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明清宁波浮石周氏研究》是2014年12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道锋。

[复制链接]
杭中医周强 发表于 2016-2-14 16: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浮石周氏又名新庄周氏,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新庄村。新庄村在明代就已经成为望族,全祖望《甬上族望表》谓:“浮石周氏,自运使保、吏部尚书应宾、殉难知江都县志畏、知通城县昌会、知思南府元懋、知顺德县齐曾、诸生昌时、监军元初、监军元越、诸生志文,共九望。”新庄村位于镇政府东南方8公里处,于宁波海曙区西侧,联丰机场路西边,东接市区,南临杭甬高速,与古林镇交界,地理位置优越,是典型的城乡结部,区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辖新庄、张家漕、汪漕头、李家汶桥、吉祥新村5个自然村,公交820直达村内。总户数544户,1380人,有外来人口2万余人。2011年6月被列为革命老区。
村民主姓周,明初从望春桥迁来。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樟树至今仍郁郁葱葱,曾为宁波望族。史上曾有七十余位名人,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周应宾、工部员外郎周薇、盐运使周保以及翰林、太傅、侍郎、御史等人,明末清初时期名垂青史的酒仙周思南,孤胆忠臣江都令周志畏,证山先生周斯盛;道光年间赐“孝旌”匾额的周嘉瓒,民国时期在上海创业,挣钱后回乡开办学校、医院的典型商业大亨周茂林。
多处留有明清古迹,如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浮石塘庙、周氏宗祠、吉祥禅寺、大厅大堂、大宗伯第、冬官第、钦赐义门、云锦桥、禄仁堂、西洋学堂等古迹,村内共有36条大弄堂、72条小弄堂。早年曾出现过革命人士,如周廉康烈士;抗战时期有杨长安(已故)、周阿花、杨瑞元(已故)、杨瑞甫(已故)等先后参加鄞县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三五支队。新庄的历史分为“耕读传家”、“文化鼎盛”、“忠臣烈士”、“隐居平民”、“创业经商”、“和谐发展”等六个时期。
 楼主| 杭中医周强 发表于 2016-2-14 16: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村民主姓周,明初从望春桥迁来。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樟树至今仍郁郁葱葱,曾为宁波望族。史上曾有七十余位名人,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周应宾、工部员外郎周薇、盐运使周保以及翰林、太傅、侍郎、御史等人,明末清初时期名垂青史的酒仙周思南,孤胆忠臣江都令周志畏,证山先生周斯盛;道光年间赐“孝旌”匾额的周嘉瓒,民国时期在上海创业,挣钱后回乡开办学校、医院的典型商业大亨周茂林。
多处留有明清古迹,如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浮石塘庙、周氏宗祠、吉祥禅寺、大厅大堂、大宗伯第、冬官第、钦赐义门、云锦桥、禄仁堂、西洋学堂等古迹,村内共有36条大弄堂、72条小弄堂。早年曾出现过革命人士,如周廉康烈士;抗战时期有杨长安(已故)、周阿花、杨瑞元(已故)、杨瑞甫(已故)等先后参加鄞县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三五支队。新庄的历史分为“耕读传家”、“文化鼎盛”、“忠臣烈士”、“隐居平民”、“创业经商”、“和谐发展”等六个时期。
分论

一、宋元时期
