哪里肯放松,便紧紧追赶。  共工氏逃了二十多日,到了一个大泽,疲乏极了,暂且休息,问土人道:“这个泽叫什么名字?”土人道:“叫作渤泑泽。”共工氏又指着西面问道:“从这边过去是什么地方?”  土人道:“是不周山,再过去是基山、钟山,再过去就是昆仑山了。”共工氏想道:“我现在国破家亡,无处可去,听说这昆仑山是神仙所居,中多不死之药,不如到那边去求些吃吃。  虽则帝位没得到手,能够长生不死,亦可以抵过了。”想到此处,连日愁闷不觉为之一开。正要起身西行,只听得东面人声嘈杂,仔细一看,原来颛顼兵赶到了,不觉大惊,只得慌忙再向西逃,绕过泑泽,上了不周山,早被颛顼兵围祝共工氏料想不能脱身,不觉长叹一声,想起从前儿子后土劝他的话,真是后悔无及。又想起浮游的奸佞,悔不该上他的当。又想:“我现在已经逃到如此荒远之地,颛顼兵竟还不肯舍,真是可恶已极。”想到此际,怒气冲天,说道:“罢了,罢了!”举头向山峰的石壁撞去,只听得天崩地裂之声,原来共工氏固然脑裂而死,那山峰亦坍了一半,这亦可见他力大了。  且说颛顼兵围住共工氏,正要上山搜索,忽听山上大声陡发,大石崩腾,疑心共工氏尚有救兵,不敢上去。过了多时,不见响动,才慢慢上去窥探,却见一处山峰倒了,碎石下压着一人。金正命人拨开一看,原来是共工氏,不禁大喜,便叫军士掘土将其尸埋葬,遂和羿班师而回。

点评

以上两次打平共工氏,已将旧事叙明,以下言归正传。  且说帝喾之时,共工氏何以又不肯臣服呢?原来共工的百姓强悍好乱,又经康回、共工氏两次图霸图王的风气所渐染,总想称雄于九州。这回子听说颛顼帝驾崩,帝喾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1 05:15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1-21 05:15: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1-21 05:10 且说共工氏自从他儿子后土逃去之后,仍旧是相信浮游的话,大修兵器,不时去攻打四面的邻国。四邻诸 ...

以上两次打平共工氏,已将旧事叙明,以下言归正传。  且说帝喾之时,共工氏何以又不肯臣服呢?原来共工的百姓强悍好乱,又经康回、共工氏两次图霸图王的风气所渐染,总想称雄于九州。这回子听说颛顼帝驾崩,帝喾新即位,他们以为机有可乘,便又蠢动起来。但是其中却没有一个杰出的人才,所以乱事还不十分厉害。帝喾听了,便叫火正重黎带了兵征讨。临行的时候并嘱咐他:“要根本解决,不可以再留遗孽。”重黎领命,率领大兵直攻冀州。那些乌合之众哪里敌得过重黎之师,不到一月,早已荡平。可是重黎是个仁慈的人,哪里肯痛下毒手,处置共工氏百姓不免姑息一点。哪知等到重黎班师回来,那共工氏的百姓又纷纷作乱起来。帝喾听了大怒,拣了一个庚寅日,将重黎杀死,以正他误国之罪。一面就叫重黎的胞弟吴回代做火正祝融之官,并叫他带了大兵再去攻讨。吴回因为重黎之死都是为那些乱民的原故,替兄报仇之心甚切,加以帝命严厉,所以更不容情,一到那边专用火攻,竟将那些乱民焚戮净荆从此共工氏的名称,不复再见于史册,亦可算是空前的浩劫了。等到吴回班师回来,帝喾叹道:“朕非不仁,下此绝手,亦出于不得已耳!”  且说共工氏虽然平定,但是帝喾终究放心不下,意欲出外巡狩,以考察四方的动静。