据族人周汝观的追叙,“周氏系同出于文武,后世子孙以国为姓,散处四方,吾宗世居青州,迨五季末徙居四明。”可见,周氏从山东青州迁移到宁波的时间是五代末期。查民国《鄞县通志》,这一支当中周瑊自青州益都来居月湖西,不过时间为宋,而非五代末。周瑊乃周处厚曾祖父,周处厚生年为天禧四年(1020),距北宋开国仅六十年,将周氏迁居宁波的时间定在五代末,似更符合情理。宋元时周瑊这一支,《甬上族望表》称为“西湖周氏”。瑊生祐,祐生造。
周造庆历五年(1045)登进士第,是西湖周氏发展过程中比较关键性的人物。家族的兴旺发达必须有赖于政治上的保障,而通过科举走入仕途无疑是最佳选择,周造的入仕为周氏家族今后的崛起做好了准备。
造生三子,曰处厚、温厚、师厚。其中温厚以特恩入宫,为富阳主簿,以承议郎致仕。处厚、师厚俱登进士第。周处厚(1020~1096),字景载,庆历六年(1046)进士,授江州司理参军。皇祐中官著作郎,迁朝议大夫,不久致仕。周师厚(1031~1087),字敦夫,皇祐五年(1053)进士,授景陵尉,年五十七卒于官。赠银青光禄大夫,娶范仲温女。著有《洛阳花木记》。师厚长子周锷(1058~1132),字廉彦,号无住居士,元丰二年(1079)进士,调桐城尉,辞不赴,泛滥经史百家。后知南雄,以言边事得罪当朝宰相,入元祐党籍。退居西湖作四休堂,日与其弟周铢徜徉山水,以诗歌相娱。绍兴元年(1131)转中大夫,年七十五卒。著有《会计录》、《振领图》、《日成月要岁会集》、《六甲奇书》一卷、《承宣集》一卷、《四休堂诗集》、《明天集》一卷以及《文集》十卷。周锷有两子,长子周冲任右迪功郎,次子周渊官右儒林郎。冲子周楫(1129~1198),字伯济,性格庄重刚简,不喜嬉戏,一举不售,即弃举子业,以诗自娱,有杜甫、韦应物之风范。晚年深居简出,清心寡欲,年七十而卒。渊子周模(?~1208),字伯范,号得闲居士,聪颖敏悟,幼从济南刘寿夫游学睢阳,同他的从兄一样,也是一试落地,从此断绝科举。“一意世学,翻经阅史,手不释卷。”二人相与友善,所居曰恰恰堂,以著其友爱之笃。模祖父周锷所遗文集甚多,为防止文献散佚,亲手加以编校,并出巨资刊印。晚年爱好施舍贫困,常周人所急。居闲好客,与酒朋诗侣终日为伴。周师厚一支后来发展成为鄞西小皎周氏,而处厚一支则是浮石周氏的远祖。
相比于周师厚这一支人才济济的盛况,处厚一支在宋元时期似乎大为逊色。处厚子周钺荫补太庙斋郎,迁萧山县尉,卒于官所。钺子周渐因家里遭遇火灾,便随父亲在萧山安家落户。渐子周杕(1112~1180),字伯荣,号东溪,年幼时随同父亲家居萧山,当时便发首丘之愿,适逢建炎三年(1129)宋室南渡,跟从车驾重归故里,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鄞县。不久又徙居大岙,“日经营其产业,继而家资寖裕。”周杕急公好义,无论老幼,凡失去依靠者,一并收养,且延请名师教化宗教子孙,恪守祖宗“以读书起家,致位显贵”的传统,一时大为乡里人所推重。汪大猷在为其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对其一生的操守做了生动的概括:“隐于身,惟德是膺;行于家,孝友是程;孚于人,必信必诚;恤孤贫,曲尽其情。”周杕生积中,积中生敬先,敬先生守成,守成生道全,四人“皆敛华勿耀”,故而文献鲜有记载。道全有子曰爱孙。
周爱孙(1248~1323),字孝宗,号松隐居士,年幼老成,沉默寡言,重于友孝,勤于问学。常轻财好施,淡泊名利,教导子孙读书。置别业于居所之南,“日以力本为业,暇则宾朋啸傲,觞咏以娱之。”爱孙有三子,曰叔华、叔茵、叔茂。周叔茂,字子文,仿效当年周锷的四休堂,他也在距离城西二十里的地方筑起了一座耕隐斋。躬耕而隐,其乐亦可知。不过他的同郡好友单弘却提出了不同看法:“(叔华)隐则隐矣,耕固未闻其耕哉。”原因是耕田不足以称作耕,耕天下方为耕。尽管好友单弘鼓励他出仕,但他后来终身没有做官则是可以肯定的。叔华生子熙翁,熙翁生周弘盛,弘盛就是后来浮石周氏的始迁祖。
宋元时期,周氏家族大抵延续了隐居读书的生活模式。科举入仕的路子曾经在处厚一代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但似乎与师厚子孙继承先辈读书入仕的情况不同,这条道路竟戛然而止,他的后辈又重新过起了布衣的生活。宋元时代处厚一支家族风尚的倾向十分明显,向外是以“乐善好施”为中心的“义”的推行,对内则耕田课读,保证一脉相传的学风。这种家族风尚持续了四百余年,到明代中叶才得以改变。