正要起身,适值常仪生了一个儿子,这是帝喾第一个长子,当然欢喜。过了三日,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作挚,恰恰和他的曾祖考少昊氏同名。这个亦可见上古时候,没有避讳的一端。  又过了几日,帝喾决定出巡,带了姜嫄同走,朝中的事情由金、木、水、火、土五大臣共同维持。这次出巡的地点是东、北两方,所以先向东走。绕过了菏泽,到了曲阜,便到少昊氏坟上去拜祭过,一切询风问俗的事照例举行,不必细说。  公事既毕,就和姜嫄同上泰山,在山上游了两日,方从泰山的北面下山,远远一望,只见山下莽莽一片,尽是平原,从那平原之中又隆起一个孤阜。当下帝喾就问那随从的道:“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从人道:“那里叫章丘。”帝喾吩咐:“就到那丘上歇歇吧。”行不多路,两旁尽是田塍,大车不能通过,帝喾便命车停下,向姜嫄道:“朕和汝步行过去,亦试得?”姜嫄答应,遂一齐下车,相偕而行,随从人等均在后面跟着。  且说姜嫄虽是个后妃之尊,却是性好稼穑,平日在亳邑都城的时候,早在西北地方画出几百亩地,雇了十个工人,栽桑种稻,播谷分秧,不时去经营管理,指点教导,做她的农事试验常有的时候往往亲自动手,这田塍的路是她走惯的,所以一路行去并不吃力。这时候正是暮春天气,一路平畴绿野,高下参差,麦浪迎风,桃枝挹露,更是分外有趣。那些农夫,亦正疏疏落落地低着头在那里工作,忽然抬头看见这许多人走过,不觉诧异,有的荷锄而观,有的辍耕而望,都不知道帝喾等是什么人。  不一时,帝喾等到了章丘之上,只见无数人家环绕而居,虽则都是茅檐草舍,却是非常之整洁。在观望时,忽然一片狗吠之声,早有三四条狗狰狞咆哮,泼风似地向帝喾等冲来,磨牙张口,竟像要咬的模样。早有随从人等上前驱逐,那许多狗虽则各自躲回它的家中去,可是仍旧朝着外边狺狺的乱吠。从这狗吠声中却走出几个妇人来了,有的抱着小孩,有的手中还拿着未曾打成功的草鞋在那里打,见了帝喾等便问道:“你们诸位从哪里来的?来做什么?”随从人等过去,告诉了她们。  她们一听是帝和后,慌得赶快退回。有的退回之后,仍同了小孩子躲在门背后偷看,有的从后门飞也似的下丘去找男人去了。  隔了一会,只见无数赤足泥脚的农民陆陆续续都上丘来,向帝喾参拜。帝喾个个慰劳一番,又问了他们些水旱丰歉的话头,然后向他们说道:“朕此番从泰山下来,路过此地,看得风景甚好,所以过来望望,无别事。现在正值农忙的时候,你们应该赶忙去耕田,不可为朕耽误,朕亦就要去了。”众农民之中有几个老的,说道:“我们生长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从来没得见过帝、后。现在,难得帝和后一齐同到,这个真是我们百姓的大福,所以帝和后务必要停一会再去。我们百姓虽则穷,没得什么贡献,一点蜜水总还是有的。”说着,就请帝喾到一间屋里来坐。帝喾看他们出于至诚,也就答应了。一面就有许多妇女来参见姜嫄,请到别一间屋里去坐。姜嫄就和她们问长问短,又讲了一会蚕桑种植的事情。众多妇女听了无不诧异,有的暗中想道:“她是一个尊贵的后妃,为什么对于农家的事情有这样的熟悉,并且内中还有我们所不知道的,这个可见得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享受大福气呢!”有些暗中想道:“她是后妃之尊,对于农桑的事情尚且这样的研究,可见农桑的职务正是一种极贵重的职务,我们小百姓靠农桑做生活的,更应该怎样的去研究才是。”  不提众多妇女们的心里胡思乱想,且说姜嫄坐了一会,只见帝喾那边叫人来说时已不早,要动身了。姜嫄立即出来,同了帝喾仍旧是步行转去,众多男女百姓在后相送,帝喾止他们不住,只得由他。正走之间,帝喾远远望见东南角上有一座山,山上有许多树林,林中隐约有一所房屋,极为高大,就问百姓道:“那边是什么所在?”百姓道:“那边是龙盘山,山上有一个闭宫。”帝喾道:“怎样叫闭宫?”百姓道:“是个庙宇,我们除了祭祀之外,或者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大家要聚会商量,那么才去开这个庙门,其余日子总是闭着的,所以叫它作闭宫。”帝喾道:“里面供奉的什么神祗?”百姓道:“是女娲娘娘。  我们这里没有儿子的人,只要诚心去祭祀祷求,便立刻有子,真是非常灵验呢!”  帝喾听了,忽然心有所动,回头看了姜嫄一看,暂不言语。  到了大路口,帝喾和姜嫄上车,命随从人等取些布帛赏赐那些百姓,那些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而去。这日晚上,帝喾宿于客馆之中,向姜嫄说道:“朕听见说,女娲娘娘古今都叫她神媒,是专管天下男女婚姻事情的。男子婚姻,无非为生子起见。所以她既然管了婚姻的事情,必然兼管生子的事情,刚才那百姓所说求子灵验的话,当然可信的。汝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没得生育,朕心甚为怅怅。朕拟明朝起斋戒三日,同汝到那闭宫里去求子,汝以为何如?”姜嫄笑道:“妾今年已四十六岁了,差不多就要老了,哪里还会得生子呢!”帝喾道:“不然。  古人说得好,诚能动天,就使五六十岁的妇人生子亦是有的,何况现在汝尚未到五十岁呢!况且这位女娲娘娘是个空前绝后的大女豪,生而为英,死而为神,朕想只要虔心去,决不会没有灵感的。”  说罢,立刻就要姜嫄淋浴起来,斋戒三日,拣了一只毛色纯黑的牛做祭品,又换了两乘小车坐了,径望龙盘山而来。到了山亡,却见那闭宫的方向是朝南的,后面一带尽是树木,前面却紧对泰山,原来这龙盘山就是泰山脚下的一个小支阜。当下帝、后二人下了车,相偕入庙。刚到庙门不多几步,只见路旁烂泥上面有一个极大脚迹印在那里,五个脚指显然明白,足有八尺多长,就是那个大脚指头,比到寻常人的全只脚也还大些。看它的方向,足跟在后,五指朝着庙门,却是走进庙去的时候所踏的。那时,帝喾正在仔细看那庙宇的结构,仰着头没有留心。姜嫄低头而行,早一眼看见了,诧异之极,暗想:“天下竟有这样大的脚,那么这个人不知道有怎样大呢,可惜不曾看见。”正在想着,已进庙门,只见当中供着一位女娲娘娘的神像,衣饰庄严,丰采奕奕。  这时,随从人等早把祭物摆好,帝喾和姜嫄就一齐拜下去,至至诚诚地祷告一番。拜罢起身,只见四面陈设非常简陋,想来这地方的人民风俗还是极古朴的。祭罢之后,又到庙后一转,只见那些树林尽是桑树,树林之外远远的一个孤丘,丘上有许多房屋,想来就是那日所到的章丘了。回到前面,跨出庙门,姜嫄刚要将那大人的脚迹告诉帝喾,只见帝喾仰着面正在那里望泰山,又用手指给姜嫄看,道:“汝看,那一座最高的就是泰山的正峰,那一座相仿的就是次峰,那边山坳里就是朕等前日住宿之所,许多房屋现在被山遮住,看不见了。