 楼主| 杭中医周强 发表于 2016-2-14 16: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明前期
明初的周氏基本上保持了宋元时期家族躬耕隐居的生活模式,也就是说,浮石周氏从它形成伊始,便是典型的布衣家族。
熙翁有两子,长子周弘盛任朝奉郎,洪武二十三年(1390)自大岙迁往清道乡,成为公认得最早迁往新庄的人,也因此成为《鄞西周氏宗谱》中的始迁祖。弘盛有弟曰弘善,字寿宁,他是一个颇有长远眼光的人。在进行一番实地考察之后,“辟产城西十里曰新庄”,后来其子周得延被派去管理这块地方,“以耕稼为业,由是家用滋殖雄于一乡。”周弘善、周得延父子辟产新庄并非为了大富大贵,实在是看中了这里远离喧嚣的清净生活。余梦祥在《赠云樵公》一诗中对周弘善的生活态度做了有趣的描述:“山中白云聊自怡,老大负薪知者谁?天梯有路工修月,凤磴无尘好看棋。待诏讵随金马客?荷衣曾侯牧羊儿。樵歌一曲谁相和,莫遣无心出岫迟。”周弘善与山中白云作伴,自号云樵,负薪看棋,一曲清歌,视富贵如浮云,俨然就是静卧山中的高士。同郡四明山人乌斯道评价曰:“云樵之名,或者可得,而云樵之乐未可以穷。朝而作,暮而息,理乱不知,黜置不闻以偃视世故,其云樵之乐也。”
弘善之子周得延(1372~1452),字昌龄,号贞素,为人不苟言笑,读书尤重微言大义。从大的方面来看,得延与他的父亲一样都是耕读传家。因为仰慕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出的高洁,在新庄选择一块地方建造了莲芳堂。正如同郡臧性所言:“是不独得莲之芳,而祖宗之芳亦并得之矣。”从这个角度说,他是保持了祖宗的传统,承续了一种澹然的生活态度。后来因为南宋张即之取自梅尧臣诗“池塘烂云锦”的书法作品,便径直改为“云锦堂”,其义大略相同。关于周得延的生活方式,时人盛赞道:“此夕庐山士,清高谁与肩?闭门对流水,乐道寓芳莲。影落晴波里,香回翠幔前。忘机观物化,闲卧白云天。”枕石漱流,颇有嵇阮之风。得延著有《莲芳堂诗》,另编有《耕隐斋诗》一卷。然而另一方面,周得延善于学习农用技术,“勤于治产,课僮仆稼圃,得种艺术,未尝逾时废事,是以日益富裕。”[18]他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家族在经济方面日渐兴旺。难能可贵的是,得延也并没有“为富不仁”,他很好地继承了先人乐善好施的传统,每年都救济青苗不接的贫困者。另外还出资请老师教育子孙,颇有法度。以至于乡里均以长厚者称之,郡邑听闻,致之乡饮。得延的伯父、父亲对于新庄周有开疆拓土之功,他自己则从具体方面入手,在经济、文化上着实为家族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浮石周氏的实际奠基者。
得延生三子,曰郭和、敏和、敷和。长子周敦和(1401~1465),字体道,号莲芳,与父亲相比,尚礼好贤之名益著,宗族乡邻有匮乏者,往往予以赈恤。后赐冠带归,尊致乡饮宾。次子周敏和(1405~1453),字体仁,别号元晦,秉性倜傥,刚正不阿,行为刚毅威仪,却能够不逾矩镬,人皆纷纷乐意与之交往。与兄敦和,弟敷和共置田产,为家族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季子敷和高明亮达,气度伟然,年三十八卒。得延三子皆有操守,于稼墙均有法度,应该与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敦和生三子,曰璇、珉、琏。周璇性格柔静,奉亲甚孝,昆季关系极佳。周敏性格“强毅果决,慨然有烈丈夫风。”周琏,娶栎社华氏,身体羸弱,性格静穆,沉潜有思,可惜其年不永,以四十九岁卒。璇生谘,谘子周敬(1481~1565),字惟学,又字以直,号内斋,与他的长辈仅以杰出的操行为人敬仰不同,周敬不光人品一流,而且学问极好。他从小聪慧,读书能够一目十行,并且终身不忘。七八岁时曾博得县令的称赞,对其礼遇有加。二十岁补博士弟子员,嘉靖十六年(1537)贡生,十八年(1539)铨授新建学训导,二十三年(1544)除黄州府学,二十五年(1546)迁新喻县教谕。因为周敬学问好,担任的又都是教育后学的官职,曾经在文坛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难怪周应宾会说:“吾宗百年以来,文学之士盖彬彬盛矣。乃若积学砥行,有闻于时,为后生所推服者,无不称内斋公云。”不久致仕,闭门不出。