朕和汝前日在山头上东望大海,西望菏泽,北望大陆,南望长淮,真个有目穷千里的样子。但是那个时候似乎亦并不觉得怎样高,到今朝在这里看起来,方才觉得这个严严巍巍的气象真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帝喾正在那里乱指乱说,姜嫄一面看,一面听,一面口中答应,一面脚步慢移,不知不觉一脚踏到那大人的脚迹上去了,所踏的恰恰是大拇指。哪知一踏着之后,姜嫄如同感受了电气一般,立刻间觉得神飞心荡,全身酥软起来,那下身仿佛有男子和她交接似的,一时如醉如痴,如梦如醒,几乎要想卧到地上去。这个时候,不但帝喾和她说话没有听见,并且连她身子究竟在什么地方,她亦不知道了。帝喾因为她好一晌不答言,回转头来一看,只见她两只眼睛饧饧儿的,似开似闭,面庞红红儿的,若醉若羞,恍惚无力,迎风欲欹,正不知道她是什么原故,忙问道:“汝怎样?汝怎样?汝身体觉得怎样?”一叠连问了几句,姜嫄总不答应,帝喾慌忙道:“不好了,中了风邪!”连忙叫宫人过来扶着,一面将自己所穿的衣服脱下来,披在姜嫄身上,又叫宫人扶抱她上车。上车之后,帝喾又问道:“汝究竟怎样?身上难过吗?”  姜嫄刚才被帝喾连声叠问,早经清醒过来,只是浑身酥软,动弹不得,只能不语。这次又见帝喾来问,想起前头那种情形了,不觉羞愧难当,把一张脸统统涨红,直涨到脖颈头上去了,却仍是一句话说不出,只好点点头而已。帝喾亦不再问,吩咐从人赶快驱车下山。过了一会,到了客馆,下得车来,帝喾又问姜螈道:“现在怎样?觉得好些吗?要不要吃点药?”姜螈嫄时神气已经复原,心思亦已镇定,但是终觉难于启口,只得勉强答道:“现在好了,不用吃药,刚才想来受热之故。”帝喾听了亦不言语,就叫她早去休息。  哪知姜螈这夜就做了一梦,梦见一个极长大的人向她说道:“我是个天上的苍神,闭宫前面的大脚迹就是我踏的。你踏着我的大拇指,真是和我有缘。我奉女娲娘娘之命同你做了夫妻,你如今已有孕了,可知道吗?”姜螈梦中听了又羞又怕,不觉霍然而醒,心里想想,越发诧异,但是不好意思向帝喾说,只得藏在肚里。到了次日起来,身体平复如常。帝喾便吩咐动身,向西北进发。一路地势都是沮洳卑湿,湖泽极多,人烟极少。到了大陆泽改坐船只,渡到北岸,百姓较为繁盛,听见说帝、后来了,纷纷都来迎接。帝喾照例慰劳一番,问了些民间的疾苦,一切不提。  过了几日,忽见随从人等来报说,外面伊耆侯求见帝喾。  帝喾大喜,就命召他进来。原来伊耆侯就是伊长孺,自从他的养女庆都做了帝喾妃子之后,帝喾见他才具不凡,就封他在伊水地方做一个候国之君。哪知他的治绩果然出众,化导百姓极有方法。适值共工乱民平定,急须贤明的长官去设法善后,帝喾便又将伊长孺改封在耆的地方做个侯国,叫他去化导冀州的人民,所以他就叫伊耆侯。  当下伊耆侯见了帝喾,行礼已毕,帝喾便问他道:“汝何故在此?”伊耆侯道:“臣前数日来此访一友人,听见驾到,特来迎接。”帝喾道:“汝友何人?”伊耆侯道:“臣友名叫展上公,是个新近得道之士。”帝喾道:“就是展上公吗?朕久闻其名,正想一见,不料就在此地,汝可为朕介绍。”伊耆侯道:“可惜他昨天已动身去了。”帝喾忙问道:“他到何处去?”伊耆侯道:“他本是个云游无定之人,这次听说要往海外访羡门子高和赤松子诸人,这一去不知又要隔多少年才能回来!便是臣此次前来,亦因为知道他将有远游,所以特来送他的。”帝喾道:“天下竟有这样不凑巧之事,朕真可谓失之交臂了。”说罢,不胜怅怅。当下,帝喾就留伊耆侯在客馆夜膳,因为伊耆侯是有治绩的诸侯,特地隆重地设起飨礼来。到那行礼的时候,姜嫄亦出来陪席,坐在一边。  原来上古之时,男女之间虽然讲究分别,但是并没有后世的这样严,所以遇到飨礼的时候,后妃夫人总是出来陪坐的。  后来直到周朝,有一个阳国的诸侯到一个缪侯那里去,缪侯设飨礼待他,照例缪侯夫人出来陪坐。哪知阳侯看见缪侯夫人貌美,顿起不良之心,竟杀去缪候,夺了他的夫人去。从此之后,大家因为有了这个流弊,才把夫人陪坐这个礼节废去,直到清朝都是如此。人家家里有客人来,主人招待,主妇总是不出来见的。现在外国风俗流到中华,请客之时主人主妇相对陪坐,大家都说是欧化,其实不过反古而已。闲话不提。  且说当日帝喾设飨款待伊耆侯,礼毕燕坐,姜嫄也进内去了。帝喾便问伊耆侯道:“近来汝那边民情如何?共工氏遗民颇能改过迁善否?”伊耆侯道:“臣到耆之后,确遵帝命,叫百姓勤于农桑,以尽地利。又叫他们节俭用财,有贫苦不能工作的,臣用货财去借给他,赈济他。到现在他们颇能安居乐业,无匮乏之患了。而且风俗亦渐渐趋于仁厚,颇能相亲相爱。遇到饮食的时候,大家能够互相分让;遇到急难的时候,大家能够互相救助;遇到有疾病的时候,大家亦知道彼此扶持,比到从前已觉大不同了。至于共工余民,在臣所治理的耆国地方本不甚多,有些住在那边的,现在已都能改行从善,请帝放心。”帝喾听了大喜,便说道:“朕此番北来,本拟先到汝处,再到太原,再上恒山,现在既然与汝遇见,那么朕就不必再到汝处了。朕拟从涿鹿、釜山转到恒山,再到太原,似乎路程较为便利些。”伊耆侯道:“帝往恒山,臣拟扈从。”帝喾道:“不必。朕与汝将来再见吧。”伊耆侯只得退出。过了几日,帝喾起身,伊耆侯来送,说道:“臣妻近日渐老多病,颇思见臣女庆都,臣拟待帝回都之后,遣人来迓臣女归宁,不知帝肯允许否?”帝喾道:“亦是人情之常,朕无有不允。待朕归后,汝饬人来接可也。”说罢,彼此分散,伊耆侯自回耆国去了。  这里帝喾和姜嫄先到涿鹿,游览了黄帝的旧都,又到釜山,寻黄帝大会诸侯合符的遗迹,流连景仰一番,然后竟上恒山而来。那恒山是五岳中之北岳,山势非常雄峻。只见一路树木多是枳棘檀拓之类,帝喾暗想:“怪不得共工氏的弓箭厉害,原来做弓的好材料柘树这里独多呢。”正在想时,忽听得远远有人呼救命之声,那前面随从人等早已看见,都说道:“那边有一个野兽伤人了。”说着,各制兵器往前救护。那野兽看见人多,就舍弃了所吃的人向后奔逃,嘴里发出一种声音,仿佛和雁鸣一般。随从人等怕它逃去,赶快放箭,一时那野兽着了十几支箭,但是还跑了许多路方才倒地而死。众人来看那被吃的人,早已面目不全,脏腑狼籍,一命呜呼了,只得随便掘一个坎,给他埋藏,然后将那野兽拖来见帝喾。帝喾一看,只见它形状似牛而有四角,两目极像个人,两耳又像个猪,看了半日,实在不知道它是什么野兽,且叫随从人等扛着同上山去,以便询问土人。哪知刚到山半,恰恰有许多人从上面下来,看见了野兽一齐嚷道:“好了好了,又打死一只诸怀了。”随从人等将众人引至帝前。众人知是君主,慌忙拜过了。帝喾就问道:“方才那只野兽汝等认识吗?叫什么名字?”众百姓道:“叫作诸怀,极其凶猛,是要吃人的。我们这里的人不知道被它伤害多少了。