敏和子周琰,性聪敏卓绝,读书弹琴,肃然物外。夜晚以铜管测天文,人皆以为“周之白眉”,坚辞贤良不就,年三十九卒。琰子周谌(1471~1532),字廷实,号心田,自谓“人田以土,我田以心”。七八岁时因有人贪图其产业资财,随母亲躲避外家。二十岁归家,重拾先祖产业,事母夫人至孝。以沃土赠弟,而自己开垦荒地。常与族人饮酒怡怡堂中,散财千金,救人所急。谌仲子周萃(1494~1561),字惟聚,号水心,性负侠气,经常为人排忧解难,因此事有不平,人们往往会相信他而不是官府,并且常常能够一言决断。新庄周族人均坚持行大义,施行仁义的事件屡见不鲜。不过即使如此,周萃仍然堪称一绝。死后兄弟三人合葬,以象征其友爱无间。萃子周任(1526~1598),字子重,号弘宇。少治经,精通大、小戴《礼记》。读书刻苦不倦,“哦书高楼,声彻昼夜”。以子应宾贵,累赠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赠官后仍然徒步市中,不乘车马,布衣蔬食。与人交际坦然,绝无城府。周谌季子周益(1499~1586),字惟善,性格娴静,性至孝,后因事中断举子业,成为隐君子。父卒。为其斋书写匾额曰“养心以志思”,人称“养心翁”,因子保贵封官。
敷和生瑺,瑺生诺,诺子周观(1507~1577),字惟贞,号友竹。观子周绰(1533~1598),改名国华,字子才,号文川,县学附生,以子应治贵,初封文林郎,江西分宜先知县,再赠中宪大夫,湖广按察使司副使。
总的来说,明初的浮石周氏能够很好地继承宋元时期家族耕读传家的传统。不慕名利,淡然处世,安贫乐道,甘做隐者。可是另一方面,也有几个不同的特色。其一是与宋元时期亦官亦隐相比,这个时段隐居得更为彻底。宋元时代尚有处厚、师厚以及师厚的后人都在朝中为官,晚年的致仕归隐实为宦海浮沉以后精神上的寄托。明初则皆为主动放弃功名,或从未想过入朝,是自始至终的真隐士。其二是与宋元时期相比,明初的浮石周氏开始由“独善其身”向“兼济天下”转型。这个时期家族的代表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具有乐善好施的壮举,而且一脉相承。其三是从内斋公周敬开始,读书治学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开始逐步代替耕与读并行不悖的局面,向读书一枝独秀的方向发展。这预示着浮石周氏在沉寂了四百余年后即将重整旗鼓,再次走科举入仕的道路。
 楼主| 杭中医周强 发表于 2016-2-14 16: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明中后期
浮石周氏从“义”字辈开始,又走上了科举入仕的道路。在有了政治上的保障以后,这个家族渐渐强盛起来,发展到“恭”字辈已如日中天。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若干代表人物,他们在浙东地区甚至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是浮石周氏全面兴盛的标志。
周薇,生卒不详,字惟翰,号东藩。祖周琏。父周谕,由儒士中正德十四年(1519)乡荐。薇为人刚毅,不阿权贵,当时的大太监毕真镇守浙江,诸孝廉纷纷前往拜谒,所有人皆长跪不起,独薇纹丝不动。嘉靖十四年(1535)授知六合县,皇太后梓宫经过,从前的官员处理不当常常获罪,只有周薇调度有方,不扰百姓,因此受到嘉奖。其在六合县政绩斐然是有目共睹的,以至于当地百姓绘其像悬于城楼祭祀,表示感佩之心。官至工部员外郎。周薇在新庄周的历史上是个转折点,他的科举入仕象征着周氏家族属性的转变。正如后裔周应辰所言:“我周当代科名,自义四十四公始。”从此以后,大批的周氏成员开始取仕做官。
周益生子周保、周傅。周保(1532~1594),字子翼,号新塘。幼年早熟,不暇嬉戏,耽于坟典。十四岁补诸生,遍读经史。隆庆五年(1571)成进士,补赣州教授。在赣州教授任上,教育士子颇有法度。不仅士心归向,甚至连旁县的学子听闻也来拜其为师。万历七年(1579)升任刑部主事,执法严明。万历十二年(1584)又升任南雄知府,此时周保作为一方父母官又充分显示了行政才能,重修了太平桥,还解决了商人抢盐的问题。万历二十年(1592)官至福建都转运使,周保沉重打击了盐运中贪污腐败的风气,为澄清一方吏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周保一生为官清廉,并且酷爱读书。
周傅(1526~1597),字子道,号南塘,札授太常博士。傅之子周应辰(1571~1650),字斗文,号墨庄,又号绿庄,一号农半,县学附生,因羞与同时的学子同庠,遂告免漫游。与同时代很多周氏成员科举入仕的情况相反,周应辰终身未仕。但这一不幸反而激发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应辰著有《两京集》、《六觞》一卷、《吉辞》一卷、《采蓝集》四卷、《绿庄诗采》九卷,皆已佚。其中《采蓝集》于作者尚在世时已大半散佚,这部文集记录了周应辰漫游生涯中的凄苦心境。如其作者所言:“其或分炊桂之余,兴转蓬之感。”不过即使如此,由于作者耿直刚正的个性,气力丝毫未减。“然存铁马风,闻铮铮焉响,亦略见于斯神。”在浮石周氏的诗坛上,应辰是唯一一个堪入领袖之列的布衣。诚如全祖望所描述的那样:“……而墨庄以布衣雄长其间,皆风流蕴藉之音。”故而布衣的身份是导致其能够风流蕴藉,不受约束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
浮石周氏发展到“恭”字辈步入了鼎盛。这一阶段周氏成员不光在朝堂上广放异彩,显赫一时,并且文化上亦成果斐然,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周应宾、周应治、周应浙三人。
周应宾(1554~1625),字嘉甫,号寅所,初号西园,父周任。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廷试中,考官余有丁因避同里之嫌,置为二甲。选庶吉士,授编修。万历二十年(1592)上疏神宗立太子事,擢国子司业摄监事。万历二十二年(1594)升南右谕德,掌翰林院,进右庶子兼侍读学士。三十一年(1603)擢礼部右侍郎掌院事,转吏部右侍郎,后因丁内艰家居十六年。光宗立,召为南京礼部尚书,上疏皇帝《申饬学政四事》,不久改为北京。曾五度上书请求致仕,后加太子太保,卒谥文穆。周应宾为人谦恭宽和,口不善言辞,勤俭自律。时有诗人叶太叔负才骄狂,应宾独与交布衣之好,应宾为官四十余年,一生尊荣显贵,位极人臣,死后余财仅与中人相垺,其高风亮节令人感慨。
周应宾作为浮石周氏的代表人物,官做到了极致,文化事业上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所著有《同姓名补录》一卷,《九经逸语》一卷,《考异》六卷、《游山志》、《识小编》凡十四卷(《内篇》九卷,《外篇》五卷),《月湖草》七卷、《普陀山志》六卷、《旧京词林志》六卷。其中《普陀山志》六卷十五门,据旧志重新辑录。卷一录皇帝敕谕四通及《御制佛藏经序文》两篇,以明圣德教化之功。卷二共十门,分别从山水、殿宇等方面对普陀山自然环境、历史沿革进行了详细考察。卷三至卷六共三门,采用搜集前人或当代人诗文作品的方法以保留关于普陀山的文献,用编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攥撮于诸文学之手而不佞裁。”《普陀山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卷二的各种门类不仅标注了众多山水楼台的具体方位。如“潮音洞”一条下曰“在东大洋海西,西大洋海南,菩萨尝显见处,四顾无畔,岸上有穴,可俯而观,名天窗。详见《灵异志》。”《艺文》门类中保留的诗文作品,不少可以补充史乘之缺。比如宋濂《清净境亭铭》,不光只是象征性地咏叹清净境亭那样简单,而是旁及与之相关的珞珈山等地理方位与佛藏种所述及的典故,对于保留历史文献特别是佛教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旧京词林志》六卷,作于周应宾任职南京翰林院时。冯梦祯任事南京翰林院时,感慨四库所载散亡殆尽,在前人所遗文献基础上,“据以较国史野乘之伪而补其漏逸。”可惜也“以懒失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应宾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以明初迁都为界,“首纪事,次纪典,又次纪官”,而又迁都以前尤详。对于保存明初不见载诸籍的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九经考异》十二卷,附《九经逸语》一卷,乃周应宾以陈士元《五经异文》为蓝本,稍微拓充而成。考证九经逸文,虽有一定的文献参考价值,然其中多有鱼目混珠,鲁鱼豕亥之处。作者在自序中发了“采遗珠于沧海,抡美材于邓林”的宏愿,不过结果却显然并不理想。