上半年我们打杀一只,如今又打死一只,可是地方上大运气了。”帝喾道:“这个诸怀生在这座山里的吗?”众百姓应道:“是的,这座山的西面有一条水叫作诸怀水,水的两旁森林山洞均极多,这个野兽就生长在那里,所以名字就叫诸怀。”帝喾又问道:“另外有没有什么异兽呢?”众百姓道:“另外不过虎豹豺狼之类,并没有甚么异兽,只有那诸怀水里却有一种鱼,名叫鮨鱼,它的形状身子是鱼,头却同狗一样,叫起来的声音又和婴儿一样,颇觉奇怪。但是,这鱼可以治惊狂癫痫等疾病,倒是有利而无害的。”帝喾听了道:“原来如此。”又慰劳那百姓几句话,就上山而来。  只见最高峰上有一座北岳祠,祠门外有一块玲珑剔透的大石,高约二丈余,矗立在那里。石上刻着“安王”两个大字,不知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何人所刻的。帝喾研究了一回,莫名其妙,亦只得罢休。礼过北岳,与姜嫄各处游玩一遍,就下山向太原而来。早有台骀前来迎接,帝喾问起地方情形,台骀所奏大略与伊耆侯之言相同。帝喾随即向各处巡视一周,只见那堤坊沟渠等都做得甚好,汾水中流一带已现出一块平原来了。帝喾着实的将台骀嘉奖一番。时正炎夏,不便行路,帝喾就在太原住下,闲时与台骀讲求些水利治道。台骀有个胞兄,名叫允格,也时常来和帝喾谈论。台骀因为自己做诸侯甚久,而胞兄还是个庶人,心中着实不安,遂乘势代允格求封一个地方。帝喾道:“汝兄虽无功,但汝父玄冥师有功于国,汝现在亦能为民尽力,仗着这些关系,就封他一个地方罢!”  当下就封允格于鄀,允格稽首拜谢而去。  过了几日,帝喾忽接到握裒的信,说道:“次妃简狄父母思念简狄,着人来迎,应否准其归去?”帝喾看了,立刻复信,准其归宁。来使去了,又过了多日,已交秋分,帝喾吩咐起身,沿着汾水直向梁山而来。帝喾告姜嫄道:“朕久闻梁山之地有一个泉水,无冬无夏总是常温,可以洗浴的,此次经过必须试验它一番。”姜螈道:“妾闻泉出于山总是寒凉的,为什么有温泉,真是不可解。”帝喾道:“天地之大何奇不有!朕听说有几处地方,那个泉水不但是温,竟热如沸汤,可以烧鸡豚,岂不是尤其可怪吗!照朕看起来,古人说地中有水火风三种,大约此水经过地中,受那地心火力蒸郁的原故,亦未可知。”  过了数日,到了梁山,就去寻访温泉。果然寻到了,却在西南数百里外,有三个源头,下流会合拢来,流到漆沮水中去的。当下帝喾就解衣入浴,洗了一会。哪知这个泉水自此之后竟大大地出了名,到后来大家还叫它帝喾泉,可见得是地以人传了。闲话不提。  且说帝喾知姜嫄有孕将近分娩,就和姜嫄说道:“朕本拟从此地北到桥山,去拜谒曾祖考黄帝的陵墓,现在汝既须生产,恐怕多绕路途非常不便。朕想此处离汝家不远,就到汝家里去生产,并且预备过年,汝看好吗?”姜嫄笑道:“那是好极了!”当下,帝喾便吩咐随从人等到郃国去。哪知走不多日,天气骤冷,飘飘扬扬地飞下了一天大雪,把路途阻止。到得雪霁天晴,重复上道,已耽搁多日。一日正行到豳邑地方,一面是沮水,一面是漆水,姜嫄忽觉得腹中不舒服起来。帝喾恐怕她要生产,就立刻止住车子不走,于是就在此住下。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5-16 15:01 , Processed in 0.0313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