周应治(1556~1621),字君衡,学者称鼎石先生,父周国华。万历八年(1580)进士,知分宜县,在任其间颇有政声。十五年(1587)升南吏部考功主事。二十年(1592)升山东提学佥事,二十三年(1595)迁广东左参议,不久又升云南按抚赵可怀,应治亦重伤在家。趁家居修养,应治尽力侍奉祖母,直至其去世。与从兄周应宾相比,周应治的著作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著有《星轺玉笈》、《证道编》、《至道编》六卷、《山东壬午死事七忠传》、《石窗副墨》、《霞上草》、《明湖讲录》、《圣学传心》、《玉几山房文集》十卷、《广广文选》二十四卷、《霞外尘谈》十卷,还繤修了《分宜县志》。其中《广广文选》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本,《霞外尘谈》有《四库存目丛书》本。
周应治编辑的《广广文选》二十四卷,是在刘介夫《广文选》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李维桢为《广广文选》作了序文,文中详细介绍了它的纲目,理清了《昭明文选》、《广文选》以及《广广文选》之间的关系,从选本角度对《广广文选》在学术上的进步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其“有功词林宏远矣。”从兄周应宾更径直称其“质有文者,非偶而生也。”
周应治《霞外尘谈》十卷,分为霞想、鸿冥、恬尚、旷览、幽赏、清鉴、达生、博雅、寓因、感适十类,目的乃为辑录隐逸高尚之事。然而通观全书,除了标题有所不同外,内容上大体沿袭《世说新语》之原文。杨德周认为《霞外尘谈》与《梦溪笔谈》、《容斋随笔》相垺,谓其“以小品具大观”,似有过誉之嫌。对此,《四库提要》已提出严厉批评。不过,文人采用重新编排旧书的方式以明心志的做法还是可以理解的。
周应浙(1558~1640),初名凤,字方回,晚字五闲,号符阳,后号栩生,祖周敬。父周乐,字子成,初字象贤,号云门,以应浙贵,赠文林郎,含山县知县。应浙万历四十一年(1613)岁贡,选涿州教谕,天启元年(1621)迁含山知县,后擢苏州同知,署太仓知州。周应浙在任其间主要贡献有两点,一个是“教养人才”,另一个是“惠爱黎庶”。性情恬淡,得以高寿。著有《栩栩生外篇》二卷,《杂篇》一卷。
 楼主| 杭中医周强 发表于 2016-2-14 16: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明末至清
浮石周氏依靠子在庙堂上的势力与文化上的贡献达到极盛后,由于遭遇明清鼎革的巨变,逐渐失掉了在朝堂上的优势。在时代大环境面前,家族的兴衰荣辱往往显得格外渺小。不过另一方面,浮石周氏在文坛上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他们通过手中的如椽大笔,抒写着孤臣遗民黍离麦秀的心曲。
周元初,字自一,一字立之,学者称栖烟先生。父为周大吕,后过继给周应宾为养子。应宾死后,未受其荫,让于同族周元登、周元懋。后元初与元登共同参加钱肃乐军队,并将从应宾那里继承的余资全部用来支援前线,遂家中败落。甲申(1644)之乱后,避入奉化榆林,与陆宇(火旁鼎)、王玉书、周齐曾唱和,号为“榆林四先生”。其所唱和诗集名为《霜声集》。他曾作《做鬼者传》,以寄托心志。另著有《安隆事略》、《自怡集》。周元懋,字允昭,一字德林,祖周任。父应寀,字亮甫,号昆连,县学附生。元懋以应宾荫授南京右军都事,擢南工部屯田司主事兼榷关税。再擢思南知府,因丁内艰未能就任。钱肃乐招之,坚辞不出,散尽家财,毫不吝惜。后因江上失守,自沉得救,削发入灌顶山为僧。日日沉湎酒杯,最终呕血而死,人称“醉和尚”。所著有《历使草》二卷、《一枝轩集》(一本作《枝隐轩集》)。
应治子周元孚,字孚尹,以太学生官立禄寺署丞。颇有诗名,与陆宝、杨德周等人唱和,年八十余卒。著有《霞屿山房集》、《抚松阁遗草》。元孚子周嗣升,字长如,一字虚舟,少有诗名,中年失明,仍口授不倦。周齐曾赞美嗣升失明后所作《次陆敬翁四课韵》道:“与山俱深,与郊俱远,与园俱幽,与庵俱寂。”可见其能不为外物所累正是导致与同时期诗人诗风有所不同的原因。全祖望谓其诗“大都感怀丧乱之音,而王孙之故态,名士之风流,不以憔悴而减也。”换言之,尽管王朝覆灭,江山易主,名士风度依然可以在他的诗集中看到。如《喻鸥》:“身世分明一野鸥,生涯回首向东流。虽因遁迹惊残梦,亦为忘机狎远游。江畔桃花红两乱,溪边竹叶翠烟浮。高飞不过随寻丈,只爱沧浪遗俗愁。”虽然身世如同“野鸥”,但依然向往它的自由高飞。可见一方面对身世之感有所寄意,另一方面则有从心所欲,随波逐流的心态,清淡如水,并无半点戾气。著有《东钱湖杂俎》、《鷇音集》三十卷。
周应浙生有六子,曰昌晋、昌会、昌鲁、昌时、昌历、昌春。其中昌春十三岁早夭。周昌晋(1585~1662),字衷玄,上疏劝奏“移宫案”,因《三朝要典》“议论不合,挂名党籍”。官至太仆寺少卿,死后葬于息园。著有《盐政全书》、《葭露阁集》。周昌会,字中素,一字兴符,天启元年(1621)举人,以家资散之族党。因不耻伯兄昌晋参与党争,遂不相往来,亦无仕进之意。诸兄弟极力劝说,才去担任湖广通城县令。在任其间,行为“萧散自喜”,终于因为不能折腰权贵,自行归去。家居贫苦,绝不受人馈赠。甲申之乱后削发为僧,自署“方外盲吏。”与其弟周昌时多有交往,人称“颠和尚”。周昌鲁,以明经终。周昌时(1608~1661),字乘六,一字蕴公,国难中与元初、元越等共参钱肃乐幕府。后见军中争地争饷的腐败现状,遂辞归不出,平生轻财好施。时盗寇猖獗,昌时四次被缚,同里徐明珂为救其为难而死于歹人之手。作《自叙诗》五章,终生不试。著有《蕴公集》。(《四明诗汇》作《蕴玉居诗集》)周昌历(1611~1644),字齐七,年十六补弟子员随姑苏任,按例为国子生。性嗜酒,终得湿热症,卒年三十四岁。
明清之际,浮石周氏最多节烈士。有很多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比如“三和尚”就是典型一例。全祖望谓“浮石周氏批缁者三:通城佯狂以死,所谓癫和尚也;思南沉湎以死,所谓醉和尚也;顺德苦身持力,不入市城以死,所谓野和尚也。“其中癫和尚周昌会、醉和尚周元懋已见前述。周齐曾(1603~1671),字叔寅,号临湖,官江阴巡检。父周台(1561~1626),字伯灵,别号玄水,科举失意,后为诸生。纵情于酒,放浪形骸,贫困至极。正如齐曾在给父亲所写的传记中描述的那样:“盖以为舍此酒,人无可与歌哭,无可与披沥肝胆,拜起跪立。”
齐曾自幼寡言笑,喜读《南华》、《楞严》二经。登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除广州顺德令,政声极佳,百姓呼为“周青天”。后为黄士俊陷害,于是交还官印,数万人痛苦乞留。道中听闻吴麟徴、黄端伯死于国难,并且浙东白城沦陷。从此遁入剡源,削发为僧,自作发冢,铭曰:“惟薤松有声,可以无哭;惟有露,可以无泪;惟鸟石依依,可以无吊客”,号为无发居士。此后一意堕入狂禅,谢绝尘世交游,人称“野和尚”。死后李邺嗣私谥为“贞靖先生”。著有《诗归删》、《襄云文集》二卷,《补遗》一卷,《襄云诗草》三卷。诗集已佚,全祖望从《霜声集》中辑得十余首,大抵学竟陵一派而自成法度。
《襄云文集》两卷,《补遗》一卷,有张寿镛辑录《四明丛书》本。李邺嗣《襄云文集》序评价周齐曾,列举了“九不附”,其中一条为“文章不附诸大家”。因此,富于个性是周氏之文最鲜明的特点。《襄云文集》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记类散文和传记散文,周氏的个性化正是通过这两类文体集中表现出来的。其记类散文清空致远,余韵无穷。如《襄云记》中,作者首先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介绍了襄云的地理位置,并用白描手法对周围的环境作了勾勒,语言清新自然,灵动有趣。更为微妙的是,作者总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暗含在文字中间却不点破。末尾道:“云来不来,云去不去,木石常住不常住,唯见云之无非木石,木石之无非云,一座襄云始其往。”看似刻画景物,实则一份萧散的心境流于笔端。周齐曾的记类散文基本上沿袭了这种模式,借用周元初的话说就是“奇峦怪石,毵柏狞藤,一段苍烟,冷人肌骨。”的确道出了个中三昧。其传记散文情境浑融,气势非凡。由于处在明清鼎革之际,又在官场沉浮了多年,周齐曾在写人物传记的时候必然会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品质操守,尤其是大是大非面前的高风亮节。《明殉节江都令雪松从侄传》把周志畏刚正的秉性,抗清斗争中宁折不弯的气节抒写得畅快淋漓。作者善于剪裁事件,注重刻画细节,将内心深处的火热全部投射在传主身上,让人读罢掩卷沉思。其余如《世臣叔小传》、《东皋叔祖传》等也都是如此。
明末新庄周还有一位孤胆忠臣不得不提,就是江都令周志畏。周志畏(1616~1645),字抑威,号西麓,又号雪松,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扬州江都县令。清军入关,对扬州的进攻甚为猛烈,志畏协同史可法亲自在一线指挥作战。城破被俘,饮刃自尽,年近三十岁。家属十余人见志畏自尽,亦全部殉节。周志畏的殉节使浮石周氏的抗清斗争达到了最高潮,但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式微的迹象。从那以后,只有一些零星的抗清活动记载。志畏从弟周志嘉,字殷靖,一字崧庵,号蜗庐老人,年十六授知于华夏之门。华夏遇难,志嘉亦从此不试。全祖望对其诗歌艺术做了高度评价,认为“周氏当国变耆旧极盛,唯一先生尤称诗老。”晚年纵情光溪山水,著有《蜗庐集》,已佚,《西村草堂集》,国家图书馆有藏。
志畏从子周斯盛(1637~?),屺字公,一字铁珊,学者称证山先生。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康熙八年(1669)任山东即墨县令,因事入狱。出狱后漫游天下,广交好友,晚年笃信佛教。诗学竟陵,词风亦婉亦豪。著有《诗证》十五卷、《证山堂集》八卷、《铁珊词》。随着清王朝的羽翼丰满,周氏家族再也不可能对抗。周斯盛以后,周氏成员渐渐开始入仕清廷,做了顺民。
斯盛长子周洪先,诸生。次子周濬先,字商恒,学者称碧亭先生。天资聪慧,一目十行。弱冠补郡学廪膳生,康熙元年(1662)明经,授儒学训导,辞而不赴,率性而为,布衣以终。三子瀚先,字古青,别署湖清,才华卓荦,不就童子试。为太学生,屡试皆以额满不第。四子渭先,贯经史书法。濬先子周学怡,字廷仪,号停畦长者,过继给瀚先做养子。自幼父母双亡,边读书边经商,为人急公好义,传为美谈。学怡子周崇原,字巽斋,号崧园,性至孝,与周氏忠臣义士后先辉映。崇原子周宗亮以教授为业,布衣终生。
浮石周氏发展到康熙朝以后,开始以教授课读为业,道德品行再次成为这个家族的闪光点。道光年间的周嘉瓒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父周贞懋行商客死汉阳,十四岁的嘉居然自己坐市筹钱,只身走三千里归父之骨。同治五年(1866)赐“孝”匾额。然而不管怎样,此时的浮石周氏不仅在庙堂上无人位至高官,政治上失去了依靠。文化上亦没有了从前的繁荣,衰败之势已无可挽回了。浮石周氏专业的研究专家只有张道锋先生一人。张道锋先生对于浮石周氏的世系、人物分类研究、文学文化成果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研究著作

浮石周氏研究的代表作有张道锋《以学为业,以退为高——鄞县浮石周氏述略》、《周斯盛评传》、《发族传说——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龙性难驯:抗清英雄周志畏》、《浮石周氏祖宗像简介》、《浮石导刊序言》等等。另外,张道锋有《明清宁波浮石周氏研究》已经出版,这将是他研究浮石周氏四年来的集大成之作。
目前,浮石周氏相关负责人正与研究专家张道锋先生共同编修家谱,争取将《鄞西周氏宗谱》中宝贵的文献保存下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已经批准新庄村方面维修周薇古宅、大宗伯第等明代建筑。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5-3 17:38 , Processed in 0.0193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